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如何對待自己的兩位叔叔?

時間:2022-03-24 08:46:05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在古代歷史上,藩王造反,失敗的很多,成功的則很少。而就燕王朱棣來說,顯然屬于后者。在明朝初期,燕王朱棣發(fā)起了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內(nèi)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于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于云、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朱棣在位時期,勵精圖治,促使明朝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師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歲。廟號太宗,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葬于長陵。在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熾即位。

但是,朱高熾的在位時間不到一年,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8歲。廟號仁宗,謚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獻陵,傳位長子朱瞻基。由此,對于明宣宗朱瞻基來說,面臨著類似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處境,自己的藩王叔叔戰(zhàn)功赫赫,對自己的皇位產(chǎn)生了直接的威脅。那么,問題來了,歷史上,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如何對待自己的兩位叔叔?

一、漢王朱高煦

首先,對于明成祖朱棣來說,共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為明仁宗朱高熾,四子朱高爔,幼殤,未封爵位。因此,對于明宣宗朱瞻基來說,即位后面對的兩位叔叔,分別是漢王朱高煦和趙簡王朱高燧。一方面,就漢王朱高煦來說。

根據(jù)《明史》等史料的記載,朱高煦自幼生性兇悍,洪武年間與秦、晉、燕、周四王世子一同被明太祖召往京城學(xué)習(xí),但卻不肯向?qū)W,而且言行輕佻,明太祖朱元璋對他非常厭惡。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煦被封為高陽郡王。對此,在筆者看來,在《大明風(fēng)華》這部古裝電視劇中,俞灝明飾演的朱高煦,無疑是非常接近其歷史上的形象。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朱高煦隨軍出征,經(jīng)常作為前鋒。自此開始,朱高煦在靖難之役屢立戰(zhàn)功。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激勵朱高煦,朱棣甚至對他說"世子朱高熾經(jīng)常生病"。言外之意,則是朱高煦有被立為燕王世子的可能。

對此,在筆者看來,朱棣的初衷雖然沒有問題,但是,他的一席話,無疑成為朱高煦日后謀反的催化劑。靖難之役后,朝廷正商議立儲之事。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都喜歡朱高煦,常在成祖面前稱贊他的功勞,請求立朱高煦為太子。成祖難以決斷,最終還是認為世子朱高熾仁賢,又是太祖所立,而朱高煦過失太多,沒有同意。

永樂二年(1404年),明成祖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煦為漢王,藩國云南。朱高煦道:"我有何罪,要被趕到萬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國。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朱棣沒有冊立朱高煦為太子。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朱棣對于這位能征善戰(zhàn)的兒子,確實比較喜愛,所以多次縱容他,這導(dǎo)致朱高煦更加跋扈了。

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月,明成祖將朱高煦徙封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并命他即日起程。朱高煦到達封地后,心懷怨念,更加著急地策劃謀反。朱高熾雖多次致書勸誡,朱高煦仍不肯悔改。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明仁宗。對此,在筆者看來,明成祖朱棣的去世,徹底解開了朱高煦頭上的緊箍咒。面對自己的父親朱棣,朱高煦即便有心謀反,卻還是不敢行動。不過,面對明仁宗和明宣宗,朱高煦顯然沒有那么大的顧忌了。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在之前半路埋伏朱瞻基的計劃失敗后,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聯(lián)合山東都指揮靳榮,又在衛(wèi)所散發(fā)刀箭、旗幟,掠奪周邊郡縣的所有馬匹,設(shè)立前后左右中五軍,任命王斌、朱恒等為太師、都督、尚書等官職。朱高煦還企圖勾結(jié)英國公張輔為內(nèi)應(yīng),但被張輔告發(fā)。結(jié)果,因為叛亂不得人心,朱高煦的造反自然以失敗而告終。平定叛亂后,明宣宗將朱高煦父子廢為庶人,關(guān)押在皇城西安門內(nèi)。如果是歷史上的其他皇帝,朱高煦不僅性命難保,家人也會遭到株連。不過,明宣宗朱瞻基還是沒有狠心除掉自己的叔叔。

后來,明宣宗去探視朱高煦,卻被朱高煦故意絆倒,這讓明宣宗大怒,命人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勇武有力,竟將大缸頂起。明宣宗又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銅缸內(nèi)。朱高煦的幾個兒子也全都被殺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叛亂失敗后,如果朱高煦老老實實呆著的話,不說榮華富貴,至少也會性命無憂。但是,囂張跋扈的性格,讓他繼續(xù)犯錯,從而激怒了明宣宗朱瞻基,最終沒能獲得善終的結(jié)局。一定程度上,這顯然不能怪罪朱瞻基,只能說是朱高煦咎由自取了。

二、趙王朱高燧

朱高燧于永樂二年四月初四(1404年5月12日)被封為趙王,并留在京城。最初,朱高燧恃寵,時常做出不法之事,又和漢王朱高煦合謀奪嫡,并誣陷太子朱高熾。于是太子宮僚多得罪,明成祖朱棣得知其不法之事,大怒,立刻誅殺他的長史顧晟,同時褫奪朱高燧的冠服,幸得太子朱高熾求情才得免。面對自己的兩位弟弟,明仁宗朱高熾不僅沒有進行打壓,反而多次為他們求情,這無疑是他最后廟號為"仁宗"的重要原因。

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被擒,至單橋,尚書陳山迎接明宣宗朱瞻基。陳山建議捉拿朱高燧,因為他和朱高煦共謀逆很久,若不捉拿朱高燧,他日趙王也可能謀反,勞煩明宣宗。此時明宣宗猶豫未決,唯有楊士奇認為不可。因此,對于趙王朱高燧來說,雖然事實上參與了朱高煦的謀反,不過,因為缺乏直接的證據(jù)和行動,所以明宣宗朱瞻基決定放他一馬。進一步來說,面對兩位叔叔,朱瞻基采取了一打一拉,恩威并重的策略,這其實有助于震懾其他明朝藩王,避免更多叛亂的出現(xiàn)。

朱高燧在宣德六年(1431年)八月過世(終年五十),葬安陽縣壽安山,今屬安豐鄉(xiāng)李家坡村。謚號簡王,所以也被稱之為趙簡王。在他去世后,長子悼僖世子朱瞻坺早卒,一年后其子朱瞻塙就嗣位。因此,相對于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最終獲得了善終的結(jié)局。對此,你怎么看呢?

關(guān)鍵詞: 明成祖朱棣 靖難之役 二十二年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