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北宋名相們的苦悶,為避免太后廢立皇帝,要讓31歲的皇帝學孝道

時間:2022-03-25 08:12:31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公元1063年,北宋嘉祐八年,兩宋名聲最好的皇帝,也是歷史上名聲最好皇帝之一的宋仁宗趙禎駕崩。隨后,其養(yǎng)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

宋英宗趙曙這個皇帝比較特別,他和他的父親都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備胎皇帝,其父趙允讓曾在宋真宗時期,因宋真宗無子被接進皇宮當作皇位繼承人培養(yǎng)。

但趙允讓運氣不太好,宋真宗后來又生下了宋仁宗,還順利養(yǎng)大,于是,趙允讓只能老老實實的回家,從皇位繼承人跌落成普通皇室宗親,這個打擊還是比較大的。

宋仁宗執(zhí)政時期,因宋仁宗也和宋真宗一樣,子嗣不旺,于是,在宋仁宗二十五歲時(此前已夭折一子),又選了一個備胎,這次選的還是趙允讓一脈,是他的兒子趙曙(本名趙宗實,確定為皇嗣后才正式改名)。

趙曙在宋仁宗無子之前,繼續(xù)著他父親曾經的使命,皇位繼承人備胎,當時的宋仁宗畢竟還年輕,在趙曙進宮四年后,宋仁宗的第二個兒子趙昕出世。

有了親兒子,還要啥養(yǎng)子?趙曙馬上被送出宮,看起來,似乎將會跟他父親遭受同樣的命運和打擊,因為趙昕雖然沒活過兩歲就死了,但在他死的當年,宋仁宗又生了一個兒子,三子趙曦。

父子兩代備胎,備的還是皇帝大位的胎,兩次受打擊,這誰受得了?但趙曙運氣不錯,宋仁宗連續(xù)生了兩個兒子,但全部沒活過兩歲,他的希望依舊還在。

后世有歷史學家猜測,宋仁宗的三個兒子全部夭折,很有可能是趙允讓和趙曙父子害死的,雖然沒證據(jù),但從利益的角度來看,還是很有可能的。

公元1062年,北宋嘉祐七年,五十二歲的宋仁宗終于對自己的子嗣問題絕望了,加上身體的原因,在大臣的不斷催促下,正式立趙曙為皇子,基本確定了他繼承人的地位。

趙曙從不到四歲被安排為備胎皇位繼承人,到三十歲時被確定,中間起起伏伏,經過了二十六年,加上他父親曾經的經歷,趙曙在悲喜交替的環(huán)境中長大,性格不可避免地變得偏激,也許還對宋仁宗有怨恨之心。

他性格偏激或許還有遺傳病的原因,據(jù)考證,宋朝的皇帝們或多或少都有些精神疾病,在宋真宗、宋仁宗、宋光宗等皇帝身上都出現(xiàn)過類似癥狀,趙曙因為備胎的經歷和壓力,身上的病情可能更嚴重。

于是鬧劇出現(xiàn)了,宋仁宗死后,趙曙首先是不愿意去葬禮上親自祭奠宋仁宗,這可不得了,自古以來,各王朝都以孝道為治理天下的最高準則,而號稱帝王跟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尤其如此。

新任皇帝不愿意祭奠老爹?這影響太壞了,要是讓民眾知道,趙曙不孝,就沒法維持皇帝的威望,何況,宋仁宗在百姓心目的地位可不一般,司馬光就曾跟趙曙很直白的表示:

仁宗恩德在民,藏于骨髓。

且宋朝老百姓是真敢對不孝的皇帝指指點點的,看不下去的大臣們只能站出來對三十一歲的趙曙進行孝順之道的再教育和規(guī)勸,還不停地幫他善后,首先出來的是司馬光,根據(jù)《續(xù)政治通鑒·卷六十一》中的記載:

光即奏:""陛下幸聽臣言,命有司設親祭之禮,而令復不出,在列之臣,無不愕然自失。伏望陛下來日雖圣體小有不康,亦當勉強親祭,以解中外之惑。""

好不容易把趙曙勸說到葬禮上,可他還是出了幺蛾子,宋仁宗到底不是他的生父,所以,他在祭奠時哭不出來,根據(jù)《續(xù)政治通鑒·卷六十一》中的記載:

甲辰,帝親祭虞主而不哭,名曰卒哭。舊無卒哭之禮,于是用呂夏卿(《新唐書》編纂人之一)議,始行之。

卒哭的含義大概是""有時之哭(僅限早晚)""或""終止哭"",以往的規(guī)則是,要不停地哭,一般來說,哭不出來時,都是用預先抹在袖口的姜汁水抹眼睛,即使是假,也得做樣子出來。

但為了遷就趙曙,熟讀史書且在禮部任過職的呂夏卿很干脆地把祭奠時的規(guī)矩也改了,祭奠現(xiàn)場只能這樣了,但宋仁宗的老婆曹太后需要安撫,而且,趙曙繼位后,本就對曹太后也不怎么尊重,為此,司馬光又出面去安撫曹太后:

仁宗皇帝憂繼嗣之不立,念宗廟之至重,以皇帝仁孝聰明,選擢宗室之中,使承大統(tǒng)。不幸踐阼數(shù)日,遽嬰疾疹,雖殿下?lián)嵋曋龋瑹o所不至,然醫(yī)工不精,藥食未效。

他的意思是皇帝趙曙的各種不孝行為是因為得病沒治好,且不管怎么說,都是宋仁宗親自選定的繼承人,希望曹太后能理解,安撫好曹太后,司馬光又繼續(xù)教育趙曙,用長篇大論督促他要刻盡孝道,起碼要讓天下人沒話說:

陛下齠齔為太后所鞠育,況今日為仁宗皇帝之嗣,承海內之大業(yè),謂宜昏定晨省,親奉甘旨,無異于事濮王與夫人之時也。近者道路之言,頗異于是……然此等議論,豈可使天下聞之也!伏望疾愈之后,親詣皇太后閤,克己自修,以謝前失,溫恭朝夕,侍養(yǎng)左右,使大孝之美,過于未登大位之時。如此,則上下感悅,宗社永安,今日道路妄傳之言,何能為損也!

除司馬光外,曾力勸宋仁宗早立趙曙為皇嗣的侍御史呂誨,宋仁宗死后第一時間擁戴趙曙繼位的宰相韓琦,都反復規(guī)勸趙曙要盡孝,以及幫助他安撫曹太后。

而且,為讓曹太后安心,也因為趙曙的行為和病情讓他無法正常理政,沒辦法,在韓琦的建議下,宰相們勸說曹太后暫時出來垂簾聽政,也算給了曹太后一個交代,這些大臣們也算是絞盡腦汁為和諧了。

但即使拿走了趙曙的權力,情況也沒有得到緩解,也不知道趙曙真是因為得病的原因,還是故意如此,反正他在祭奠完宋仁宗后,回到后宮繼續(xù)維持著荒誕暴躁的行為,還多次和曹太后起沖突:

方帝疾甚時,云為多乖錯,往往觸忤太后,太后不能堪。

這樣一來,曹太后是真的怒了,有垂簾聽政權力的她,起了廢掉趙曙皇帝之位的想法,重新?lián)Q個宗室上位,反正她沒兒子,換誰當皇帝都一樣,并將趙曙的不孝行為詳細的寫給宰相韓琦看,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可韓琦在擁立趙曙登基之事上,是功勞最大的臣子,要是換個皇帝,他可就難受了,新皇帝會對他怎么樣?誰也不知道,并且,他也不愿意皇位的更替太頻繁。

所以,韓琦不但直接燒掉了曹太后的投訴信,還聯(lián)手另一個同樣擁戴趙曙上位有功的宰相歐陽修,一起去勸說曹太后,還是以趙曙有病為由,軟硬皆施之下,總算打消了曹太后的想法。

兩位宰相不辭勞苦,搞定了曹太后,又得去說服趙曙注意孝道,結果趙曙直接來一句:""太后待我無恩"",搞得他們頭大,但也只能耐心勸說:

琦對曰:""自古圣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馀盡不孝邪?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正恐陛下事太后未至耳,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帝大感悟,自是亦不復言太后短矣。

趙曙是否真如史書上記載的有感悟不好說,但韓琦和歐陽修可不放心,他們?yōu)榱税矒岵芴?,讓她垂簾聽政,現(xiàn)在看來,這是個隱患,誰知道趙曙哪天又會發(fā)瘋?曹太后權力在手,萬一真忍不住廢帝怎么辦?

于是,韓琦又強硬要求曹太后還政,曹太后本來還很詫異,讓理政的是韓琦,這還沒幾個月,就又讓還政,但韓琦卻不顧曹太后的想法,強行命令在場的太監(jiān)撤去曹太后身前的垂簾。

曹太后雖然很不高興,也很沒面子,但她本來就沒有想著學前任劉娥太后那樣攬權,所以也就順水推舟的還政了。曹太后配合,韓琦和宰相們也得給回報,怎么回報?繼續(xù)不停的勸說趙曙盡孝唄。

在他們的支持下,呂公著、劉敞、司馬光等大臣反復不停的給已經三十一歲的趙曙解讀《史記》、《論語》、《孝經》中的關于孝道的故事和原則,反復的給皇帝進行教育。

在瀏覽《續(xù)政治通鑒》中關于趙曙登基頭一年的記載時,就能發(fā)現(xiàn),幾乎全是當時的名臣在給皇帝重新灌輸孝道的記載,顯然,當時趙曙和曹太后之間的矛盾真的很嚴重,民間因為對宋仁宗的感恩,對趙曙的看法也很惡劣。

以韓琦為首的大臣們不但在趙曙登基的頭一年為此把頭發(fā)都愁白了,此后,在趙曙執(zhí)政的后三年,也因為""濮議之爭"",即趙曙的生父趙允讓應該是皇考還是皇伯的問題,在朝中引進大辯論,白白浪費了幾年發(fā)展國家的時間。

宋英宗趙曙總共在位四年左右,頭一年接受孝道的再教育,后三年基本上因為生父的稱呼,在和群臣們打口水仗,執(zhí)政期間幾乎一事無成,但他死后的謚號卻是一個美謚""英""(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按照他的政績,以及對待死去的宋仁宗和活著的曹太后的行為,應該是受譴責的,能得到美謚,除了是親兒子宋神宗繼承了他的皇位外,或許跟他下令讓司馬光組織人手修纂《資治通鑒》有關,重視文治的皇帝,士大夫們總要給些面子。#宋朝##皇帝#

參考文獻:《宋史》、《續(xù)資治通鑒》

推薦閱讀:宋朝抑制門閥政治的兩大關鍵性舉措,除科舉外,另一項或許更重要

王安石身負天下重望,希望出山主持變法,可宋仁宗為何不重用他?

北宋為何堅持讓開封做首都?理由有很多,有一執(zhí)念或許讓你欽佩

兩宋有過多達八位太后垂簾聽政,可為何沒能出現(xiàn)武則天似的人物?

關鍵詞: 垂簾聽政 很有可能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