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考古中國丨旬邑西頭遺址尋“豳”記-當前播報

時間:2023-05-27 23:38:39    來源:湖南日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豳風·七月》是《詩經·國風》里最長的一首詩,如一幅風俗畫卷,詳盡描述了西周先民們在豳地一年四季辛勤勞作的場景。據文獻記載,夏朝末年,周人先祖公劉率領部落遷居到“豳”地,公劉的兒子慶節(jié)在豳地建國。自此以后,這個部落就在豳地建立城邑,發(fā)展農業(yè)。到了古公亶父時,才率領族人遷居岐山下的周原,并且以地為名,稱為“周人”。


【資料圖】

豳地究竟在哪兒?2018年至2022年,西北大學、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陜西旬邑西頭遺址進行發(fā)掘,發(fā)現了大型城址和高等級墓葬,為尋找豳地打開了新局面,并入選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發(fā)現。

西頭遺址地處涇河東岸臺塬邊緣地帶,距涇河約4000米。5年的考古發(fā)掘,循序漸進,先后在南頭、魚嘴坡、尖子、上廟、斜圳5個地點發(fā)掘灰坑650余座、墓葬140座,發(fā)現貫穿仰韶、龍山、先周、西周、漢唐等各時期的陶窯、房址、灰溝等各類遺跡,出土陶器、銅器、骨器、石器千余件。目前確定遺址總面積達到300萬平方米,其中商周時期的遺存分布約200萬平方米。通過對出土遺物的類型學比較,并結合碳14測年,可以建立從晚商至西周晚期的年代序列,為區(qū)域文化演進提供了重要標尺。

大型城址和高等級墓葬的發(fā)現備受關注??脊艑W家在西頭遺址西側區(qū)域發(fā)現了一處面積約80萬平方米的城址。通過對城址南城墻的剖析,確認城墻年代為西周時期。西周城址的發(fā)現,為區(qū)域聚落研究打開了一扇窗戶??脊艑W家在城址內發(fā)現了道路、城門、護城河等。在城址北側發(fā)現的夯土建筑基址,柱礎下有石板,局部基址夯層厚達2米,說明其上有較大規(guī)模的建筑存在。在附近發(fā)現的灰坑、灰溝中,有2000余件筒瓦、板瓦殘件,另有一定數量的原始瓷片、印紋硬陶片和打磨精細的蚌飾,足以說明該建筑等級之高。

城址內發(fā)現6處熔銅殘爐以及熔銅塊、銅渣、爐壁等遺物。科技分析顯示,所見熔銅塊應是對原有銅器進行二次重熔,因火候控制不當,產生了未完全熔化的現象,這為中國古代銅器的重熔生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南城墻外側發(fā)現深坑,坑內大型三足甕內有炭化粟痕跡,坑底土質堅硬,近坑底有厚度2—4厘米的植物秸稈類堆積,其上部發(fā)現少許黃褐色植物種子,說明這個深坑應為儲糧窖穴。這也從側面證明這里人口數量之大。

上廟地點發(fā)現了大型圍溝墓地,有墓葬近千座。2022年發(fā)掘甲字型大墓3座,其中一座是目前國內發(fā)現的殉人最多的西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海貝、蚌器、骨器、玉器及刻字卜骨等。如此多的殉人表明,這是一座延續(xù)商文化風格的墓葬。上廟墓葬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商末周初和西周早期。已發(fā)掘墓葬存在墓向相異、等級明顯、隨葬兵器比例高等特點。墓葬出土陶器有本地晚商時期延續(xù)下來的陶器風格,有來自周原或豐鎬地區(qū)的典型周文化陶器,亦有來自涇河上游地區(qū)的紅陶袋足鬲等器型。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蘇秉琦、石璋如等就在關中的涇渭流域尋找周人故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項考古調查與發(fā)掘在涇河流域陸續(xù)開展,揭示了區(qū)域內先周時期的文化面貌和聚落形態(tài)。進入21世紀,西北大學古豳地考古隊在涇河中下游及其支流三水河、冶峪河、泔河等流域進行長期調查,對區(qū)域內先秦時期的文化面貌和聚落分布規(guī)律有了全面的掌握。他們判斷,涇河中游的支流三水河兩岸臺塬,是探索先周時期遺存的關鍵區(qū)域。與此同時,涇河流域還發(fā)現了多處重要的西周時期遺存。先周時期遺存分布數量多,“小群居、大雜居”,尚未形成等級差異;西周墓地則具有等級高、年代集中、商文化因素濃厚、隨葬兵器多等特征。陜西涇陽高家堡墓地出土“戈”字族徽,被認為是周初遷來的“戈國”人群;甘肅靈臺縣白草坡墓葬發(fā)現“涇伯”銘文,被學者認為是居于黑河流域的族群。這些墓葬處于關鍵的交通要道,為探討周初人群遷徙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漢唐文獻多有關于“豳”地的記載,如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豳城”位于三水縣城以西30里的大塬上。以往學者多認為該文獻為后世附會而成,但結合考古調查與發(fā)掘,發(fā)現位于三水河北岸的張洪塬,塬面寬大,商周時期遺址分布密集,是利用“排除法”尋找豳地的好區(qū)域。

有學術目標,有文獻研究,有區(qū)域調查,在旬邑西頭遺址取得考古突破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目前,西北大學在旬邑建立了考古實習基地,這里將成為集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實習教育于一體的開放性共享平臺。西頭遺址的多學科合作攻關正在開展,古DNA分析將為人群遷徙提供直接證據,同位素分析將為人群來源、食譜結構提供支撐,植硅體分析將為環(huán)境變遷提供詳細信息等。西頭遺址的考古工作才剛剛開始,諸多謎團還需要扎實的考古工作逐步解開,豳地具體位置的進一步明確也有待未來更多考古發(fā)現來“指向”。

黃土高原腹地的涇河流域是奠定周代禮制文明的關鍵地域,我們期待文明探源取得新的進展。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本版圖片均由國家文物局提供?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