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莫迪里阿尼的肖像藝術叱咤拍場 生活極具悲劇性色彩

時間:2020-03-29 17:07:15    來源:文匯報    

2020年是意大利藝術大師莫迪里阿尼辭世100周年

他的肖像藝術叱咤拍場 與畢加索平分秋色

2020年是意大利藝術大師莫迪里阿尼辭世100周年。這個名字為大眾知曉,是從幾年前國內(nèi)某知名藏家豪擲約11億元人民幣“天價”買下莫迪里阿尼的一幅油畫《側臥的女人》開始的。這位沒落貴族藝術家才華出眾,生活極具悲劇性色彩。人們常喜好談論他那波西米亞式的短暫生活,卻不自覺忽略了他在藝術上的成就。

莫迪里阿尼,20世紀初期巴黎藝術圈的核心參與者,畢加索一生的勁敵與朋友。他筆下那憂郁的神情、細長的身體與模式化的面孔,投影出意大利古典藝術、非洲雕塑、后印象派與立體主義的側影,卻最終獨一無二,使肖像與人體這一藝術史上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變得更為現(xiàn)代。

【意大利古典藝術的滋養(yǎng)】

西蒙·馬蒂尼筆下人物修長婀娜的形象,透出淡淡哀傷的神情,迪諾·迪·卡馬諾雕塑中斜倚的頭頸,杏仁般的眼睛,都深深影響了莫迪里阿尼的創(chuàng)作

莫迪里阿尼的第一位繪畫教師,是崇尚意大利色塊畫派的古列莫·米凱利。在米凱利的教導下,莫迪里阿尼一邊觀察自然,一邊理解純粹的色彩。他接受了傳統(tǒng)的繪畫訓練,并自學意大利藝術史,漸漸對人體與古典理想美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1900年至1901年間,莫迪里阿尼取道意大利那不勒斯、卡普里島、阿瑪爾菲與羅馬游覽,并從佛羅倫薩與威尼斯折返。在這段旅程中,他瞻仰學習了眾多杰出的文藝復興繪畫原作。1902年起,他又先后就讀于威尼斯美術學院與佛羅倫薩美術學院,獲得了更為系統(tǒng)的藝術訓練。

莫迪里阿尼深受13世紀意大利畫家的影響。其中,西蒙·馬蒂尼是他非常喜愛的一位。在西蒙·馬蒂尼筆下,人物的形象總是修長婀娜的,構圖與色彩相得益彰,人物神情透露出淡淡的哀傷。桑德羅·波提切利沿襲了這種柔和的線條與清晰的光線色彩。這兩位畫家,都影響了莫迪里阿尼之后的創(chuàng)作。他曾仿照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繪制了《人體立像》(《維納斯》,1917年)、《身著寬松衣服的紅發(fā)年輕女性》(1916年)以及《戴著項鏈的女人體坐像》(1917年)。

此外,莫迪里阿尼作品中那斜倚的頭頸、杏仁般的眼睛,與雕塑家迪諾·迪·卡馬諾的雕塑作品如出一轍。他對色彩與空間的運用,與龐托爾莫的作品格外相像。莫迪里阿尼那失真的比例與過長的體型,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手法主義者帕爾米賈尼諾、艾爾·格列柯極為類似。

莫迪里阿尼對于人體的描繪,取法許多著名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喬爾喬內(nèi)、提香、安格爾與委拉斯貴茲。莫迪里阿尼在此基礎上,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改進,規(guī)避了以上藝術家畫中的浪漫色彩與裝飾性手法。當然,莫迪里阿尼對馬奈的作品也熟稔于心——馬奈的女人體,突破了女性人體只能在神話、寓意畫、歷史畫中出現(xiàn)的限制,展現(xiàn)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女性形象。

【非洲雕塑與布朗庫西的影響】

莫迪里阿尼雕塑中頭部優(yōu)雅的輪廓和抽象的特征,流露出布朗庫西的影子,而細長的比例——特別是天鵝般的脖子,則讓人聯(lián)想起古代埃及半身像

非洲藝術與立體主義對于莫迪里阿尼的影響,同樣是顯而易見的。

非洲雕塑、希臘基克拉迪群島的初期雕塑在當時深受巴黎藝術圈的喜愛。畢加索就曾大量購入過非洲面具與雕塑,綜合了非洲雕塑中簡單、抽象的表現(xiàn)方法,這些方法也直接影響了立體主義藝術的發(fā)展。莫迪里阿尼同樣喜愛非洲雕塑中的抽象表現(xiàn),其形式舒適,裝飾簡約,“原始中有一股簡化的美,和新古典主義者從希臘、羅馬中提煉出的線條最為接近”。他曾畫過許多與非洲雕塑、女像柱相關的練習作品,也曾雕刻了一系列非洲式的雕像頭部。莫迪里阿尼的雕塑作品以女人肖像為主,面部精致光滑,小眼小嘴,鼻子極為修長。與非洲雕像不大相同的是,他的雕塑中人物眉弓與眼窩之間距離比較接近。

羅馬尼亞雕塑家布朗庫西是莫迪里阿尼的摯友。布朗庫西認為,形式越單純,作品的表現(xiàn)力越強;主題越抽象,作品中的象征意味就越顯著。雖然莫迪里阿尼的雕塑靈感來自于布朗庫西的大理石作品,但他的雕塑往往是用更軟、更便宜的石灰石制成的,像是作品《頭像》一樣。頭部優(yōu)雅的輪廓和抽象的特征屬于布朗庫西的影響,而細長的比例——特別是天鵝般的脖子——讓人聯(lián)想起古代埃及半身像,這些非西方藝術形式影響了莫迪里阿尼的作品。細長的脖子、鼻子和眼睛在藝術家在繪畫肖像和人體中也多有表現(xiàn),這暗示了他的雕塑作品和繪畫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正是在布朗庫西的影響下,莫迪里阿尼對古希臘女像柱產(chǎn)生了興趣。女像柱為承重所用,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優(yōu)雅的姿態(tài),這種功能與形式的沖突深受莫迪里阿尼的青睞。莫迪里阿尼在此基礎上更加強調(diào)現(xiàn)代女性的性感與婀娜。他曾繪制過一位將手置于腦后,躺著休息的女人,與人像柱的姿態(tài)極為相似,腰部纖細,腹部與腿部渾圓,這個姿勢是對文藝復興時期對應式的一種回應,同時體現(xiàn)了柔軟的肢體與完整的身體線條。人體形象極具幾何效果,是對立體主義的一種效仿。這種幾何效果最初源于塞尚。莫迪里阿尼曾經(jīng)有過一個大膽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希望建立一座以女像柱為主題的廟宇,此廟宇為上百個女像柱所包圍,主旨在于紀念人的價值而非供奉上帝。總之,莫迪里阿尼將女像柱上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具幾何感,而他對于女像柱的臨摹也幫助他進一步探索了一些在女像柱上不能夠完成的姿態(tài)。

【肖像畫中的主角】

在肖像畫中,莫迪里阿尼所追尋的不是真實,也不是虛擬,而是一種無意識,一種源于人類本能的神秘事物

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畫常常是半身像,離觀者距離更近。這種情況源于當時攝影術的影響,莫迪里阿尼這樣表現(xiàn)人物,增強了人物的在場感,也拉近了藝術家與模特的距離。他喜好表現(xiàn)快照式的人物形象,雖然畫的都是具體真實的人物,但他很少表現(xiàn)他們的情感或是心理活動。在莫迪里阿尼筆下,人物總是十分淡然,漫不經(jīng)心,有時雙眼無神,沉浸于內(nèi)心,不受外界所打擾。莫迪里阿尼最感興趣的,不是人物的性格,而是他們的外形。他們那空洞或是緊閉的雙眼既強調(diào)了這種疏離感,也展現(xiàn)了莫迪里阿尼的內(nèi)省與反思之情。

德加也常常在作品中表現(xiàn)模特不經(jīng)意間的姿勢或動作,但莫迪里阿尼不同,他會選擇回頭直視觀者,來表達模特與觀者之間清晰的關系。他在畫中尋找一種傳達無限與永恒的方式,試圖沖破社會道德與行為的束縛。這種想法源于對美的經(jīng)典認識,對復雜形式的簡化,也源于塞尚的抽象觀。柴姆·蘇丁是莫迪里阿尼的好友,這位好友曾坦言“塞尚的面孔,如同古代雕塑那般,不見眼神。”畢加索在研究非洲雕塑時,也不在意個體的獨特性,而是期待去找到一種更為持久的圖像。莫迪里阿尼的藝術生涯中,同樣也在追尋這樣類似的藝術目標,最為明顯的,就是他在法國南部時所繪的肖像畫,其中包括25幅妻子珍妮的肖像。他曾經(jīng)談到:“我所追尋的不是真實,也不是虛擬,而是一種無意識,一種源于人類本能的神秘事物。”

莫迪里阿尼在尼斯創(chuàng)作的人物畫,顏色逐漸變得明亮起來,人物與背景都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簡約抽象。這段時期,他遇見了自己的經(jīng)紀人保羅·紀堯姆。紀堯姆極為精明,且打扮時髦,他一眼看中了莫迪里阿尼身上的商業(yè)價值,支持莫迪里阿尼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并最終獲得了巨大的盈利。在紀堯姆眼中,莫迪里阿尼“太迷人了,感情如此昂揚,他高傲的靈魂,在其瑰麗卻殘缺的美中,依然留在我們身邊。”莫迪里阿尼曾為紀堯姆創(chuàng)作過肖像畫,畫中,他戴著禮帽,西裝革履,略微抬起的方臉,有些抬頭看人的驕傲模樣,手上夾著煙,透露出商人的一絲狡黠。

再看看莫迪里阿尼是怎樣畫畢加索的。莫迪里阿尼始終對畢加索抱有復雜的感情。他嫉妒畢加索的成功,但又被他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才華所吸引。這些相互沖突的感覺,在他為畢加索繪制的肖像中顯現(xiàn)出來:矛盾的心理暗示在兩種色調(diào)的臉上,而整體的姿態(tài),不均勻的顏料運用則暗示了他內(nèi)心的沖突。畢加索的圓臉和五官像極了東南亞的佛像,這顯示了莫迪里阿尼對畢加索才華的尊重。畫面的右下角,寫有法語單詞“savoir”(救世主)。

莫迪里阿尼畫得最多的肖像畫,是關于珍妮的,這是他最好的愛人。兩人初識時,珍妮還是一個文靜傳統(tǒng)的少女。莫迪里阿尼的好友曾一度希望珍妮的出現(xiàn)能夠幫助他改變波西米亞式的不羈性格,安定下來。顯然朋友們的期待并未如愿,但莫迪里阿尼終究還是被潛移默化了。莫迪里阿尼為珍妮創(chuàng)作了大大小小二十多幅作品,在他的筆下,珍妮頭部橢圓,脖子修長,四肢伸展。1918年的珍妮像不再像早期人物像那般程式化,畫中的人物開始有了心理情感的變化,傳達了珍妮的內(nèi)在性格。這位文靜、傳統(tǒng)的法國女孩最終伴隨莫迪里阿尼離世。

【柏拉圖式的美學追問】

他希望結合堅實的雕塑形態(tài)、漂浮的色彩光線與優(yōu)雅的線條變化來創(chuàng)作藝術,這一美學目標超越任何對個體形象的表達

莫迪里阿尼對完美形式的向往,幾乎成為追尋美的一種柏拉圖式的追問。他希望結合堅實的雕塑形態(tài)、漂浮的色彩光線與優(yōu)雅的線條變化來創(chuàng)作藝術。這一美學目標超越任何對個體形象的表達。對于這種形式嘗試的巔峰,體現(xiàn)在莫迪里阿尼1919年的幾幅女人體中。在這些作品中,色彩把握與線條描繪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莫迪里阿尼總是嘗試用最少的線條表現(xiàn)繪畫對象的完整與扎實。

莫迪里阿尼喜愛傳統(tǒng)意大利藝術,這在他對于暖色調(diào)的運用,以及對于女人體的喜愛上可見。他希望自己能延續(xù)并發(fā)展傳統(tǒng)藝術,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會顯得激進或充滿挑釁。但是,他的生活處處充滿了前衛(wèi)藝術,他也無法避免地受到前衛(wèi)藝術的影響。這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古代藝術的風格,也有現(xiàn)代藝術的氣質(zhì),既充滿了傳統(tǒng)的韻味,也包含了革命的精神。畫中混合著新與舊,具有強烈的熱情與自由表達自我的欲望,種種這些,促使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獨一無二的視覺感受。2015年的佳士得拍賣手冊曾用王爾德的傳世名句,評價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側臥的女人》,評語極為貼切地概括了莫迪里阿尼的一生——盡管他是一位大多數(shù)時間都生活在陰溝里的詩人,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仰望星空。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博士)

延伸閱讀

莫迪里阿尼的生活與藝術兩極逆向

1906年,莫迪里阿尼從意大利的家鄉(xiāng)李沃諾來到當時的世界藝術中心巴黎。在巴黎14年的生活和藝術生涯中,在藝術家云集的地方,他十分引人注目,似乎具備了他那個年紀所具備的令人嫉羨的一切——英俊瀟灑,才華橫溢,以及擁有浪漫的愛情和深厚的友情,但他卻一直缺少理解、健康和金錢。這些不僅始終伴隨著他,而且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僅活了36歲,猶如璀璨的彗星劃過夜空,瞬間即逝。

莫迪里阿尼來到巴黎以后,根本意識不到充滿刺激與挑戰(zhàn)的藝術現(xiàn)實,對藝術充滿著理想主義和浪漫的幻想。他把自己打扮成畫家的模樣:頭戴寬檐的禮帽,天鵝絨短上衣短領口打著紅色蝴蝶結,顯得神氣活現(xiàn),也使整個藝術家聚集的街頭復蘇起來。在蒙馬特的畫室,他把房間布置得充滿浪漫主義情調(diào):天鵝絨窗幔,立式鋼琴,音樂大師的石膏像,還有許多人文哲學的書籍與意大利藝術大師的復制品。可是一年以后,他的浪漫與優(yōu)雅卻都不見了。那身漂亮的衣衫變成了不修邊幅的粗布舊衣,領帶隨便地搭在肩上,頭發(fā)蓬亂,目光疲憊;原來井井有條的畫室更是雜亂無章,文藝復興繪畫的復制品也被塞進了箱子。曾經(jīng)衣冠楚楚、風度翩翩的意大利美男子,竟變成了一個典型的“波西米亞”的流浪漢。

實際上,莫迪里阿尼的繪畫與他雜亂無章的生活有著極大的區(qū)別。他的生活雖然放浪不羈,但他卻一直保持著意大利人的本性和修養(yǎng)。那些充滿韻律、柔和和靜穆之美的精致造型以及波浪形的流暢線條,都是一種對秩序的把握和高傲自信的顯現(xiàn)。他畫畫時從不飲酒,他的作品都是他頭腦清醒時的杰作,而并非像有些人說的那樣,是靠酒精和大麻的作用來完成的。在巴黎他身處充滿刺激與挑戰(zhàn)的藝術漩渦之中,但他高傲的天性與強烈的自尊心讓他始終保持著不為世俗潮流所動的獨立個性和風格。盡管他的藝術為現(xiàn)代藝術所矚目,但他內(nèi)在的人道主義傾向和內(nèi)心對意大利初期文藝復興藝術的崇尚,卻是他藝術的內(nèi)在因素。

莫迪里阿尼在生活和藝術上兩極逆向的方式,可以說創(chuàng)造了超心理學生存的特例,這使他不得不在理智與瘋狂之間搖擺掙扎,直至身心俱損。

“倒霉的畫家們”與“受到詛咒的畫家”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藝術家群體的獨特現(xiàn)象,他們不僅不走運,而且含有被定為某種悲慘命運之意。這個群體的特征是孤獨、貧困、脆弱,但卻都具有特別的藝術才華。他們幾乎都是異鄉(xiāng)人,因為受到巴黎的吸引,帶著滿腔熱情和美好的憧憬來到這里,但卻得不到承認。因此,在巴黎他們孤獨無助,貧困絕望。當時,巴黎的幾百位藝術家都是如此,除了極少數(shù)人,如夏加爾、薩金、布朗庫西,其他人無論成功與失敗,都沒有留下任何記錄,而莫迪里阿尼則是這些畫家中最不幸的一位。他在世時只舉辦過一次個人畫展,不僅無人問津,而且招來惡意誹謗,以失敗告終。他的古典主義的藝術理想直至最后三年間,在畫商和他的朋友茲波羅夫斯基的支持和資助下才得以實現(xiàn),但這個時候,他已身心俱疲、疾病纏身。吳京穎

(摘編自《走進大師》,劉劍虹 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 莫迪里阿尼 肖像藝術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