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綠春春常綠|指尖傳承的“針”功夫

時間:2023-03-29 05:40:46    來源:云南網(wǎng)    

彝族刺繡,是燦若星河的彝族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反映了彝族圖騰崇拜和民俗風情,是彝族人引以為傲的指尖藝術(shù)。

繡娘的彝繡作品

在綠春縣牛孔鎮(zhèn)鑫盛社區(qū)繡娘工作室,幾位當?shù)氐囊妥謇C娘正整理著自己的得意繡品,親切地向記者介紹彝繡這一非遺傳統(tǒng)技藝,交流指尖“針”功夫。


(資料圖)

“彝繡歷史悠久,獨具風格,作為彝族兒女,祖宗傳承下來的技藝,我們一直在學習、發(fā)揚。2009年,彝繡被列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我們都非常高興,這意味著這項技藝能夠被發(fā)揚光大了?!宾问⑸鐓^(qū)黨總支副書記施紅曉興奮地說道。

繡娘的彝繡作品

作為崇尚自然的民族,無論是大自然里的花草樹木,還是神話故事里的麒麟鳳凰,都能化作圖案繡在衣服上??此瞥橄蟮膱D案卻是彝族文化的生動寫照,也表達了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shù)匾妥逯两癖A糁畠撼黾迺r由母親縫制嫁衣的傳統(tǒng),各種精美的圖案組合在衣服上,代表著娘家人的祝福,也是民族文化中獨特儀式感的彰顯。

農(nóng)閑時間,彝族阿婆們或三兩結(jié)伴,或自己在家縫制繡品。阿婆們手捧繡帕,針線在其間來回穿梭,嫻熟的手法不禁讓人贊嘆,色彩的搭配,萬物的呈現(xiàn),無一不顯示出她們高超的技藝。阿婆們表示,彝繡里最難的是墊布繡,畫圖、剪紙、裁布……在一系列復(fù)雜的工序后,才能繡出各種精美的圖案。刺繡間,阿婆們不時會嘮嘮家常,也會吟唱老歌,歡聲笑語間都訴說著生活的美好。

繡娘的彝繡作品

在當?shù)卣闹С窒拢?022年下半年,牛孔鎮(zhèn)成立了繡娘工作室,讓這群身懷指尖技藝的繡娘有了“家”。目前工作室里,有骨干繡娘15名,繡娘團隊也有100多人,其中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37歲。

綠春縣也曾多次組織、聘請楚雄州以及全省范圍內(nèi)的刺繡專家到牛孔鎮(zhèn)為繡娘培訓。作為對口幫扶單位的上海市長寧區(qū),還曾組織牛孔鎮(zhèn)當?shù)氐睦C娘到上海學習,幫助她們提高技藝。

繡娘的彝繡作品

當然,再精美的手工繡品,如果只是孤芳自賞,顯然是不夠的。鑫盛社區(qū)副總支書記施紅曉表示,目前繡娘們縫制出的繡品,多數(shù)還是以滿足自家穿戴為主,因為名氣不夠大、交通不便等問題,產(chǎn)品還是賣不出去,彝繡技藝和文化傳承都面臨著發(fā)展困境。到目前為止,繡娘工作室最大的一筆訂單來自上海,需要縫制330個米袋,每個袋子90元,總價近3萬元。對于薪酬的分配,工作室團隊也是講求多勞多得。

繡娘們正在刺繡

時至今日,如何讓彝繡“飛”出深山,如何讓當?shù)貗D女走出一條居家就業(yè),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都成了當?shù)匾妥宕汤C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

云報全媒體記者官媛敏吳沛釗殷潔馬喆黃翹楚

綠春縣委宣傳部吳奕槿

綠春縣融媒體中心李建樂

關(guān)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