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興農路上“新農人”

時間:2023-08-11 08:45:23    來源:云南網    

當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從熱鬧的城市來到鄉(xiāng)村田野,以己所長投身鄉(xiāng)村振興,為鄉(xiāng)村帶來新氣象、新變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晨,抓一把前一晚制好的茶葉泡上一泡,查看湯色,品鑒茶味,李敬用心把好每一款忙肺茶的質量關;肖蘇文的一陣哨聲響起,近3000只雞拍著翅膀從四面八方聚來,安靜的小鎮(zhèn)青年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果園瞬間活躍起來;云悅文旅咖啡館中,沙蘇蘇在烘焙、研磨咖啡豆并沖煮咖啡,極致咖香飄來;在“彩云中心”二樓的涼亭,“小彩云”伴著音樂翩翩起舞……

李敬:既然做茶就要做出樣子

李敬

“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許生活應該這樣,難道說六十歲以后,再去尋找我想要的自由……”

業(yè)余時間,李敬喜歡和幾個朋友一起玩樂隊,郝云的《活著》是他最喜歡的歌曲之一。

大學畢業(yè)后,李敬在昆明生活過一段時間,做銷售、跑滴滴,忙碌的工作鍛煉和提升了李敬的綜合素質及能力。

城市的生活如歌中所唱的那樣,“慌慌張張,匆匆忙忙”,活得雖豐富卻煩亂。大學畢業(yè)兩年后,李敬回到了臨滄市永德縣勐板鄉(xiāng)忙肺村,跟著父親當起了茶農。除了接受父親指導,李敬還經常虛心請教鄉(xiāng)里的農技人員,學習種茶制茶相關技術。靠著自己的勤勞好學,他很快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變成了茶葉種植的“土專家”。

“既然做茶,就要做出個樣子來。不能只等茶商上門收購,或者只賣原料?!崩罹磳Σ璁a業(yè)發(fā)展有著清晰的思路。

于是,在熟悉茶園管理技術后,李敬著手建設茶廠、購進炒茶設備,自種自炒,延伸茶產業(yè)發(fā)展鏈條,并注冊了“伍萬”“福新”兩個品牌,帶著茶農走上種茶—制茶—售茶的全鏈條發(fā)展之路。

家鄉(xiāng)的忙肺茶是好茶,有一定的市場認可度,但真正做起銷售,李敬才體會到,在整個茶產業(yè)鏈中,茶農的話語權仍然有限,在市場行情波動、價格引導方面,茶農仍然處于弱勢地位,缺乏抗風險能力和議價能力?!拔覀兿胍岣咴捳Z權,就必須把品牌樹起來,走到消費終端,主動把握市場走向?!崩罹吹陌l(fā)展思路更加明確。

將茶園、茶廠事宜安排妥帖后,李敬把工作重點放在了經銷商和代理商的開發(fā)、維護及管理上。他通過參加展銷會等方式獲取客戶資源,建立經銷管理體系,嚴格篩選,差別化管理。對于經銷商按照經銷體系管理,守住底線,不盲目、隨意和重復開發(fā),維護經銷商的利益;對于代理商則采用扁平化的管理制度,明確代理商等級,同時給予代理商小范圍推廣的靈活機動,更好地實現利益最大化。

通過不斷跑市場,如今,李敬家的“伍萬”“福新”兩個茶葉品牌已經被西安、成都、廣州等省外經銷商和代理商認可,價格的話語權也逐漸掌握到自己手中。跟著他做茶的茶農也因此獲得更多收益,大家說:“李敬年輕,頭腦靈活,今后就跟著他干?!?/p>

“今年,我準備再投入200萬元,購置全套深加工設備,為明年生產出更高質量、符合市場需求的茶葉做好充分準備。”在取得市場認可之后,李敬穩(wěn)扎穩(wěn)打,計劃進一步擴大生產規(guī)模,讓忙肺茶被更多人喜歡。

云報全媒體記者吳沛釗 通訊員王文軍阮海燕

沙蘇蘇:追求極致的咖啡風味

沙蘇蘇

糖度過高,咖啡果容易被風吹落;糖度不夠,烘焙后的咖啡豆則缺乏風味。沙蘇蘇說:“只選糖度達到24%的全紅果。為了獲得這樣的咖啡果,只能自己種咖啡?!?/p>

2017年,沙蘇蘇來到保山市隆陽區(qū)潞江鎮(zhèn)新寨村,開了一家名為“云悅文旅”的咖啡館,并在當地承包了幾畝地種植咖啡。

有了咖啡果,沙蘇蘇開始自己烘焙、研磨,從淺烘、中烘到深烘,再到極細粉、細粉、中細粉、中粉、粗粉,為了追求咖啡的極致風味,沙蘇蘇一次次嘗試。

“烘焙度越淺的咖啡纖維質越完整,豆質堅硬,不易萃取,可以稍稍調細研磨,但不能太細,以免突出尖酸味。烘焙度越深的咖啡纖維被破壞嚴重,越容易萃取,所以要選擇稍粗的研磨。太細會苦澀。”沙蘇蘇介紹。

“就如眼前這杯‘瑰夏’,我已經盡力去降低它的酸度,但還是會帶有一點點酸。”沙蘇蘇說,“能吃苦的中國人,卻接受不了咖啡的苦和酸?!彼龝鶕蛻舻囊髞聿烧?、烘焙、研磨咖啡豆,并嘗試不同的沖泡方式。

經過5年經營,沙蘇蘇自己烘焙的咖啡豆贏得了一批客戶,更贏得了當地村民的認可。目前,新寨村咖啡種植面積達1.3萬余畝,年產咖啡豆4000多噸,早在2010年就被原農業(yè)部列為中國第一個萬畝咖啡示范村,被稱為“中國咖啡第一村”。

當地人有咖啡豆,沙蘇蘇有技術。于是,她與當地許多村民一拍而合,成為許多村民烘焙咖啡豆的技術指導。將咖啡種植、烘焙、沖煮的理念傳遞給咖農,成為沙蘇蘇當下的主要工作。

“咖農找我?guī)兔姹嚎Х榷?,但我的條件是,至少先拿10公斤咖啡豆作為試驗?!鄙程K蘇說,一開始,村民不情愿。然而,經過不斷接觸,村民逐漸認可了她。烘焙咖啡豆是一個不斷試驗的過程,到底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烘焙出自己認為味道最好的咖啡豆,只有試驗,否則她明確不了。

沙蘇蘇表示,為了詮釋這樣的咖啡風味,她愿意去嘗試,也會一直這樣做下去,注重種植、采摘、烘焙、研磨、沖煮過程的各個細節(jié)。這樣的條件下,沙蘇蘇與新寨村村民達成了一致,極致的咖啡風味成了沙蘇蘇與許多新寨村民共同的追求。

云報全媒體記者趙雨桐

肖蘇文:示范帶動全村人一起富

肖蘇文(右)

炎炎夏日,記者來到臨滄市永德縣德黨鎮(zhèn)忙見田村大田自然村“永德縣小鎮(zhèn)青年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養(yǎng)殖基地,只見清脆的李子掛滿枝頭。此時,一陣哨聲響起,近3000只雞拍著翅膀從四面八方聚來,安靜的果園瞬間活躍起來。

這些雞出自永德縣小鎮(zhèn)青年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質優(yōu)味美,不僅滿足了當地市場,還搭上了中遠海運的快船,銷往全國各地。

2020年,肖蘇文等人從玉溪等地辭職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看到親朋好友家有果樹、茶地,便萌生出了林下養(yǎng)雞的想法。

說干就干,肖蘇文等人依托中遠海運集團定點幫扶資源,在永德縣永康鎮(zhèn)勐底農場7隊,以“黨組織+村集體+龍頭企業(yè)+聯合社+合作社+農戶”的“六位一體”運營模式,邀約農戶共同成立永德縣小鎮(zhèn)青年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

成立之初,合作社就引進了ORIGIN社員管理系統(tǒng),每天幫助社員建立生產日志、用料、用藥、服務反饋、銷售寶典、養(yǎng)殖寶典、出入庫等場景。同時,建立質量安全追溯制度,規(guī)范動物養(yǎng)殖和產品加工等信息檔案,確保動物防疫、獸藥飼料使用、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確保了生產統(tǒng)計、檢測等所有記錄真實、清晰、完整。

為了帶動村民分散養(yǎng)殖生態(tài)土雞,肖蘇文和同伴白天喂雞、學技術、分析市場、收集數據,晚上跑山路、挨家挨戶走訪指導,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提高農村學員的養(yǎng)殖技術。

為了方便管理,合作社制定了統(tǒng)一發(fā)展規(guī)劃、統(tǒng)一資金支持、統(tǒng)一指導修建圈舍、統(tǒng)一發(fā)放禽苗、統(tǒng)一飼料供給、統(tǒng)一禽病防控、統(tǒng)一生產標準、統(tǒng)一技術培訓、統(tǒng)一定價定量定時回收、統(tǒng)一供銷管理的“十統(tǒng)一”標準。標準化的管理模式,吸引了很多散養(yǎng)戶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帶動189位社員養(yǎng)殖,年出欄土雞64824羽。

一個人富不是真的富。這幾年,在小鎮(zhèn)青年養(yǎng)殖專業(yè)合作社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肖蘇文說,他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是想示范帶動全村人一起致富,“現階段,我們加大了農業(yè)現代科技研發(fā)、推廣和應用力度,計劃動員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進一步擴大生態(tài)農場的產業(yè)規(guī)模?!?/p>

云報全媒體記者吳沛釗 通訊員王文軍李延源穆永耀

張萍、關於:為每一朵“彩云”細細打算

張萍關於

村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那奪村,樓是“彩云計劃公益志愿服務中心”,夫妻是北京來的張萍和關於。

6年前,張萍和關於走入此方“秘境”,希望通過教授舞蹈,幫助大山里的孩子像云朵一樣去往遠方,他們將其稱之為“彩云計劃”。

2016年夏天,北京舞蹈老師張萍在朋友圈看到一組照片,幾個穿著彝族服飾的孩子赤腳站在破爛的土墻下,臉蛋臟兮兮的,頭發(fā)凌亂,但孩子們清澈明亮的眼睛卻緊緊地揪住了張萍的心。打聽之后才知道,孩子們生活的地方叫那奪村。

2016年8月1日,張萍和丈夫關於第一次來到那奪村?!拔覀冏叩酱謇?,鞋上裹了一層比鞋底還厚的泥巴?!?/p>

那奪村2013年底被認定為貧困村,全村72戶人家靠種玉米、辣椒和水稻為生,產量低,靠種田根本養(yǎng)不活一家人。多數孩子為留守兒童。

張萍想為孩子們做點什么,便和關於計劃通過義務輔導和資助貧困家庭子女學習舞蹈的方式,幫山區(qū)留守兒童探尋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村里的孩子很忙,既要做家務,也要下地干活。

于是,孩子們在哪兒,他們就去到哪兒,一起插秧、摘辣椒、放牛、上山討豬食,借此接近孩子們,以便招收學生。孩子招齊了,他們從山上砍來毛竹,做成了獨一無二的把桿,開始教“彩云”們跳舞。

藝術之外,他們還為孩子們準備飯菜,像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時間長了,孩子們感受著常年在外打工的爸媽給不到的關懷,都把他們當成了父母,孩子們開始叫張萍“阿美”(媽媽),叫關於“阿爸”。

張萍夫婦在村子里做了一次調研,他們問孩子們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我想要個家。”

張萍想都沒想,脫口而出:“放心,老師會給你們一個家?!?/p>

于是,張萍夫婦開始計劃修建“彩云中心”,為了省錢,更為了保護當地文化,他們買來村民們蓋新房時丟棄的木板門和老式柜臺,收集少數民族服裝和舊時的勞作工具。2018年,“彩云中心”修建完成,張萍夫婦成了村里的第73戶。大小“彩云”們訓練、吃住都在“彩云中心”,二樓的涼亭成了他們的舞臺和練功房,欄桿成了他們的把桿。

可是一段時間過后,孩子們最初的興致消退,不愿意學了。很多家長也覺得跳舞不能吃、不能喝,就是個玩兒。

孩子們也問張萍:“阿美,學舞蹈能干什么?”“能去北京。”張萍回答。

說到做到,張萍立馬張羅聯絡。出發(fā)前,女孩們精心打扮,阿婆為“彩云”們梳頭,教她們頭飾的發(fā)辮該放在什么位置,甚至把出嫁時穿的繡花鞋拿出來給自家的娃娃穿上。

就這樣,張萍帶著12個孩子和兩個沒出過遠門的大人踏上了去北京的旅程。從北京返程后,孩子們對學習舞蹈的興趣更濃了,可面臨的阻力并未減少。

“村里女娃娃原來初中畢業(yè)不讀書就嫁人了,張老師他們來了以后,娃娃跟著他們跳舞,能夠走出去了?!蹦菉Z村小組長王忠明說。

聽到王忠明這樣說,張萍考慮的問題更長遠了,她和關於商量著要為“彩云”們建所學校。為了資助孩子和建學校,他們花光了積蓄。關於向父母借來了30萬元養(yǎng)老金,張萍父母把以前做裁縫的兩層店面騰出來,重新建了五層,位于硯山縣硯華東路的“彩藝文化藝術培訓學?!苯ǔ闪?。

小“彩云”們在這里學舞、排練,大“彩云”們寒暑假回來了就當助教?!懊块g教室配有兩個助教,其實是給他們提供實習機會,如果不實踐的話,他們將來作為老師是很難駕馭大城市的課堂的。”夫妻倆為每一朵“彩云”的將來細細打算著。

目前,“彩云計劃”先后將88名壯、苗、彝、瑤族孩子送出大山,他們中有考上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楊方傲,有被云南省歌舞劇院錄取的楊秋月等。

云報全媒體記者普孟秋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