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伍子胥為何是中國歷史的異類?想知道原因嗎,我們一起往下讀

時間:2022-04-25 08:54:08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對于闔閭的死,伍子胥內(nèi)心十分自責,要不是當初自己跟闔閭鬧意見,他就不會留在吳國而沒有與闔閭一起出征了;要是自己跟闔閭一起出征,闔閭或許也就不會戰(zhàn)敗身亡了。

伍子胥是個有仇必報,有恩必還的人,當年他身負血海深仇,孤身逃到吳國,要不是闔閭仗義收留他,又幫助他報仇,他早就變成一個異國之鬼了。這些年來,他的每一個建議,闔閭都會認真考慮。

甚至是吳國的王位的繼承人,只要他說,就是夫差吧。那么,即使闔閭認為自己這個兒子并不適合,他也還是同意了。沒有任何一個王能對自己的臣子做到這樣。闔閭做到了。

闔閭給過他作為人臣最極致的輝煌,他即便用去自己日后整個的余生來回報他,那又如何?

所以對闔閭,伍子胥一定要幫他報仇雪恨;而對于夫差,伍子胥則有著一種類似于父子般的深厚情感,這個小伙子,是他看著長大,也是他一手推上吳王之位的。夫差的喪父之痛和滿腔仇恨,伍子胥感同身受,因為這些事情,他都曾一一經(jīng)歷過。

伍子胥對夫差的愛,既是一種君臣之愛,也是一種父子之愛,相信伍子胥到了臨死的那一刻,這種愛也從未減輕過半分,因為他明白,夫差不聽他的話,總有一天也會落得與他相同的下場,那時候,他的心中有恨,但更多的,是同情。同情,也是一種愛。

伍子胥真可算是春秋歷史上唯一的"善惡交集體"、"黑色英雄"。

他一轉眼,金剛怒目、魔神下凡;一轉身,卻又菩薩低眉,慈悲滿懷。

當年,伍子胥全家被滅,流浪乞食于江淮之地的時候,誰能想到日后他竟能以一己之力幫助小小的吳國滅掉泱泱大楚--作為一個臣子敢于向國君挑戰(zhàn),作為一個個體敢于向一個國家挑戰(zhàn)--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可是英雄一轉眼,卻變成了個惡魔,在他五戰(zhàn)五捷,攻入郢都后,一轉身卻當上盜墓賊,留下了那足以抵消他一生功業(yè)的三百鞭。

所以依照常理,伍子胥為了私仇背叛祖國,引狼入室,坐視吳軍殺死了多少無辜的楚民,搶掠了多少楚國的財富,而且挖掘王陵,侮辱王尸,婦人心胸,殘暴不仁,這是徹徹底底的楚奸作為。

事實上,如果不考慮細節(jié)問題與品行高低,伍子胥的所作所為與吳三桂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不過,對于這么一個可憐可敬可愛的人,我實在不忍用"楚奸"這個詞來形容他,要知道,在春秋時代,國家的意義與我們現(xiàn)在并不相同,諸侯們共奉一個周天子,共屬華夏民族,其實都是出自一家。當時有個說法叫"楚材晉用",楚國人跑到敵國入仕的事情太多了,即使他們?yōu)槠渌T侯效忠,也通常會被認為是忠臣。我們看看與伍子胥同時代的人是怎么看他的吧:

莊子說:"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沉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

甚至連楚國大夫屈原也說:"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看來,就連大圣賢莊子,以及作為受害國的楚國大夫屈原,都將伍子胥看作是與比干平起平坐的忠臣,我們這些后人又有什么資格稱他為"楚奸"呢?

事實上,即使伍子胥背叛祖國的事情被認定為不忠,也并不會為大多數(shù)中國人所厭惡。因為在中國人的骨子里其實把家看的比國重,把孝看的比忠重。中國人是一個家族觀念很強的民族,我們現(xiàn)在一般把國放在家前面稱"國家",其實古代通常把家放在國前面稱"家國"。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人只有家得到保存,才會去顧到國,很少有反過來的。反過來的那是法家,是專制社會的產(chǎn)物,而不是儒家的原意。

況且"忠字當頭"的思想,也是宋代以后的事,在此之前,特別是秦漢以前,中國的士大夫們并沒有那種愚忠的風氣。比如儒家經(jīng)典《春秋公羊傳》里在講到伍子胥這一段的時候就評價說:"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意思是:"父親不是罪有應得而受誅,兒子就可以為他復仇。如果父親有罪該死,兒子就不可報仇。"所以伍子胥的所作所為,基本還算符合儒家的道德觀念。

所以,宋朝的大儒蘇軾在評價伍子胥復仇一事時,表示的是理解與支持:"父不受誅,子復仇,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尸,發(fā)其至痛,無所擇也。"(蘇軾《論范蠡、伍子胥、大夫種》

所以,就連蘇軾的老對頭王安石,也在這方面表現(xiàn)了難得的共識:"予觀子胥出死亡逋竄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說吳,折不測之楚,仇執(zhí)恥雪,名震天下,豈不壯哉!"又說: "烈烈子胥,發(fā)節(jié)窮逋。遂為冊巨,奮不圖軀。維忠肆懷,維孝肆孚。(王安石《伍子胥廟記》)

其實,伍子胥此生雖因復仇而多殺孽,內(nèi)心未必就沒有"仁"的一面,不過他的"仁"只會針對自己的恩人、戰(zhàn)友與同志,對待仇敵,他是從來不會留情的。世人不知道,在他那如頑石般的堅強外表下,其內(nèi)心卻充滿了如水的溫情,套一句老掉牙的革命口號:他對待同志就象春天般的溫暖,對待敵人就象嚴冬一樣殘酷無情……

我要說,伍子胥或許的確不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仁者,所作所為是個政治家,軍事家,但是骨子里卻是個江湖豪俠。恩怨分明篤定??梢哉f他的復仇有多徹底,他的報恩就有多強烈。當楚平王的屠刀落下時,當吳王闔閭重傷而死時,子胥就已經(jīng)注定陷在了恩怨的輪回中,再也沒有了自我。

當年,伍子胥鞭尸復仇后,原以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什么可以讓其努力為之奮斗的東西了。可是這些年過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有了一個新的歸宿,那就是吳國。他畢竟在吳國待了三十年,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在一個地方當待久了,自然會產(chǎn)生感情,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吳國的命運,已經(jīng)和他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國民國民,國若愛民,民必愛國;君臣君臣,君若愛臣,臣必愛君;然也!

所以,對于吳軍的這次大敗,伍子胥的心中十分痛苦:做為一個主事大臣,對上沒能保全君主,對下讓子弟們遭到刀兵的傷殘,他為此傷心自責,日夜哭泣,世上卻沒有一人能理解他。

在世人的眼中,伍子胥永遠是個鐵石心腸的復仇男、白發(fā)惡魔。

可是他對這一切似乎一點兒也不在乎,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親自安葬死者,撫慰傷員,每次面對這些為吳國舍生忘死的戰(zhàn)士,他都痛哭流涕,恨不得是自己戰(zhàn)死沙場。

正是抱著這滿腔的自責之心、感恩之心與同情之心,伍子胥披發(fā)明志,日夜練吳水兵于太湖之上,(此地后名練瀆,在今太湖洞庭西山之下)并在姑蘇山下建立"射棚",訓導士兵射箭之法。據(jù)《越絕書》記載,在這段時期,伍子胥一連三年,都沒有和妻子家人親近,一心撲在復仇工作上,餓了顧不上吃飯,冷了也顧上多添衣服。

姑蘇山下、太湖岸邊,處處可見伍子胥一襲白衣滿頭亂發(fā)四處奔忙的身影,而他那頭昭關下一夜白頭的長發(fā),已經(jīng)從漂亮的銀白,慢慢變成了暗淡的蒼白。英雄遲暮,歲月無情催人老,伍子胥明白,他老了,精力大不如前,為人民服務的時間也不多了,所以他更要珍惜現(xiàn)在一點一滴的時間,在這個世上,他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就這樣,在伍子胥的不懈努力下,吳軍不但戰(zhàn)斗力大大加強,而且在檇李之戰(zhàn)中遭受重創(chuàng)的吳國海軍陸戰(zhàn)隊也重新建制,且人數(shù)已增至十萬之眾,真所謂兵強馬壯,就等著為闔閭報那一戈之仇了。

參考文獻:《中國歷史集錦》

關鍵詞: 所作所為 做的事情 作為一個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