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的文化史、經濟史
字里行間多飄蕩著茶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尤其是其中屬于云南的部分
更是被茶香茶色浸染了個徹底
滿是醇厚回甘的味道
近日,“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云南有6個項目位列其中,分別是: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茶俗(白族三道茶)。
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它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是以人為本的活態(tài)文化遺產,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承載著人的智慧與輝煌。
從歷史中走來,歷經歲月洗練,云南這六種茶技茶俗,從來不只是茶技茶俗。
茶,可以清雅,亦可以明艷。
瀾滄江的腹地,臨滄市鳳慶縣,是世界滇紅之鄉(xiāng),這里出產的紅茶,芽壯而肥,金毫顯露,條形壯實,滾水一沖,茶香醇厚,玉盞盛來,胭脂如醉。
古茶林晨光 普洱市委宣傳部 供圖
這一盞明麗,誕生于中國的歷史烽煙中——1937年“七七事變”后,東南沿海各茶區(qū)受到波及,被迫停產,茶界有識之士輾轉尋找開辟新的出口茶葉生產基地,嘗試救亡圖存。供職于當時中茶公司的馮紹裘受命前往云南,希望能研制開發(fā)云茶新品種,取道滇越、滇緬出口換匯。
村民在采茶 普洱市委宣傳部 供圖
據馮紹裘在《“滇紅”史略》中記載,1938年10月,他與鄭鶴春從昆明乘汽車抵達下關,然后順著山路步行,走了10來天,在11月初到了順寧(即現(xiàn)在的鳳慶縣),當時的“鳳山茶樹成林,一片黃綠,逗人喜愛”。
經過細致考察,馮紹裘認為云南大葉種茶“非常合乎理想”,于是以“一芽二葉”樣品試制,制作出來的紅茶“滿盤金色黃毫,湯色紅濃明亮,葉底紅艷發(fā)光(桔紅),香味濃郁,為國內其它省小葉種的紅茶所未見”,眾人以“滇紅”命名。
這是“滇紅”與世界的第一次遇見。自此,滇紅茶制作技藝一直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2014年,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滇紅茶制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現(xiàn)有張成仁、蘇向宇、張國琴、薛林、張貴景等。
張國琴介紹,傳統(tǒng)的滇紅制作工藝要經過采青、萎凋、揉捻、解塊、發(fā)酵、做型、干燥等多項工藝。
“滇紅茶是采用鳳慶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將剛從樹上采下的鮮葉擺放在通風透氣的竹簾上,這個過程稱為萎凋。當水分散失到一定程度,將茶葉進行揉捻,使得茶葉產生黏性而結成塊團狀,利用解塊機解散團塊,初步分級。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茶葉顏色逐步改變,并散發(fā)出香味。然后把茶葉做型烘干。這里面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拿捏得非常準確,制茶師傅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會影響到茶葉的品質?!?/p>
她表示,隨著科技的進步,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滇紅茶,完全傳承了傳統(tǒng)制作技藝全部過程和內涵,僅將部分手工操作換成了機械操作。比如茶葉揉捻機的揉捻要比手工的揉捻更快更好。
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普洱市寧洱縣。
貢茶,顧名思義,是古代地方用來進貢給朝廷,專供皇宮及王公大臣們享用的,從周朝到清朝,貢茶制度在中國持續(xù)了三千多年。
周朝時,云南種茶的先民濮人已經獻茶給周武王。到清朝時,云南普洱茶達到鼎盛時期,被列入皇室貢茶。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規(guī)定普洱府上貢茶4種:團茶、芽茶、茶膏和餅茶。其后,清政府又規(guī)定,貢茶由思茅廳置辦。
進入清宮,經過比較,人們發(fā)現(xiàn)普洱茶茶味濃厚,幫助消化的功力最強,并有治療、保健的作用,因此以飲普洱茶為時尚。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聲大噪,社會咸聞。在云南本地,《檀萃滇海虞衡志》中寫到:“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p>
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傳承人一一李興昌
作為貢茶,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有嚴格的一套標準。每年春茶開采前,各民族都按各自禮儀對茶樹王進行祭拜活動,感謝神靈恩賜,歌頌茶樹功德,祈愿來年豐收。采選原料時,以體貌端莊、品行端正、心細而有經驗的采茶女采摘首批茶葉,并遵循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枝、選茶葉,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食蟲、棄色紫的“五選八棄”原則。采摘后經過殺青揉曬、蒸壓成型等工序,形成各種形狀的緊壓茶,茶葉品味與芽條造型的優(yōu)劣取決于制茶師傅對于溫度、力度等關鍵因素的經驗與手感。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普洱當地先后成立了技藝傳習所、傳習基地,開展傳承工作。普洱茶貢茶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興昌說到,從2009年至今,從貢茶制作技藝傳習所及傳習基地走出的制茶人,已經超過了兩千人。
普洱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西雙版納州勐海縣。
大益茶制作 圖片來源于大益集團官網
大益茶制作技藝的關鍵在于拼配與發(fā)酵。拼配是為了創(chuàng)造口味與口感、茶氣與茶性的和諧,在制茶過程中,根據需要將不同地區(qū)、不同季節(jié)、不同級別、不同存放年限、不同發(fā)酵程度的原料進行一定比例的科學組合,揚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之長,凸顯普洱散茶粗壯肥實的外形風格與內質風味。發(fā)酵的關鍵之處在于進行熟成發(fā)酵時,對大小、長短和老嫩不一的茶葉分別渥堆發(fā)酵,使茶葉外形更加勻整,成熟度更加一致,碎茶率更低。由此形成的大益茶成品滋味濃烈,陳香高揚,余味持久,為熟茶之典范。
一碗清茶 普洱市委宣傳部 供圖
“大益”品牌,誕生于勐海茶廠。1938年,畢業(yè)于法國巴黎大學的范和鈞和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的張石城,帶領9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技術工作者,克服路途艱險、遠赴云南邊陲佛??h(今勐??h)籌建茶廠,以茶換取外匯支援抗戰(zhàn)。1940年,佛海實驗茶廠(勐海茶廠前身)正式成立。茶廠建成后,主要是生產紅茶、綠茶和藏銷緊茶。藏銷緊茶也就是普洱茶。茶廠的大部分收益,被范和鈞捐獻給了國家,支持抗日救亡運動。
范和鈞創(chuàng)辦佛海茶廠(勐海茶廠前身)
后來,勐海地區(qū)受到日軍轟炸,范和鈞把兩千余擔緊茶分散藏在不同的地方,茶廠保留了機器和廠房,留下幾名工人少量制作茶葉,在烽火硝煙中保存下了一脈生息。1951年,茶廠恢復重建,并正式定名為“勐海茶廠”。1989年,“大益”商標成功注冊,取飲用普洱茶“大大有益”之意。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下關沱茶是有悠久歷史的一種緊壓茶,因創(chuàng)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關,形似窩頭,故名“下關沱茶”。
下關沱茶由明代的“團茶”演變而來,明代謝肇淛的《滇略》一書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為沱茶的早期形式。1902年,為便于馬幫長途販運,大理喜洲白族商幫“永昌祥”商號創(chuàng)辦者嚴子珍在滇南茶區(qū)制作的“姑娘團茶”的基礎上,改進創(chuàng)制了外圓內凹呈碗臼形的“坨茶”(滇人習慣將塊狀的東西稱為“坨”),主銷四川沱江一帶,因有“沱江水,下關茶,香高味醇品質佳”之美譽,“坨茶”慢慢演變?yōu)椤般琛薄?/p>
下關沱茶
下關沱茶以云南大葉種曬青茶作為基本原料,經拼配、篩分、揀剔、半制品拼配、稱量、蒸揉、壓制成型、干燥、包裝等十余道工藝制作而成。沱茶的拼配配方,體現(xiàn)了一個“融”字,將不同產地、不同等級、不同年份的原料茶進行立體化、多元化拼配。拼配技藝經幾代茶人手手相傳、并不斷優(yōu)化,已形成成熟穩(wěn)定、獨具優(yōu)勢的拼配體系。
下關沱茶
下關沱茶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李家興說:“120年來,沱茶加工制作技藝不斷改進,揉茶的技藝卻始終不能被機器所替代。手工揉茶的過程,收口是最難的。如果凹凸不平,做出的沱茶要么橢圓,要么高矮不一,做不成標準的形狀。沱茶的光澤度、松緊度都需要人工掌握?!?/p>
下關沱茶
百余年來,白族人民用這種技藝生產的產品曾經通過著名的“茶馬古道”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滿足了各族人民的生活需要,在各民族友好往來中發(fā)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茶還能“醞釀”。
德昂族源于古代的“濮人”,是云南省境內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德昂族人喜茶好茶善茶,家家戶戶在房前屋后、寨邊坡地種茶,日常生活不可一日無茶。據德昂族創(chuàng)世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記載,“德昂族的祖先是茶樹上的,一百零二個茶葉精靈?!?/p>
德昂族酸茶
如此愛茶的德昂族人,發(fā)明了德昂酸茶。李時珍《本草綱目》這樣形容酸茶口感:“味雖苦而氣則薄,乃陰中之陽,可升可降”。
春夏兩季,德昂人選用云南大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殺青、揉捻、厭氧發(fā)酵、舂制……做成風味獨特的德昂酸茶。德昂酸茶分食用茶和飲用茶兩種。食用茶一般當菜來食用,是難得的德昂美食;飲用茶酸澀回甘,其湯色金黃透亮,年份久的茶有橄欖香、桂花香、奶香等香氣。
厭氧發(fā)酵是德昂族酸茶加工的關鍵工序,也是形成酸茶品質特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食用茶一般發(fā)酵約2個月,飲用茶則須發(fā)酵4到9個月。
德昂族酸茶制作
2021年5月,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德昂族酸茶市級傳承人趙臘退說,現(xiàn)在,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德昂族酸茶技藝開始恢復。2020年,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幫助下,他所在的出冬瓜村按照“以酸茶接二產、連三產”的思路發(fā)展起了鄉(xiāng)村旅游,建設了標準化的酸茶加工坊、酸茶產業(yè)體驗中心、茶園茶海采茶體驗區(qū)等,村民們銷售酸茶、開了客棧,日子越過越美。
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如人生味道。
大理三道茶
“苦茶”需要將茶葉放在小陶罐內,在炭火上炙烤,過程中需要上下抖動一百次以上,因此又被稱為“百抖茶”?!翱嗖琛蓖皇氡?,小口品飲,感受其清苦,寓意人生在世,創(chuàng)業(yè)之始,苦字當頭。
“甜茶”用生姜、甘草、紅糖等放入銅壺中熬煮四十分鐘,再佐以大理特產的乳扇、核桃仁,口感豐富,甜而不膩。不同于“苦茶”只盛半杯,“甜茶”換用大杯盛放,寓意苦盡甘來。
大理三道茶
“回味茶”則以蜂蜜、花椒、生姜、桂皮煎茶,集合了甜、苦、辣等味,正如人生境遇,品過百味后,歸于平淡。
據唐樊綽《蠻書》記載,早在南詔時期,白族的先民就有“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的飲茶習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大理,即受到三道茶禮儀的招待。他在游記中有“注茶為玩,初清茶,中鹽茶,次蜜茶”的記述。
大理三道茶
大理三道茶州級傳承人董麗表示:“三道茶最早是以藥茶的形式出現(xiàn)在白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展示了白族先民的一種智慧,賦予我們?yōu)槿颂幨赖脑瓌t。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它所折射的是人的一生——從青年時的艱辛到中年時的甜蜜,再到老年時的回味。所以我們從第一杯的千古之茶,到第二杯的幸福之茶,再到第三杯的回憶之茶,就是一種文化內涵和人生哲理?!?/p>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
據說,中國人飲茶的習慣
始于神農時代
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
這一盞穿透了時光的香茗
承載了太多
素材來源于 《貢茶普洱的故事》、大益集團官網、水煮大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新華網、光明網、封面新聞
策劃:張成 范春艷
編輯:范春艷 杜詩雨 孫寅翔
海報設計:張哲浩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道恩股份(002838)12月30日晚間公告,公司擬通過現(xiàn)金方式向青島周氏塑料包裝有限公司(簡稱“青島周氏”)增資6124萬元。增資完成后,公司持有青島周氏51
2022-12-30 17:32
中基協(xié)就《私募投資基金登記備案辦法(征求意見稿)》及配套指引公開征求意見?!掇k法》修訂后共六章,82條,主要在以下方面進行了修改完善:明
2022-12-30 17:38
據路透社和商業(yè)內幕網站等媒體12月30日消息,西班牙衛(wèi)生大臣卡羅琳娜·達里亞斯周五表示,西班牙將要求中國入境旅客提供新冠病毒檢測陰性證明
2022-12-30 17:42
從多位知情人士處獲悉,字節(jié)跳動已開啟裁員,據多位人士估算,公司整體優(yōu)化規(guī)模約10%。各個業(yè)務線也已基本確認優(yōu)化目標,今日頭條、抖音、飛書
2022-12-30 17:23
30日,交通運輸新業(yè)態(tài)協(xié)同監(jiān)管部際聯(lián)席會議辦公室對滴滴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萬順叫車、美團打車、首汽約車、如祺出行、享道出行、陽光出
2022-12-30 17:34
三峰環(huán)境(601827)12月30日晚間公告,公司計劃與控股股東德潤環(huán)境共同向瀘州市興瀘環(huán)境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興瀘環(huán)境”)增資。其中,公司擬以2 4
2022-12-30 17:40
中小型企業(yè)指的是營業(yè)收入低于4億元,從業(yè)人員少于600人的企業(yè)。中小型企業(yè)在中國市場中占據主體多數,涉及行業(yè)眾多且多集中于人力和技術密
2022-12-30 17:39
廣濟藥業(yè)(000952):與佛山鯤鵬現(xiàn)代農業(yè)研究院簽署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雙方加強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技術合作,特別是合成生物學在新食品原料、生物
2022-12-30 16:39
福龍馬(603686)12月30日晚間公告,12月,公司預中標環(huán)衛(wèi)服務項目5個,合計首年服務費金額為2887 97萬元,合同總額1 6億元。12月,公司中標一個
2022-12-30 16:42
酒鋼宏興(600307)12月30日晚間公告,公司擬1億元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甘肅酒鋼宏興(600307)宏翔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新設公司注冊成立后,公司擬將現(xiàn)焦化
2022-12-30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