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會澤上村:走出國門的“中國鱘魚谷”

時間:2023-05-16 05:45:41    來源:云南網    

會澤縣上村鄉(xiāng)位于烏蒙山腹地,這里遍布峽谷深澗,金沙江支流牛欄江等“一江六河”形成密集水網。得益于豐富的淡水資源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上村鄉(xiāng)冷水魚養(yǎng)殖發(fā)展得十分紅火,生產的魚子醬遠銷歐美市場。


(資料圖片)

如今,上村鄉(xiāng)已經建成了集養(yǎng)殖、加工于一體的冷水魚產業(yè)基地。700多畝的魚塘里,每年出產冷水魚9000多噸,年產量占云南省的三分之一。2022年,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恐亦l(xiāng)的好山好水,村民們過上了好日子。

從“試養(yǎng)基地”到“中國鱘魚谷”

牛欄江是長江上游金沙江的主要支流,也是長江上游水生生物比較豐富的一條河流。上村鄉(xiāng)位于牛欄江畔,這里森林植被好,水系發(fā)達,每到一處,都有清泉緩緩流出。

2010年,時任會澤縣水產站站長的李建友到上村鄉(xiāng)調研水資源工作,發(fā)現了“新大陸”。“通過檢測,這里的水重金屬含量極低,無有害成分,水溫常年保持在15攝氏度至18攝氏度,非常適合養(yǎng)魚?!崩罱ㄓ颜f。隨后,李建友在上村鄉(xiāng)注冊成立滇澤水產養(yǎng)殖有限公司試養(yǎng)虹鱒魚、鱘魚并獲得成功。

2011年,在會澤縣水產部門的引薦下,會澤豐富的冷流水資源引起了高度關注。同年8月,云南阿穆爾集團入駐上村鄉(xiāng),投資2億元建設占地445畝的鱘魚魚子醬出口基地。

云南阿穆爾集團副總經理石振廣介紹,鱘魚在黑龍江一年只有4個月左右的生長期,需15年至20年才能產卵,而在上村鄉(xiāng)養(yǎng)殖的鱘魚,7年就可以產卵,10年后可出精品魚子。

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造福一方百姓,土地流轉收租金,群眾就近務工掙薪金。上村鄉(xiāng)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應能說,開始的時候每畝土地租金是1700元,每隔5年上調10%,現在每畝的租金已經漲到2057元了。

在阿穆爾鱘魚魚子醬加工車間里,一批出口歐洲的魚子醬正在生產。清洗、揉子、漂洗、腌制、封裝,一條鱘魚的魚子從低溫凈化池到鹵化裝罐只需要15分鐘就能完成,整個過程被描述為“絲綢般的輕柔、雷霆般的速度”。

工人王正義在養(yǎng)殖基地上班5年,主要從事鱘魚養(yǎng)殖和魚子醬加工的前期工作?!艾F在每月工資在3500元左右,還買了‘五險’,家門口就業(yè),挺滿意的?!蓖跽x說。

云南阿穆爾集團生產部經理王凱告訴記者,今年1月至4月公司生產了5噸左右的魚子醬,產值1500萬元,預計全年可生產25噸。

在“滇澤”和“阿穆爾”的帶動下,野牛河邊大小魚塘越來越多。10多年的時間,上村鄉(xiāng)的淡水魚養(yǎng)殖從零起步到面積超過700畝,產值突破2億元,帶動了當地100多名農民就地務工,現已成名副其實的“中國鱘魚谷”。

“會澤魚子醬”走向國際市場

魚是百姓餐桌上的美食,而“魚子醬”也許只有少數人知道,它被歐洲人稱為“黑黃金”,其市場一直由歐美國家主導。

隨著上村漁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阿穆爾集團的目光開始瞄向國際市場。2017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國際漁業(yè)博覽會上,阿穆爾魚子醬得到了來自法國、德國、盧森堡、瑞士、以色列、阿聯酋等國家知名專業(yè)客戶的認可,阿穆爾集團與世界第一品牌裴卓軒(petrossian)簽訂了達氏鰉魚子醬對歐洲批量出口合同,成為歐美主要頂級魚子醬品牌供應商。中國魚子醬突破重圍、贏得市場,上村鄉(xiāng)也因此一舉成名。

石振廣表示,有信心把“會澤魚子醬”打造為中國馳名商標,把上村河谷建成國內最大、國際領先的鱘魚魚子醬加工出口基地。

如今,中國魚子醬已經占到了全球市場份額的70%以上。2022年,上村鄉(xiāng)出口22噸魚子醬,產值6000多萬元。

“瀕危種源”重回大自然

走進會澤滇澤水產養(yǎng)殖有限公司的國家金線鲃水產種質資源場,工廠化苗種孵化及苗種培育車間、原水處理車間、親本培育車間、封閉循環(huán)水培育車間等設施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

“目前,已攻克10余個品種的人工繁育技術,年苗種繁育生產突破5000萬尾,推廣養(yǎng)殖面積1000畝以上?!睍傻釢伤a養(yǎng)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建友說,種質資源場的建成,推動了長江流域魚類種質資源的保護和持續(xù)利用工作,有效緩解物種瀕危狀況,同時建立完善了珍稀魚類種質資源保育與長期生態(tài)修復理論及生態(tài)修復技術體系。

10年來,李建友對云南省的36種土著魚進行原種親本保育,其中20多個品種是牛欄江土著魚,成功對8種瀕危土著魚進行人工繁殖,先后有500多萬尾魚苗經過人工繁育后重回大自然。

如今的牛欄江,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一幅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李建友實現了“總有一天,我站在河岸上就能看見江里有魚群游來游去”的愿望。

云南網記者張雯通訊員尹永權董學蓮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