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圣旨格式怎么寫?真正的圣旨到底長啥樣?

時間:2020-10-23 16:13:12    來源:文藏    

說起圣旨,很多人就會想到這樣一幅場景,趾高氣揚的太監(jiān)手捧一卷金燦燦圣旨,拂塵一甩,朗聲道:“圣旨到——”于是眾人趕緊跪下山呼萬歲,來使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

看過古裝劇的,對此莫不熟悉。圣旨,絕對是推動劇情發(fā)展的一大利器。然而,圣旨真的是這樣嗎?

圣旨門類和名稱首先,并非所有圣旨都能稱為“詔”。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定名號為皇帝,自稱“朕”,命為“制”,令為“詔”。后世對此有所繼承和發(fā)展,皇帝命令按頒行對象、頒行內(nèi)容加以分類,例如漢代皇帝命令分四種——策書、制書、詔書和戒書(戒敕),唐宋時期分為冊書、制書、慰勞制書、發(fā)日敕、敕旨、論事敕書、敕牒等七種形式,明清時期分為制、詔、冊、誥、誥命、敕諭、敕書、敕命、諭旨等。圣旨有這么多門類,所以不可能動不動就是皇帝“詔曰”。

圣旨的格式和套路至于圣旨開場白,在明朝之前歷朝歷代都有所區(qū)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即位的詔令多用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開頭,這大概與當時朝代頻繁更迭有關(guān),皇帝更刻意強調(diào)自己皇位的正統(tǒng)性。

唐代皇命一般由門下省審核頒行,因此詔令之首往往是“門下”二字,如《肅宗命皇太子監(jiān)國制》的開頭就是“門下,天下之本……”

宋代的圣旨寫作格式大體上繼承了唐代,又有所變化,有用“門下”二字開頭的,而用“朕紹膺駿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為開頭的也不少。

元代則因為蒙古族的最高神是長生天,圣旨開頭語一律是“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護助里,皇帝圣旨……”

朱元璋首創(chuàng)“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我們最熟悉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字開頭,是明太祖朱元璋首創(chuàng)的。凡是明代之前的古裝劇,圣旨出現(xiàn)“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都是bug。

朱元璋非常喜歡用“奉天”一詞,認為大明結(jié)束元代暴虐統(tǒng)治是順應天道,因此他總把“奉天而行,非敢自專也”掛在嘴邊,將皇宮里最大的宮殿取名“奉天殿”,把他的玉圭也刻上“奉天法祖”的字樣。隨后,他又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八個字,作為詔書的開場白。

隨著朝廷各方面機制的完善,皇帝圣旨大多交由大臣起早,所以內(nèi)容、格式和措詞也越來越格式化。比如,為了顯示“天”和“皇帝”的絕對權(quán)威,明朝中后期的詔書開頭逐漸演變成了“奉”字放第一行,“天承運”放第二行頂格,“皇帝詔曰”放第三行且比第二行“天承運”的“天”字低一格的固定格式。

清朝統(tǒng)治者為表明入主中原的正統(tǒng)性,也將本族發(fā)祥地盛京改稱“奉天府”,皇帝詔書同樣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作開頭。

更需說明的是,這八字的正確斷句應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不是影視作品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此外,圣旨的結(jié)尾,也不都是古裝劇里的“欽此”二字。有的圣旨并沒有專門的結(jié)束詞,說完就算;有的圣旨會選擇其他的語氣助詞來表示結(jié)束,比如“于兮”;還有的圣旨結(jié)束詞比較長,比如清朝的很多圣旨都是以“布告天下咸使聞知”或“布告中外咸使聞知”結(jié)尾。

圣旨材質(zhì)圣旨都是金燦燦的一卷、黃底黑字嗎?當然不是。以現(xiàn)存明清圣旨中的一大類——誥命和敕命,來作分析。

誥命用于封贈一至五品官員或有爵位者,其軸柄質(zhì)地按官員品級不同嚴格區(qū)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為上好蠶絲制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云紋飾,富麗堂皇,圣旨兩端則有翻飛的巨龍作防偽標志。

圣旨顏色并非都是黃色,共有紅、藍、黃、白、青五色,但不一定全用,有單色、三色 、五色不同組合。一般來講,顏色越多,代表受封人等級越高,例如敕命用于封贈六品及以下官員,頒賜敕命的圣旨為單一白色。但不管是誥命還是敕命,也不論幾色,圣旨中必搭配黃色絲緞象征皇權(quán)。

關(guān)鍵詞: 圣旨格式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