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陜南和關中的吃席都有哪些不同

時間:2023-07-06 12:38:26    來源:貞觀    

世上最漫長的時間,是陜南的一場酒席,能從午后吃到傍晚;世上最驚艷的時光,是關中的一臺席面,你剛叨叨幾口,就已撤臺換第二撥了……

這種有失偏頗的感覺,自然夾雜著一個陜南人對故鄉(xiāng)的偏愛。但作為一個在安康、商洛吃過酒席,在關中的長安、臨潼、藍田、渭南、戶縣及周至吃過席面的人,確實領略到了其中的不同。若是細品,其中可能還藏著各自的熱情與精明。

01


(資料圖)

陜南是我的故鄉(xiāng),那里的席面,我更愿意稱之為“酒席”。印象中,但凡過事——包含但不僅限于紅白事、春節(jié)、大壽、封頂、置業(yè)、喬遷等,總是無酒不歡。而那酒,自然成了拉長席面時間線的“中堅力量”。

除了白事與春節(jié),幾乎所有的酒席上,都要擺上自家釀的酒,實在沒有的,則或買或借。多數(shù)情況下,主家會為來賓排座次。其中的一個用意,便是讓每張桌上,都有個能喝的人,借酒好生款待。

每桌的酒過了三五巡——三到五人輪流"“打關”之后,主家大都要斟滿酒,挨個地敬上一圈。要是一場酒席能喝倒幾個,那才算到位——最好是趴在桌上,或說著“我沒醉”的胡話。最后,醉酒的人在同伴的攙扶下、在主家的目送下,終于東倒西歪地離開了,那這次過的事與承辦的酒席,才算圓滿。

雖是無酒不歡,然而那飯菜也并不寡淡,陜南的酒席上有個獨有的名詞:盤子碗。

■ 陜南某縣招待席后廚景象 | 圖源網(wǎng)絡

各類裝在盤子中的涼熱葷素菜,統(tǒng)稱為盤子;各種盛裝于老碗里的熱湯,均稱為碗。一般酒席,都會有8到10個盤子和碗,總共加起來16或20份,盤子和碗穿插著,每次只上一道。盤子碗上完后,最后還會端上用小碗裝的下飯菜,再給每人打一碗米飯,各自淋上豆豉炒豬肉的油,吃得人肚子好脹。

就這樣的陣仗,一場酒席下來,沒有三四個小時,根本無法結(jié)束。待到終于吃完了,甚至還要打麻將耍牌,非要將快樂的時光無限延長。

后來,當我從陜南的大山中走出,領略過關中的風土人情后才知道,原來陜西的席面,有著各自的特色。

02

第一次在關中吃席,是長安的一個同事結(jié)婚。從陣勢上看,算是大戶人家。那桌子沿門口的路,擺到了門前。

我們一行幾人從禮房出來后,自行找了個桌子落座。圓桌上鋪著一張紅色的一次性桌布,上面擺著一大桶飲料、兩碟干果,幾個一次性紙杯和八雙筷子。中間則留出很大一個空間,比陜南的大小方桌明顯大氣。

待到大部分都入席后,開始上菜了。

與陜南的「盤子碗」明顯不同的是,盤子和碗全部上桌——這原來就是大圓桌的用意,至于用大碗裝的湯粥,基本上是沒有,或者說是用飲料代替。

■?圖源 - 寶雞一線動態(tài)微博

擺滿圓桌的菜品,還是相當豐盛的:葷素涼熱,完美搭配。來客舉起筷子吃上幾口后,會有人拿來一籃子白面饅頭——就像是陜南酒席上的白米飯與酒一樣,別看它既軟又小,沒了它,整個席面像是沒了靈魂。那些或咸或淡的菜,好像要在味蕾面前爭個高低。但經(jīng)那饅頭一調(diào)劑,一切都歸于和諧。

酒,自然是有的。一大桌菜吃的差不多的時候,新娘端著托盤,新郎挨個敬酒,但每桌除了那一兩個泯上幾口的,其他人都喝幾口飲料,道幾聲祝福,這就算主家和來賓的心意都到了。也因此,我曾狹隘地認為:關中的招待宴席,或稱為席面更妥帖。

再后來,陸續(xù)在渭南、藍田、戶縣、周至、高陵吃過席。整個流程大同小異,一般也就半小時內(nèi)吃完。其中見過最快的一次,是桌子少客人多。在那種情況下,客人會分撥落座。一撥吃完,迅速撤離,換桌布換人換菜。

那次,我便碰到還沒吃完,就不得不捏著饅頭離席的情形。

03

起初只是覺得:比起陜南,關中的席面著實有點「敷衍」,但去細想背后的成因時,陜南與關中的酒席其實無所謂孰高孰低,不過是不同的環(huán)境使然,在宴席風俗上的一種體現(xiàn)罷了。

陜南在秦嶺的庇護下,享有綠色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部分農(nóng)家特產(chǎn)。但因為秦嶺的阻斷,多為山地,交通閉塞,也因此人口稀疏,物資匱乏。但這與熱情并不矛盾,這是樸實的陜南人的寫照。

人都喜歡熱鬧,但因人口所限,在一起吃席的頻率并不高。于是,每一次都要竭盡所能地招呼好客人,來客也要好好湊個熱鬧。特別是若有外地人到訪,主家一定會端上最好的飯菜,滿上舍不得喝的釀酒,喝它個天昏地暗,若是喝醉了能留上一宿,那便是極好!

■ 陜南婚宴?|?圖源 - 漢中在路上

因為相聚的次數(shù)不多,再加上平常都圍在頭田間,時光并不慌張,反倒是酒席能給平凡的日子帶來驚喜。所以一場酒,愿意花上半天功夫;每次有人遠道而來,都能夠展現(xiàn)出最熱情的一面。

如果陜南也像關中那樣地勢平坦、人口稠密,不只是圍著農(nóng)田轉(zhuǎn),那陜南自然也會像關中那樣精明。

關中人也種地,但那并不像陜南那樣是全部。因此對待時間的態(tài)度也不同,在席面上自然講求效率,匆匆吃完后,回家忙些別的事。至于可能會誤事的飲酒,自然作罷。這樣的好處是:既省下時間,又節(jié)約成本,還能顧及到其他,可謂面面俱到——需要承認的是,因為對關中并談不上非常了解,這種感覺或許有妄自猜測的成分。

風俗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彼此的觀念,與條件上的差距。

于是,陜南人可能會調(diào)侃關中的朋友說:你們的席面,可真將就;反過來,陜南人可能會被調(diào)侃說“酒風”不好。

04

山羊漫坡是陜南人的世面,一馬平川是關中人的的世面。

■ 圖源網(wǎng)絡

每一種存在,都應該得到理解,無需必分高下,酒席亦然。而且,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種差別已經(jīng)歸一。如今,不論是關中還是陜南,流水席已經(jīng)變成了流水作業(yè)。

不管城里村里,過事都不會再在村里找廚子,而是整個包出去,從桌椅板凳到吃食,都發(fā)展成為了小產(chǎn)業(yè)。當外請的廚子和工作人員輪番上菜時,當忙碌中趕一場宴席,各自的時間都會被擠壓,自然就少了喝酒的心境——就連做飯的,也希望早點收拾好家伙事兒,養(yǎng)精蓄銳好去趕下一場。

更趨同的,則是在城里、鎮(zhèn)上,酒館、酒店舉辦的宴席。那里環(huán)境都很不錯,菜品也相差不大,來賓大都匆忙,不同的是喝多少杯酒,下次在哪里見面。

陜南,是南方的最北端;關中,是北方的最南端。

在某種程度下,二者往日席面的特色,代表了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風俗。比如內(nèi)蒙與東北的酒量,與南方各有特點的茶香。但隨著酒桌文化及勸酒習慣的隱沒,像陜南那樣隆重特辦的酒席,也將成為一種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關中的高效與務實。

■?圖源網(wǎng)絡

「千秋大業(yè)一壺茶,萬丈紅塵三杯酒」。往后的宴席,更多的可能是以茶代酒,點到為止。這樣也沒什么不好,所謂世面,就是接受各種風俗習慣的變化發(fā)展,包容不這大千世界的別樣風采罷~

作者 |?陳戈?| 陜西人

關鍵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