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天天熱門:【鎮(zhèn)館之寶】胡人牽三彩單峰駝和三彩馬,帶你領略盛唐風貌

時間:2023-05-11 10:31:11    來源:二三里資訊    


(相關資料圖)

1973年,在咸陽市渭城區(qū)藥王洞村北約400米處的一個居民區(qū)中,唐初少數(shù)民族將領契苾何力之子契苾明的墓葬開始發(fā)掘。盡管發(fā)掘時該墓已被破壞,但依舊出土了三彩器、瓷器及其他隨葬品等700多件,且品類齊全,檔次很高。其中就有胡人牽三彩單峰駝,以及胡人牽三彩馬,現(xiàn)均收藏于咸陽古渡遺址博物館。

胡人牽三彩單峰駝

胡人牽三彩單峰駝中,胡人俑深目高鼻,絡腮胡,頭戴“山”字形帽,身穿深綠色翻領醬黃釉燕尾胡服,造型生動。單峰駝,引頸昂首,做張口嘶鳴狀,背部拱起,通體施有赭、黃、乳白色釉。駝俑體型高大,造型獨特,保存完整,屬于三彩中的珍品,彌足珍貴。

在目前出土的唐三彩駝俑中,大多數(shù)駝俑都是雙峰駝,單峰駝的很罕見。駱駝是活躍在絲綢之路上的主要運輸工具,可分為單峰駝和雙峰駝,在中國內(nèi)陸看到的大多數(shù)是雙峰駝,而單峰駝主要生活在印度、阿拉伯半島、北非等地區(qū),進入中國內(nèi)陸的駱駝隊伍基本上是雙峰駝。單峰駝和雙峰駝生活習性不同,裝載貨物的支架也不同,一般很難混合編隊。在絲綢之路西段,運輸任務由單峰駝隊承擔,到了一定位置便將貨物移交給雙峰駝隊來完成。

唐代胡人牽三彩單峰駝在咸陽契苾氏墓出土,是唐代中外貿(mào)易繁榮的見證。契苾氏繁衍于古絲綢之路,對駱駝自然不陌生,在墓葬的陪葬品中出現(xiàn)了駱駝的形象,古絲綢之路上的貿(mào)易繁榮由此可見一斑。

胡人牽三彩馬

胡人牽三彩馬,馬身是醬黃色釉彩,面呈白色,膘肥體健,張口露齒,豎耳,頸部粗壯,腿部強勁有力,透射出健壯之美。馬體有鬃槽和尾孔,當時是用真實毛發(fā)制作,但因氧化作用,毛發(fā)已分解,只剩下鬃槽和尾孔,展現(xiàn)著當時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先進的制作工藝。牽馬俑為胡人面部,特征明顯,深目高鼻,佩戴白色簪帽,身著醬黃色綠領燕尾服,雙手做牽馬狀,造型生動寫實性強。胡人表情恬淡安詳,馬則是張口嘶鳴,動態(tài)十足。唐三彩是低溫鉛釉陶,因為在第二次燒制的過程中,釉料會加入鉛作為助溶劑,而鉛的熔點比較低,所以在燒制過程中,釉料會相互融化,浸潤,形成斑駁陸離,千變?nèi)f化的色彩,絢爛多姿。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疆域遼闊,文化繁榮昌盛。胡人牽三彩馬,正是大唐時代風貌的寫照,充分詮釋了唐代豐滿,健美,闊綽的藝術特征,也讓我們看到了當時貿(mào)易的生動場景。

華商報記者 陳永輝 實習編輯 張敏 蘭昕 實習生 孫博豪

關鍵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