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為什么要讀《史記》?用什么方式讀?

時間:2020-03-16 16:10:41    來源:城市金融報    

我們今天要讀《史記》,首先會遇到兩個問題:為什么讀?用什么方式讀?

和所有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一樣,《史記》最簡單的定義是“經(jīng)過時間淘洗后存留下來的古書”。能夠留下來的經(jīng)典不僅在時間上古遠,還包含了一些經(jīng)過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反復檢驗的共同價值。這些可能是人類共同的遭遇或命運,也可能是不同世代累積下來的共同智慧。

在讀《史記》時,我們首先要了解司馬遷的“史識”。單純看數(shù)字,《史記》有一百三十篇,多達五十二萬余字,是一部很龐大的書。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史記》橫跨幾乎三千年的時間,把中國發(fā)生過的所有事情、曾經(jīng)存在的人、累積下的經(jīng)驗,只用這五十二萬余字來記錄,可以說是極為精簡。司馬遷在處理三千年來所發(fā)生的事情時,他在用一種清楚的意識,一個衡量歷史輕重厚薄的標準,去判斷到底應該把什么寫進來,把什么排除在外。這樣的選擇標準用我們的觀念來說就叫“史識”。

“史識”與“史觀”密不可分。當我們認為歷史就是一些固定的事實時,就沒有史觀存在的空間,即不管什么樣的人來寫,歷史總是那堆東西。但是,歷史如果真是如此,就沒有史學存在的必要,也不可能比較什么歷史書是好的,什么樣的歷史學家比較杰出。歷史真正重要的不是事實,而是事實與事實之間的關系,或者進一步說,是解釋“如何”及“為何”。當我們以這樣的視野和方式去整理豐富龐雜的史實,就會對人類行為有一個合理的解釋,從而碰觸到普遍的人類經(jīng)驗,真正做到以古鑒今,讓歷史對當下現(xiàn)實有所幫助。

首先是“究天人之際”。簡單來說,在解釋歷史上人的行為、判斷是非善惡時,必須區(qū)分這是不是意志可控的事情。要公平地評價一個人,從他的行為因果中得到智慧,就一定要區(qū)分“天”與“人”。司馬遷講的“天”指龐大的背景,是與個人努力無關的部分,而“人”就是一個人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作為,在最后如何承擔責任。

司馬遷還告訴我們,要好好在歷史中學習,就要“通古今之變”,即在時間之流中,不僅要看單一事件的來源、發(fā)生、變化,還要把眼光拉高,看長時段里的人在集體行為中如何運用權力,組構社會,進行交易。這類集體的行為,在更長的時間周期里就必然有一種特別的模式,在司馬遷的語言里,這個模式就叫作“通古今之變”。這個概念的重點在于“通”,即它不是個別事件的解釋,而是能夠歸納的、更明確的模式。我們掌握之后,不管是看待古人還是分析今人,都能夠有一種超越時間的眼光。楊照

關鍵詞: 史記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