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合抱之木發(fā)于毫芒 臺灣微雕家傳承中華精湛工藝

時間:2018-08-28 15:42:46    來源:新華網(wǎng)    

“合抱之木發(fā)于毫芒”——臺灣微雕家陳逢顯傳承中華精湛工藝

山清水秀的臺灣新店碧潭景區(qū)附近,低矮民居、瓜棚菜園間藏著一座小小的“陳逢顯毫芒雕刻館”。

“合抱之木發(fā)于毫芒。”毫芒,指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精細微小的部分。雕刻館主人、微雕家陳逢顯說,博物館的名字取自佛語,也是他幾十年艱辛藝術路的寫照。

灰白長發(fā)束在腦后,一身磚紅色的中式外套簡單飄逸,陳逢顯推門入院,帶領記者穿過花園,登上一棟兩層樓的鐵架簡易樓房。這里就是他從事創(chuàng)作的工作室,也是展示30多年微雕心血的所在。

L形的二樓廳堂里掛滿了書法、素描作品,一張條幅寫著“水滴石穿”。貼墻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玻璃展示柜。特別的是,展示柜上都裝有放大鏡。

記者將眼睛貼近放大鏡,屏氣凝神,借著窗外的夕陽仔細尋找,鏡片后面出現(xiàn)了一個逐漸清晰的微小世界:蜜蜂翅膀上的墨書“過兒吾愛,我在絕情谷底,小龍女筆”14個小字,令人莞爾;針孔里的臺灣蝴蝶蘭,長不過1毫米,綠葉紅花,惟妙惟肖;細小的黃金茶壺,2毫米直徑的壺身上嘴、蓋俱全,讓人嘖嘖稱奇;75頁的微書《唐詩三百首》,長僅9毫米,重0.35克,有章有法“寫”滿萬言……

陳逢顯與微雕結(jié)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當時還是三年級小學生的他第一次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見到了清代雕刻家陳祖章的傳世之作“雕橄欖核舟”。3.4厘米長的核舟上,雕著8個神態(tài)動作各異的人物,桅帆繩索具備,門窗開合自如。舟底還有毫芒細刻《后赤壁賦》全文三百余字。

面對瑰寶,自幼愛好藝術的陳逢顯許下心愿,要學習微雕這門中華傳統(tǒng)藝術。

心懷夢想,陳逢顯廣泛涉獵書法、繪畫、雕塑,打下堅實功底。

1981年,他進入臺灣印鈔廠,每天手持鋼針在鋼板上點點刻畫,雕刻貨幣雕版。陳逢顯說,那時因為工作之便,他有更多時間練習,也接觸到了放大鏡、鋼針、微毛筆這些必備工具。日積月累,磨練出精細的雕刻技巧和沉靜平和的耐心。

下班后,他就一頭鉆進自己的創(chuàng)作室,探索微雕世界。由于難度極高,當時臺灣幾乎無人從事微雕事業(yè)。無師可拜,他只能自行揣摩,一切從零開始,因此這條路走得格外艱辛而孤獨。

陳逢顯說,從事微雕需要極高的專注力,對于眼力、體力都是考驗。創(chuàng)作時,每一刻畫都要凝神閉氣,控制有度,手不能抖,氣不能喘,氣定神閑間細細琢磨。夜深時他常常在放大鏡前一坐就是幾小時,抬頭再看窗外,天已透亮。

他拿起一只竹雕小狗半成品示范,用三角刻刀去除多余部分,再用鋼針修飾細節(jié),突出細膩的毛發(fā)質(zhì)感,一點一劃,小心翼翼。

要容萬物于毫末之間,失敗在所難免。“雖然經(jīng)歷無數(shù)挫折,也帶給我極大滿足。”陳逢顯說,在失手中進步成長,才能得心應手。

兒時記憶讓陳逢顯念念不忘,入門不久就雕出了屬于自己的核舟,至今仍是雕刻館里的珍藏。因為選用臺灣橄欖核,這只核舟更小,只有2.5厘米長、1厘米高。他在舟底刻上了唐詩《楓橋夜泊》和山水畫。

2008年底,熊貓“團團”“圓圓”來到臺灣。陳逢顯認真觀察熊貓的習性、儀態(tài),耗時3個月雕刻完成只有0.7毫米大的微雕“團團圓圓”。后來它們有了下一代“圓仔”,陳逢顯又把熊貓幼崽形象加了進去,成為幸福美滿的熊貓“全家福”。陳逢顯說,這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唐詩是陳逢顯喜好的題材,細針上雕刻《游子吟》詩句,蜜蜂雙翼鋪陳唐詩二十首……“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文化。”他在各種材質(zhì)上創(chuàng)作唐詩微書作品,選取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脑娮鳎瑫鴮懟虻窨淘诮鸩?、火柴、棉線、茶壺之上。

陳逢顯每年要去大陸交流三四次,用腳步丈量大江南北。爬過居庸關長城,他在米粒上寫下“走在長城上,不禁凄凄然,流下溫柔淚”;翻過秦嶺,甘肅天水伏羲廟的唐槐和麥積山石窟的大佛也被他細細描摹。

他說,要把大陸的傳統(tǒng)文化、好山好水都收入作品,以中華之美為基礎,與微雕技藝結(jié)合,讓它在全世界發(fā)光發(fā)亮。(記者陳君 鐘群 查文曄)

關鍵詞: 之木 微雕 臺灣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