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巴克特里亞曾被大月氏征服,分裂后均被外族滅亡

時間:2022-04-13 20:55:33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巴克特里亞是希臘人的稱呼,就是漢文史料中的大夏,這是個地域稱呼,地理位置大約在現(xiàn)代阿富汗。這里原本是希臘人最東端的殖民地,統(tǒng)治者為希臘人,被統(tǒng)治者塞種。由于吐火羅四部入侵,導致當?shù)氐南ED王國瓦解,分裂為一群小村長。統(tǒng)治者大約都是吐火羅征服者。但是這個地域依然屬于塞種文化圈,風俗與塞種國家大宛相同。所以《史記》記載月氏西遷之前的大夏"與大宛同俗,無大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zhàn)。"

巴克特里亞是希臘化的奴隸制國家,所以一般也稱為"希臘-巴克特里亞",在中國稱之為"大夏"。在亞歷山大死后為塞疏西王國之一部。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夏被來自中國新疆地區(qū)的大月氏人征服。由于大月氏也被稱為吐火羅,所以大夏也被稱為"吐火羅斯坦"。史記里記載的"大夏國"是巴克特里亞在北方的殘留部分,德米特里烏斯一世南下入侵印度時留守北方的將軍歐克拉蒂德斯叛變,巴克特里亞分成南北兩個王國。

名稱由來

"希臘-巴克特利亞"(Graeco-Bactriankingdom)的地理位置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東南部、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斯坦北部,西方人也稱之為"吐火羅斯坦"(Tokhārestan),即中國史書《史記》上所說的"大夏",是絲綢之路中段最為重要的地區(qū)之一。2009年,人們以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為標志,把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的這個地區(qū)稱為希臘-巴克特利亞,它是從塞琉古王朝分裂出來的希臘人國家,理應稱呼它原來的國名,而把張騫出使西域之后的這個地區(qū)稱為"大夏"或"吐火羅斯坦",因為此時這里已經(jīng)被大月氏人(吐火羅人)所統(tǒng)治。

興衰過程

周顯王四十年(前329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此地后,即以此為東方領地的統(tǒng)治中心。塞琉西王朝統(tǒng)治中亞地區(qū)的時候,更將大批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移居此地。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圖斯一世宣告獨立。并委派其親屬和功臣為各州總督。

約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索格狄亞那總督歐西德穆斯奪得王位。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他挫敗安條克三世率領的塞琉西軍隊,迫使后者正式承認巴克特里亞王國。其子德米特里一世即位后,將喀布爾、犍陀羅和旁遮普等地納入王國的版圖。至前2世紀70年代時,王國的版圖東起恒河中游流域,西達波斯沙漠,南抵孟買灣,北界錫爾河,勢力鼎盛。但就在這時,監(jiān)領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qū)的歐克拉蒂德斯發(fā)動叛亂,在巴克特里亞稱王。從此,王國以興都庫什山為界,分裂為南北二朝,互相攻戰(zhàn)不已。一些勢強的總督或?qū)④姵藱C割據(jù)一方,國勢轉衰。

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巴克特里亞被來自中國新疆地區(qū)的大月氏人和部分塞種人所征服。前1世紀末至1世紀初,控制中亞細亞的喀布爾和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羅地區(qū)的赫爾謨尤斯一度勢強,但在安息卻很快衰亡。

經(jīng)濟情況

巴克特里亞王國時期,中亞的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迅速發(fā)展,種植小麥、稻谷、葡萄。費爾干納盆地以出產(chǎn)良馬著稱。前3世紀以后,城市經(jīng)濟繁榮。希臘的宗教、建筑風格、雕塑技藝、錢幣和金屬器皿的鑄造技術在中亞及南亞北部廣泛流行。由于希臘殖民者積極地同其故土保持聯(lián)系,加之中亞居民善于經(jīng)商的傳統(tǒng),這一時期的東西方交通亦有很大發(fā)展。從中國西北經(jīng)中亞或從中國西南經(jīng)由印度去西方的商道,都經(jīng)過巴克特里亞,因此中介商業(yè)十分發(fā)達。

等級制度

在當時已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各等級的居住區(qū)域和房屋有十分明顯的差別。據(jù)銘文研究,希臘語是王國的官方語言,而希臘字母也往往被用來標寫或改寫本地語言。這一時期,希臘的宗教,建筑風格、雕塑技藝、錢幣和金屬器皿的鑄造技術在中亞及南亞北部廣泛流行。

影響

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在東方建立了大量希臘城市,希臘文化的傳播造成了希臘化的傾向,中亞也無不受到希臘化的廣泛影響。以希臘-巴克特里亞、帕提亞(安息)和北邊的花剌子模為三大核心,中亞細亞地區(qū)形成了幾個希臘化城市的聚集區(qū),形成了眾多的設防城堡、宮殿和居民區(qū)。在希臘化國家衰亡后,以貴霜大夏為核心,繼承了巴克特利亞的政治轄區(qū),并將月氏與希臘的文化融合成新的貴霜藝術。

中亞細亞許多遺址顯示出希臘化的影響。著名的有如尼薩(Nisa)、阿伊-哈努姆、哈爾恰揚(Khalchayan/Халчаян)、阿伊爾塔姆(Ayrtam/Айртам)、托普拉克-卡拉(Toprak-kala/Топрак-кала)、鐵爾梅茲(玄奘譯為呾蜜國,Tirmidh,今名Termez/Термез)等等。但這些遺址及其發(fā)掘品顯示,希臘化的東方藝術與希臘本土是有所不同的,加上了諸多東方文化的因素,具體來說也就是中亞本土的、薩珊波斯-貴霜的、印度的和草原的很多因素。

巴克特里亞的名字起源于非常古老的時期,至今沒有確切考證。約在銅器時代早至中期左右(2200BC),也就是兩河阿卡德人的閃族第一帝國時期,中國的夏朝。其此地為中心,許多支印歐-伊朗民族源出于此,因此推斷此時的巴克特里亞人應該印歐半游牧的概率比較大。是根據(jù)希臘作者的Ktesias的記載,巴克特里亞的國王曾和古亞述的國君發(fā)生過戰(zhàn)斗,結局是巴王戰(zhàn)敗,閃族人得以統(tǒng)治兩河流域的龐大領土。

到了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時期,巴克特里亞地區(qū)是波斯人的一個行省,在希羅多德的著作中,巴克特里亞人和塞人(Sakae)一同隨波斯皇帝出征數(shù)次,甚至在希波戰(zhàn)爭中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薛西斯在薩拉米斯敗退后,麾下大將馬東紐斯的三萬精銳殿后部隊中,就包括了他們,在最后的普拉提亞戰(zhàn)役中表現(xiàn)勇猛,給希臘軍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波斯帝國最終在被亞歷山大在幾次決定性戰(zhàn)役中擊破,做為半獨立的巴克特里亞人彼時試圖阻擋過亞歷山大的兵鋒,但是最后阻擊失敗,整個王國被消滅,亞歷山大作為征服者,在此建立新的移民城市,安置老兵,促進交融,巴克特里亞迎來了希臘化時代。馬其頓人繼承了波斯人的行省機制,但是亞歷山大死后,中央權力崩潰,各地將軍割據(jù)自立,巴克特里亞在繼業(yè)者戰(zhàn)爭中從屬總督Stasanor,最后為塞琉古所并。前三世紀中后葉獨立,然后分裂內(nèi)戰(zhàn),最后南北各自被外族滅亡。

關鍵詞: 亞歷山大 張騫出使西域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