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如果這個人活著,元朝還會滅亡嗎?

時間:2022-03-22 22:40:24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公元1335年,大元帝·國的子民們,日子變得愈加不好過了。

這一年在朝中發(fā)生了一件大事。中書右丞伯顏,把中書左丞唐其勢干掉了。自此在元惠宗(順帝)一朝,伯顏權(quán)·傾朝·野。

▲ 元末權(quán)臣伯顏。他專權(quán)時弊政很多,但最后背鍋的卻是元朝。

伯顏,原是擁戴元文宗上·位的功臣,只不過當(dāng)時的頭號功臣,即唐其勢的父親燕帖木兒還在,所以文宗一朝,伯顏還不算太出頭。而隨著燕帖木兒去世,文宗、寧宗、惠宗三朝更迭,伯顏的地位開始變得顯赫起來。

雖然在秉政之初,伯顏做得看起來中規(guī)中矩:又是奏請勿奪農(nóng)時,又是主張"停海內(nèi)土木營造四年";什么減賦免徭役,什么賑濟貧饑,好像都很有樣子。

但自從干掉唐其勢大權(quán)·獨攬之后,伯顏開始"?!?quán)自恣,變亂祖宗成憲,虐·害天·下,漸有奸·謀。"

所謂"虐·害天·下",以其推行的種種反對漢法的政策尤甚。

比如,朝中有人奏請廢除科舉,伯顏說好啊,以"舉子多以贓敗"之名廢了科舉;

比如,禁止?jié)h人、南人(南宋舊民)、高麗人持兵器,不得蓄養(yǎng)馬匹;禁漢人、南人不得習(xí)學(xué)蒙古、色·目文字;

甚至,伯顏請求殺·光張、王、劉、李、趙這五個姓的漢·人,還好惠宗沒有準(zhǔn)許……

"殺·光·五·姓·漢·人"成了小說《倚天屠龍記》的一個橋段。

自世祖忽必烈建元以來,附會漢法還是反對漢法,元朝內(nèi)廷一直吵個不停。但如伯顏這般反對漢法的,從未有之。

伯顏的歪點子,不僅讓帝·國的朝廷、社會空前撕裂,更是給后世留下話柄:看吧,當(dāng)年元朝是如何如何。

權(quán)臣如此瞎搞,元朝內(nèi)一批有識之士看不下去了。其中有個人,雖說是伯顏的侄子,卻也對其所作所為難以茍同。表面上他還是謙恭地對待自己的叔叔,暗地里卻憂慮著帝·國和家族的前途。

就這樣,托克托被歷史推向了元朝亂局的前臺。

托克托,字大用,1314年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馬札兒臺,是權(quán)臣伯顏的弟弟。少年時期的托克托不僅繼承蒙古族尚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膂力過人,可挽弓一石;也求學(xué)于當(dāng)時的名儒吳直方,法先人圣賢之道,"日記古人嘉言善行服之終身"。

1329年,16歲的托克托入朝覲·見元文宗。文宗見了他之后大贊道:"此子后必可大用。"

在伯父伯顏的蔭庇下,自文宗朝起,年輕的托克托就開始擔(dān)任一些官職,而伯顏也把這個侄子視作親信。在與唐其勢火并的時候,托克托親率精銳與唐其勢黨羽接戰(zhàn),大破之,為伯顏奪·權(quán)立下汗馬功勞,由此愈加得到伯顏的信賴和倚重。伯顏在惠宗朝獨·攬·大·權(quán)后,托克托的地位也隨之飛升。

▲ 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即元順帝,元朝最后一位統(tǒng)治中原的皇·帝

此時伯父權(quán)·傾·朝·野,自己也身居要職,照這個劇本寫下去,托克托的未來應(yīng)該一片光明才對。然而托克托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伯父的做法實在有些過火了。

倘若推行一系列反對漢法的政策,得罪朝中一干漢法派的大臣,這尚可被容忍,但其氣焰太盛,處處越權(quán),"擅爵人,赦死罪,任邪佞,殺無辜",又將"諸衛(wèi)精兵收為己用",其勢焰薰灼,以致"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葑趯Υ嗣⒋淘诒常省さ叟c權(quán)·臣之間的矛盾昭然若揭。

在這種時局下,托克托對其父馬札兒臺說:

"伯父驕縱已甚,萬一哪天天子震怒,那我們一族都會受到牽連。不如在這之前就做打算。"

然后又問計于自己的老師吳直方,吳直方說了:

"古語有云,"大義滅親"。大夫只知忠于國家就好,哪還有其他的顧慮呢?"

托克托心里憂慮:"事不成奈何?"

吳直方回答說:

"事不成那是天意,一死復(fù)何惜。就算是死了,也不失為忠義啊。"

托克托于是橫下心來要扳倒伯父。暗中與惠宗密謀,找機會對伯顏下手。

開始的時候,伯顏并不知道自己的侄子已經(jīng)反了水。直到有一次,伯顏上奏聲稱"漢人不可為廉訪使",企圖進一步限制漢人在朝中的權(quán)力。托克托聽說這事兒后,便在吳直方的建議下提前與惠宗通氣:"此祖宗法度,決不可廢。"于是伯顏的圖謀沒有得逞。

事后伯顏知道原來是托克托在背后搗鬼,大為驚訝,于是又上奏惠宗說:

"托克托雖臣之子,其心專佑漢人,必當(dāng)治之。"

惠宗自然是庇護托克托,不把伯顏的話當(dāng)回事。

1340年,伯顏與太子出獵柳林?;葑谠谕锌送械牟邉澫鲁么藱C會,一面拱衛(wèi)京師,一面下詔派人收奪了伯顏的權(quán)力,將其貶官出京。伯顏在外,其僚屬見其失勢,竟鳥獸散。一代權(quán)臣就這樣從天上掉到地下,最終死在貶謫途中,成了后輩的墊腳石。

扳倒了伯顏,屬于托克托的時代到來了。在惠宗的支持下,托克托就任中書右丞,著手革除伯顏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稱"至正更化"。其中有三件事值得一提:

首先是恢復(fù)科舉。

雖說有元一代,通過科舉仕官的人僅占元朝官員總數(shù)的4.3%而已,但科舉的有無,卻是一個風(fēng)向標(biāo)。反對漢法的伯顏取消科舉,"科舉若罷,天下人才絕望",而今恢復(fù)科舉,正是元朝政策從伯顏時期扭轉(zhuǎn)的一個象征。

1341年年末,在托克托秉政不久,元朝便復(fù)開科舉,仍循舊例,每三年一次。對此,吳直方感嘆道:

"開設(shè)科舉并不是為了人人當(dāng)官,只是有了科舉,百姓家里便會有讀書之人。人讀了書就不會輕易為非作歹,這對于治理國家是很有意義的。"

而針對當(dāng)時元朝區(qū)分對待國民,南人普遍難以求官入仕的情況,后來元朝亦下令:

"省、院、臺不用南人,似有偏負。天下四海之內(nèi),莫非吾民,宜依世祖時用人之法,南人有才學(xué)者,皆令用之。"

自此,歷年南方的進士開始進入權(quán)力中樞,有任御史、尚書等職位。

▲ 元朝武士征戰(zhàn)圖。戰(zhàn)斗力強悍不代表沒文化,好歹元朝也是搞了16次科舉的。

由于自幼跟隨吳直方學(xué)習(xí),浸染儒學(xué),所以在托克托看來,儒學(xué)對國家的治理大有裨益。于是在恢復(fù)科舉的同時,托克托重開經(jīng)筵,選國內(nèi)大儒為皇·帝、皇子講經(jīng)授儒,"讀五經(jīng)四書,寫大字,操琴彈古調(diào)"。

元代經(jīng)筵,在向皇·帝宣講儒家經(jīng)典,教皇·帝為政以德的同時,也不時扮演著勸諫是非的角色。即所謂"天下事在宰相當(dāng)言,宰相不得言則臺諫言之,臺諫不敢言則經(jīng)筵言之。"

比如有一日惠宗觀覽宋徽宗的畫作,嘖嘖稱善。此時身在一旁的經(jīng)筵官便進言說道

"徽宗多能,唯一事不能。"

惠宗問道是哪一件事?;卮鹫f:

"獨不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人君貴能為君,它非所尚也。"

借此敲打惠宗,居安思危,不要做亡國之君。

1343年,在托克托二度任相的時候,一項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上:修史。

自古以來,皆新朝為舊朝修史。元代之前,遼,宋,金三朝并立。為三朝修史,實乃當(dāng)時文化界之大事。而此次修史,與之前歷次官修史書相比,又有兩大特點:

其一,修三史的班子不只有漢儒,還有蒙古、色目、黨項等其他族群的知識分子。有如此多的少數(shù)民族參與修史,這在是非常罕見的。而多種史觀的交鋒碰撞,也避免了漢儒一家之見,使行文筆法更加全面。

其二,在托克托的主張下,遼、宋、金,三史的修撰,"三國各與正統(tǒng),各系其年號"。

古來修史,面對分裂的局面,選哪一個為正統(tǒng)總是免不了一番爭論。修三史時,面對北宋與遼并立,南宋與金并立的情況,有人主張以北宋為正統(tǒng),其后金為北史,而宋高宗之后為南宋,有人對此又表示不同意,彼此之間爭論不休。直到托克托拍板,方止?fàn)幷摗?三國各與正統(tǒng),各系其年號",這是對華夷之辨的一次突破。

兩年半之后,三史修成。由于是托克托主持編撰,所以現(xiàn)在人們所見的三史書影,著者均是他的名字。

復(fù)科舉,開經(jīng)筵,修三史。在托克托的運作下,元末的思想界、文化界為之一振。

然而,要挽救危機四起的大元帝國,只有文化上的動作是不行的。畢竟那個需要潛移默化,需要來日方長。要扭轉(zhuǎn)衰敗的國運,必須要有立竿見影的政策才行。

所以當(dāng)時元朝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關(guān)鍵詞: 燕帖木兒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