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北宋遷都,趙匡胤不是不想遷,而是真遷不動

時間:2022-03-29 14:39:57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眾所周知,北宋的都城建在東京汴梁。但是對于這個首都,宋太祖趙匡胤其實是不滿意的。老趙不是沒想過遷都,他對汴梁頗有微詞,但是由于內(nèi)外兩方面的原因,最終只能放棄!龍興之地汴梁--對不起,老趙不喜歡你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是趁著人家后周世宗柴榮病故,欺負人家孤兒寡母篡權(quán)奪取的皇位。

北宋當時的首都汴梁,在北宋之前曾經(jīng)是后梁、唐、晉、漢周等五個王朝的首都,這五個王朝加在一起不過五十三年,卻出了13個皇帝。

趙匡胤作為北宋的開國之君,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王朝能一直延續(xù)下去,大宋的皇帝能一代代的傳下去,從風水的角度來說,東京這地方風水實在不好,53年就冒出來13個皇帝,平均3、4年就換一個,真成了"風水輪流轉(zhuǎn),明年到我家了"。

除了風水不好之外,還有就是汴梁這地方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實在是無險可守,武將出身的老趙深知這一點,一旦敵軍打來,汴梁周圍無法建立并形成有效的第一道防線,很容易遭到敵軍的圍困。

特別是從五代后期開始,北方的騎兵部隊對中原地區(qū)的威脅越來越大,跟柴榮混了很多年的趙匡胤肯定很清楚,也明白契丹將是最大的威脅。在汴梁這建都,一旦戰(zhàn)爭打起來,無異于自掘墳墓!

但是當宋太祖趙匡胤將遷都的想法告訴身邊人還有大臣之后,遭到了他們的一致反對,這股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內(nèi)部,是來自于皇族,準確的說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外部,主要是朝中的大臣。

哥哥想搬家,弟弟不干!

對于遷都這件事,趙匡胤和趙匡義哥倆曾發(fā)生過激烈的爭論。

老趙大哥是執(zhí)意要遷都,一開始趙老大想去長安,因為那里有潼關天險,又有八百里關中,不愁吃不愁喝,但是后來被身邊人一扇呼,主要是說那邊破敗不堪,而且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塞、漕運不治,而且那里雖然有潼關天險能阻擋來自東邊的敵人威脅,但是背后卻有吐蕃和西北游牧民族的襲擾,前代唐朝長安幾次被吐蕃攻占的前車之鑒可謂歷歷在目。

結(jié)果趙老大一聽,果斷放棄了長安。之后他將目光瞄準了洛陽。洛陽北有黃河天險,東有虎牢、泗水等關隘,周圍山河險阻,是個建都的好地方。

但是對于趙老大的提議,趙老二不干,他堅持要在汴梁定都,在給自己找理由辯解的最后,還不忘來這么一句"在德不在險"(出自續(xù)子之痛概念長篇卷十七 開寶九年),趙老二說這話等于是給自己的大哥趙匡胤將了一軍,這話翻譯過來就是"要想讓國家長治久安,靠的不是找個險峻的地方當首都,靠的是要有人品,要有德行,要能讓天下人傾心。"

趙匡義的這句話,無異于是一記重錘,直接將大哥給頂了回去。

趙匡義說的有錯嗎?說的好像也沒錯,但這事兒不能細想,一細想就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趙匡義是在給趙匡胤做道德綁架,是站在道德的層面不僅綁架了他大哥,更是綁架了一個國家,一個王朝未來的命運。

也正是趙匡義的這句話,宋太祖老趙后來也就沒再繼續(xù)堅持自己遷都洛陽的想法,但這事沒完。就在趙老二走后,趙老大對身邊的人說了一句非常值得耐人尋味的話,他說"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這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家老二說的話有道理,我今天就聽他的了,但是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可就枯竭了。

后來的結(jié)果如何?北宋于公元960年建立,等到了1060年的時候呢?北宋已經(jīng)是積貧積弱,冗官冗員嚴重,宋軍的戰(zhàn)斗力除了西北軍還能打點之外,河北方面軍戰(zhàn)斗力直線下降,這一切的最后結(jié)果,就是1069年發(fā)生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除了自己親弟弟反對,朝中的大臣對于遷都一事的抗議呼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

皇上,我們不走

公元960年,原后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勾結(jié)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從一介武夫搖身一變成為皇帝,國號也從周改成了宋。

面對到手的皇位,雖然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quán)"的方式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quán),但要注意的是,石守信等人在前朝就已經(jīng)是高級武將,既然是高級武將,待遇自然就不低,家中有房、有地,這房和地可都在后周的首都開封城里,后來被趙老大解除兵權(quán),趙老大對他們也不錯,給錢、給房、給地的,這些所有的既得利益可都是在汴梁。

錢可以帶走,但是房子和地,是帶不走的,不可能說把房子拆了,把土挖坑全部打包帶走。就算是要賣,賣多少錢?多久能賣出去?這又是一個問題。

除此之外,趙匡胤篡權(quán)的時候,后周朝廷內(nèi)部就已經(jīng)是太后沒有主見,朝中大臣亂作一團,當趙老大黃袍加身站在后周朝廷的那一刻,大勢已去矣,會見風使舵的大臣自然會投到趙匡胤這邊,對于這些人,趙匡胤肯定也會后加封賞。

現(xiàn)在皇上要遷都,要讓這些大臣集體搬家,就像前邊說的,他們的房子、地、甚至祖墳都在這邊,現(xiàn)在要讓他們離開這里,去一個新的地方居住、辦公。開完樂呢!

所以當趙匡胤說出遷都之事后,朝中的大臣出于自己私立的考慮,在這件事上應該是達到了空前的團結(jié)和統(tǒng)一。

如果一兩個大臣或者少數(shù)大臣反對,皇帝可能為了立威,罷免幾個或者殺幾個。但此時是幾乎整個朝廷的大臣,趙匡胤不可能、也不敢、不會把所有大臣都罷免、都殺掉,真要是那樣,新官吏一時間找不到、也提拔不上來,所有的活都得皇上一個人干,老趙累吐血了也干不完。

還有一點,也是別看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但是他對士大夫禮敬有加,而且待人寬厚。

翰林院學士王著,早年是后周世宗柴榮最信任的臣子,后來歸順了趙匡胤。有一次王著喝醉了酒,酒醉時想起了柴榮,結(jié)果撒酒瘋,當眾喧嘩,估計是說了趙匡胤的壞話。其他人都為他捏把汗,認為必死無疑。

結(jié)果第二天,趙匡胤聽說這件事后,只是說了句"王著不過是個酒徒。他從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氣。何況一個書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么?"并沒有對王著怎么樣。

現(xiàn)在看到有這么多大臣反對自己遷都,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趙匡胤也就放棄了自己的想法。

結(jié)語

遷都一事就此作罷,但并不代表宋太祖從此沒了想法。看一下北宋皇陵的所在地--鞏義,它位于豫西通道上,正好處在洛陽和開封中間的位置,趙匡胤將皇陵設在這,目的就是有朝一日遷都了,后代祭祀的時候不至于跑太遠。

但趙匡胤的用心良苦,后世北宋的皇帝沒一個能理解宋太祖的良苦用心的。

對于東京汴梁的地理位置,后來的皇帝也都不傻,外國使臣前來辦事的時候,都會帶著他們故意繞道,直到宋徽宗趙佶同志繼位之后,在接待外國使臣,特別是金國使臣的時候,也不繞道了,直接將進軍東京開封的路線告訴了金國人,這也為后來金兵南下,能快速到達東京埋下了伏筆。北宋亡國之后,曾經(jīng)一片繁華的東京城也隨著云煙飄過。

到了南宋端平元年七月(公元1234年),全子才率宋軍進入汴京城,雖然實現(xiàn)了岳飛、韓世忠等抗金將領一輩子都沒實現(xiàn)的夢想,但此時的汴梁城早已不是《清明上河圖》中那座繁華的都市了,曾經(jīng)超過百萬的人口東京汴梁只剩居民一千多家和六百多守軍了。

在這之后,開封城再也沒能恢復到北宋時期那樣的繁華,而這一天將在未來的某一刻等待那時的人來實現(xiàn)!

關鍵詞: 黃袍加身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