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落魄時趙匡胤來投王彥超,王彥超給了十貫錢把他打發(fā)走了,后來怎么樣了?

時間:2022-03-31 09:44:43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diǎn)新聞    

中國古代史上一樁有著"莫欺少年窮"意義的"雞湯典故",正是"王彥超給了趙匡胤十貫錢"

后漢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來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人生無比灰暗的一年。這位時年二十歲的"開封官二代",正趕上"后晉"變了"后漢",親歷了開封的戰(zhàn)火浩劫,身為高官的老爹趙弘殷也失了勢。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要揭不開鍋。剛結(jié)婚沒幾年的趙匡胤,也就毅然結(jié)束了"啃老"生活,一跺腳外出闖蕩,誓言要憑自己一身武藝,打拼出一番天地來。

可理想很豐滿,亂世太骨感。離家后的趙匡胤,闖了好些個地方,無一例外都闖得頭破血流。身上的盤纏曾被強(qiáng)盜搶了個精光,流落到長安時,身上就剩了兩塊冷干糧。后來連干糧都沒有了,甚至還跑到寺廟的菜地里偷萵苣吃。比起野史里那"千里送京娘"的英雄風(fēng)采來,真是怎一個灰頭土臉了得。

也正是在嘗盡了太多世事辛酸后,沒脾氣的趙匡胤也想著走捷徑--靠父親從前的"老關(guān)系"謀個前程。懷著這堅定信念,他又從北方一路跋涉,來到復(fù)州(湖北仙桃)投奔父親的"老同事",復(fù)州防御使王彥超,滿以為能在這位"鄰家大叔"麾下有個一官半職。沒想到這位"王叔叔"卻十分冷淡,只是塞過來十貫銅錢,就把這"趙大侄子"打發(fā)走人。

如此一幕,也正如學(xué)者顧宏義的評價:"大概王彥超不會料到,當(dāng)時自己像打發(fā)叫花子一樣對待的落魄漢(趙匡胤),在十?dāng)?shù)年后會成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雞湯文"里,這位王彥超"大叔"也遭到過不少嘲笑,儼然成了有眼無珠的勢利眼。但事實上,這人,沒那么簡單。

雖然與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老同事",但王彥超的戰(zhàn)場生涯,顯然傳奇的多。十二歲的時候,他就作為后唐將領(lǐng)征戰(zhàn)沙場。后晉年間石敬瑭給契丹做"兒皇帝",割讓燕云十六州時,他就是后晉"外交官"桑維翰的隨從,等于親身參與了"交接"。后漢至后周年間,特別是"打發(fā)走"趙匡胤后,他又踏上了抗擊遼國的戰(zhàn)場,多次跟隨柴榮痛擊契丹精銳,鬧哄哄的五代十國時代里,公認(rèn)的一代良將。

而比起戰(zhàn)場上的大殺四方來,這位良將更有個出名的品質(zhì):厚道。

比如早年跟隨后唐名將李繼岌作戰(zhàn)時,正趕上后唐朝廷政變,昔日位高權(quán)重的李繼岌,分分鐘成了不如雞的落毛鳳凰。李繼岌身邊的心腹們紛紛叛變跑路,卻唯獨(dú)王彥超不離不棄,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李繼岌身邊,直到李繼岌身亡。放在叛變反水甚至"黃袍加身"成習(xí)慣的五代十國年間,這厚道,著實異類。

帶兵風(fēng)格也是異類,別的"名將"多喜歡縱兵奸淫擄掠,他卻治軍嚴(yán)格,"所至民安之"。別人打仗不擇手段,寧可尸山血海也要打贏。他卻常在戰(zhàn)事激烈時叫停,只要能減少傷亡,能勸降敵軍就去勸降。這樣一個厚道且有原則好軍人,怎么偏偏對"大侄子"趙匡胤勢利眼?

首先一個原因,就得看看趙匡胤當(dāng)時的境況。別看這是王彥超的"故人之子",可就算是趙匡胤的老爹趙弘殷,也只是王彥超多年未見的老同事,此時隔著千山萬水,突然冒出個"大侄子"跑來求工作,而且這"大侄子"一路顛沛流離,渾身衣衫襤褸,滿眼一幅窮困潦倒的模樣,還拍胸脯說自己是一代英才,這人,能信?

更何況,此時正是中國古代史上亂到糟心的"五代十國"亂世。北方的五個王朝,總計國祚就才53年,平均每十年就要改朝換代。"五代"里的十五位"九五之尊",七個是靠篡位政變上臺,其中五人的"篡位",更是以骨肉相殘為方式。那個年月里,"部下反大將"甚至"大將反皇帝",全是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放在王彥超這樣的"防御使"身上,日常收個部下,真要瞪圓眼睛。突然冒出來的趙匡胤,怎么能信?

換句話說,放在那個時代,除了像后來趙匡胤的"老上級"郭威(后周太祖)那樣,有著犀利眼光的英雄外,當(dāng)時那個落魄模樣的趙匡胤,走哪都很難有人收。王彥超看不上趙匡胤?真是很正常。

而另一個原因是,"王彥超給趙匡胤十貫錢"這事兒,看上去很勢利眼,但放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很不錯了。

五代十國戰(zhàn)亂,一個出名的后果,就是嚴(yán)重的"錢荒"。銅錢早已是"久絕鑄造",大量的貴金屬被有錢人"藏儲私事"。民間老百姓用的,多是鉛錢之類的"惡錢"。一枚銅錢在后漢年間,往往能抵百枚鉛錢。如此兵荒馬亂的年月,遇上一個多年不見的"落魄故人之子",王彥超"出手"就給了趙匡胤十貫錢,那真是一筆不小的錢。

比比趙匡胤接下來的遭遇,就知道王彥超做得怎樣。被王彥超"打發(fā)"走后,趙匡胤又投奔了父親的好友--隨州刺史董宗本。論關(guān)系,董宗本比王彥超親的多,也就收留了趙匡胤,可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卻對趙匡胤無比忌恨,逮著由頭就各種擠兌,終于氣的趙匡胤拂袖而去。相比之下,關(guān)系沒那么"親"的王彥超,做得已是很不錯了。

在青年趙匡胤這一段嘗盡世態(tài)炎涼的悲催人生里,王彥超做的,已是非常厚道。

所以,對于趙匡胤來說,這一段磨難,他真沒當(dāng)事兒。別說是"塞錢"的王彥超,就算是羞辱過他的董遵誨,后來在皇宮里與他再見,嚇得當(dāng)場就在他面前"伏地請死"。趙匡胤卻是哈哈一笑,擺擺手這事兒就過去了。

對董遵誨都如此,對王彥超更如此。一次與王彥超喝酒,喝高了的趙匡胤,也問王彥超那時"何不納我"。王彥超忙回答說"勺水豈能止神龍耶!"趙匡胤又是哈哈一笑,第二天又"遣中使慰諭"。經(jīng)歷過那個苦難年代的他明白,王彥超能做到那樣,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相比之下,趙匡胤對那個亂世印象最深的,與其說是自己受的窩囊氣,不如說是他在那一番顛沛流離里,親眼見證的民間苦難。正是這深刻的苦難記憶,支撐了他在位十七年的堅定信念:力排眾議廢除了五代時期的大量苛捐雜稅,十多年如一日鼓勵墾荒,"優(yōu)待文官"的他,更以酷烈手段,嚴(yán)懲五代時期流毒般的貪暴害民現(xiàn)象。甚至軟硬兼施,鏟除了唐代以來"藩鎮(zhèn)作亂"的土壤。每一個舉措,都來自當(dāng)年的刻骨銘心。

而在這樣的變革時代里,當(dāng)年"厚道"的良將王彥超,也是"厚道"依舊。從"杯酒釋兵權(quán)"起,他就主動"配合"宋太祖,交出了手中兵權(quán),也因此繼續(xù)安享高官厚祿。宋太宗年間時,他更主動"知止",辭掉一切閑職。致仕回家后,晚年更是低調(diào)善終。如此作為,也正如北宋學(xué)者曾鞏的評價:"時以為彥超居富貴能知止足。"

比起好些人津津樂道的,亂世里"識人"的眼光來,"勢利眼"王彥超的一輩子更證明:眼光可以有差距,但真正的格局,是做一個有原則有良心,識大體顧大局的人。

參考資料:《宋史》《隆平集》、顧宏義《細(xì)說宋太祖》、吳保華《論五代十國制錢和幣制紊亂成因》、黃如一《鐵血強(qiáng)宋》

關(guān)鍵詞: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 顛沛流離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diǎn)和其真實性負(fù)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