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微動態(tài)丨陜歷博印加文明展:太陽后裔的四方之地|觀展

時間:2023-07-06 10:35:48    來源:經(jīng)濟觀察報    

文博時空 作者 楊巍岙 印加人沒有車馬,卻修筑了當時世界上最密集、最發(fā)達的道路系統(tǒng);印加人沒有鐵器,卻堆壘出立于山巔的宏偉建筑;印加人沒有現(xiàn)代醫(yī)療工具,卻成功完成了開顱手術。印加帶給了世界太多震撼。陜西歷史博物館從秘魯14家主要的國家博物館挑選了168件(組)展品,推出了“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國四方之地”展覽,帶我們走進印加帝國,探尋曾經(jīng)的輝煌與榮光。

印加原本是生活于安第斯地區(qū)庫斯科谷地的小部落,公元12世紀開始,印加通過政治勢力聯(lián)盟、聯(lián)姻等方式迅速崛起,在公元15世紀戰(zhàn)勝了安第斯地區(qū)的其它強大部族,建立起一個地跨現(xiàn)今秘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智利和阿根廷五國版圖的龐大帝國。


【資料圖】

印加人不僅將其它部族的疆域納入了自己的版圖,更廣泛吸取了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古代安第斯文明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印加文明,印加文明也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一起,被譽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

群山間的玉米之鄉(xiāng)

耕作用石鋤

這是印加人用于農(nóng)耕時翻地的工具“塔克里亞”,也被稱為“腳踏犁”,主體為長約1.8米的木棍,另一端安裝石質(zhì)、骨質(zhì)或金屬質(zhì)地的彎曲尖頭,尖頭上方安裝與木棍呈直角的橫突。在翻地時用腳踩踏橫突,借助身體的重量使木棍的前端插入泥土,然后將尖頭在地里旋轉(zhuǎn)一下拔出來,達到深翻土地的目的。下圖展示了印加人耕作時一人深翻土地,一人播撒植物種子的場景。

秘魯處于印加文明的中心區(qū)域,根據(jù)考古研究,這里的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并培育玉米的民族。在克丘亞語中,“秘魯”一詞,就是“玉米之倉”或“大玉米穗”的意思。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文化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礎,玉米也成為了印加人重要的食物來源。玉米型的石器一般用于豐收儀式或被放在存儲玉米的容器、房間里,以防止糧食腐爛變質(zhì)。

玉米型石器

玉米杯禮器

這是一件印加人在祭祀場合使用的禮器。彩繪陶瓷杯的兩側繪有玉米桿和根,裝飾有一對剝?nèi)ネ馄さ挠衩坠麑?。將玉米的形象裝飾在祭祀用具上反映了玉米對印加帝國的重要性。

陶瓷禮器

這是印加文明中常見的陶瓷禮器,被稱為“帕查”,主體以“塔克里亞”為原型制作,上方裝飾有玉米和厄普壺,厄普壺是一種容器,最主要的用途是存儲玉米和釀造奇查酒。

奇查酒主要由玉米釀造而成。印加人把玉米加以咀嚼,利用唾液中的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糖,用于發(fā)酵。人們把咀嚼后的漿液收集進盛有溫水的罐子里,然后密封埋藏,一兩天后就制成了奇查酒。印加人認為奇查酒十分貴重,主要在祭祀和貴族宴饗時才會飲用奇查酒。使用“帕查”祭祀代表著印加人對豐收的期待。

大羊駝形石器

安第斯地區(qū)是當時美洲唯一發(fā)展畜牧業(yè)的地區(qū)。安第斯山脈高海拔、低氧、晝夜溫差大、食物較短缺,然而大羊駝有著極高濃度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因此能夠適應這里的環(huán)境。大約在4000~5000年前,大羊駝被安第斯山脈的土著印第安人馴化,成為當?shù)厣鐣钪匾囊粋€物種。在日常生活中,大羊駝為印加人運輸物資,它的皮毛可以用于紡織,糞便可以用作肥料和燃料。同時,大羊駝也是印加人重要的食物和祭祀犧牲來源。

火與土的藝術

貓科動物裝飾厄普壺

印加的陶器多由摻有云母、砂子、磨碎的巖石和貝殼的天然黏土制成,主要用作餐具或用來存儲物品。厄普壺是印加陶器的常見器型,厄普壺的特點是容器兩側有兩個手柄,頸部附近有小塊或小凸起,使用時印加人用繩子穿過手柄繞在小塊上,以便背挎或手提。厄普壺的尖底使其在放置時可以埋入地下保持穩(wěn)定。印加人常使用動物形象來裝飾陶器,體現(xiàn)了他們對兇猛動物和強大力量的崇拜,比如這件厄普壺就采用了貓科動物的面部來裝飾。

金制羊駝像

金制男雕像、金制女雕像

太陽的汗水

南美安第斯山脈北部的金礦極為豐富,印加人擅長開采礦石,他們把黃金稱為“太陽的汗”,認為黃金有著太陽的色澤代表著太陽賦予生命的力量。印加人的黃金加工技術遠超同時代美洲的其它民族,甚至可以與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金銀裝飾品相媲美。印加人利用黃金良好的延展性將其打成薄片,焊接制作成人和動物的模型,兼具工藝品和祭祀用品的功能。

青銅矛頭

印加人不僅會織造黃金飾品,其它金屬的加工技術也十分高超。印加人會專門高溫煅燒青銅武器的刃部,使其更加堅韌。

世界紡織品奇跡

男性束腰外衣

印加的毛織品和棉織品花色多樣,制作精細。如印加1000年前留下來的一幅地毯,每厘米含絨紗200根,而歐洲中世紀同類織物卻只有100根。今天秘魯南部沿海的皮斯科市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世界紡織品的奇跡之一”。

羊駝毛是印加織物最具有特色的原料。在印加,只有得到國王的允許才能捕獵羊駝,上等的羊駝毛只能用于王室成員,是身份、等級、地位的象征。

印加帝國各省都有自己特色的傳統(tǒng)歌舞,大多數(shù)帶有儀式的性質(zhì)。除了手鼓、笛子等常見樂器,印加人還會用貝殼、葫蘆、木頭制成各式各樣的號角。印加人發(fā)現(xiàn)螺殼制成的小號可以發(fā)出一種低沉且穿透力強的聲音,人們堅信他們發(fā)出的聲音可以喚醒神和祖先的靈魂。

帶繩鳳螺殼小號

古人已經(jīng)能做開顱手術

有鉆孔痕跡的顱骨

通過對秘魯出土的頭骨進行研究,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當時的印加人比較普遍地采用了開顱手術這種高超的外科技術,且多是在成年男子的腦袋上進行的手術。從其腦部的損傷情況來看,專家們估計,印加人很可能是為了治療他們在戰(zhàn)爭中造成的腦損傷而進行的手術。同時,印加人已經(jīng)開始使用奎寧、可可等與麻醉相關的草藥來輔助手術??脊艑W家曾在秘魯?shù)鸟R丘比丘發(fā)現(xiàn)一個有5個穿孔的印加女性顱骨,研究表明,5次手術都是在她活著的時候進行的,足見印加醫(yī)療水平的高超。

不用粘合劑的石墻

疊石法建造的石墻

印加人采用獨樹一幟的“疊石法”建造了數(shù)量繁多的宮殿、廟宇等建筑。所謂“疊石法”,就是印加的工匠在砌合兩塊巨石時,先把它們疊壓在一起,中間用棍狀杠桿墊隔,此時兩塊巨石并未真正接觸。然后,工匠們用一根棍狀杠桿,在上下兩個巨石的表面間前后左右地來回移動,一旦杠桿受阻,不能移動,就表示遇到了不吻合的部分。這時,工匠就用工具鑿去其中一塊巖石的突起部分。如此反復不斷地修整,即使兩塊石料的接觸面不能做到絕對平整,但至少兩者可以彼此吻合。最后,抽去杠桿,兩塊巨石就嚴絲合縫地契合在一起了,甚至連最薄的刀片也插不進去。

“疊石法”的應用使得石塊之間無需粘合劑就能緊密銜接,非常穩(wěn)固。下圖展示了用于在兩個巨石表面來回移動的青銅杠桿和用于鑿、研磨和拋光石塊的石錘。

青銅鑄杠桿、石錘

“吉氆”記事

記事結繩“吉氆”

雖然印加文明高度繁榮,但并未形成文字書寫系統(tǒng)。印加人在用羊駝毛或棉花制成的繩子上打結來記載信息、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這類記載信息的繩子在蓋丘亞語中被稱作“吉氆”,含義為“結”。吉氆是由一根橫向的主繩和多根縱向的垂繩構成,印加人用不同的繩線顏色和打結位置、打結方法來區(qū)分內(nèi)容。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掌握這結繩記事的方法,只有少部分受過訓練的專職人員才懂得奇普的制作方法,這一職務被稱為結繩人。

相關資料表明吉氆的用途有很多。一方面,吉氆會應用于帝國管理,記錄每年的人口數(shù)量、糧食收成和貢品情況等。并且吉氆還有著敘事功能,可以用于記錄天象、歷史、宗譜和宗教儀式等內(nèi)容。另一方面,吉氆在民間交流活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結繩人制作吉氆,之后步行數(shù)日或數(shù)月到達另一個村落,再對自己制作的吉氆上面的信息進行回顧和解讀,講述給需要傳達的人。

生與死,靈與肉

局部包裹的成人木乃伊

同古代中國人一樣,印加人也有著“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后只是到了另一個世界繼續(xù)生活,所以印加人會將人的遺體制成木乃伊。印加人相信,木乃伊始終有一天會在人間復活,因此,印加的木乃伊又被稱作“活死人”。

根據(jù)考古研究,印加人找到了一套比較科學的方法來制作木乃伊,大致步驟如下:首先,去掉尸體的內(nèi)臟、骨髓及大腦等器官,然后,在體腔內(nèi)填人香料,在外面涂上樹膠,將尸體置于霜凍等環(huán)境中,待其自然風干、變硬之后,再給其穿上華麗的衣服,戴上各種珠寶首飾,與各種精美的陪葬品一起下葬。

結語

16世紀,在帝國內(nèi)戰(zhàn)的消耗和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之下,印加帝國僅僅維持了百余年便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伴隨著帝國的覆滅,印加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受到徹底的破壞,印加文明也迅速趨于消亡。印加文明沒有文字,但曾經(jīng)輝煌燦爛的文明依然吸引人們投身于對印加文明的研究與探索。

(本文圖片全部攝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第5展廳)

觀展攻略

陜歷博推出的“消失的文明——印加人和帝國四方之地”分為“精彩的前奏”和“輝煌的頂峰”兩個單元。“精彩的前奏”單元,展覽通過對查文文化、莫切文化、納斯卡文化迪亞瓦納科文化等文化的代表器物,展示了公元12世紀前的安第斯文明,闡釋了印加文明發(fā)展的基礎。

“輝煌的頂峰”單元,展覽通過對農(nóng)業(yè)、建筑、藝術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印加文明的地域特色與高度發(fā)達。展覽整體采用了富有南美洲特色的紅色、橙色、褐色為主色調(diào),墻壁上裝飾著富有民族特色的繪畫與雕塑,將展覽內(nèi)容與室內(nèi)設計緊密結合,營造出濃厚的安第斯文明氛圍,讓觀眾從走進展覽開始就沉浸在異域風情之中。

展廳入口

【展期】2023.6.10-2023.9.10

【營業(yè)時間】夏季 08:30-18:00,16:30 停止入場,周一閉館

【展覽地址】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qū)小寨東路 91 號陜西歷史博物館第5展廳

【交通攻略】地鐵 2 號線小寨站下( E 口)

下面是更多精美展品,有著鮮明的印加特色。

彩繪盤

多彩長頸瓶

骨笛

海鳥裝飾厄普壺

金、銀烤杯

盔帽

美洲虎把手多彩陶瓶

木質(zhì)肖像凱羅杯

三腳架式玉米粒烘烤器

神秘動物裝飾多彩陶瓶

石質(zhì)雕刻坐像

星形帶繩錘

銀質(zhì)別針

參考文獻:

[1]楊暉編著.印加.廣州:廣州出版社,2003.04.

[2](美)戴爾·布朗(Dale M.Brown)主編;段長城譯. 印加人 黃金和榮耀的主人. 北京:華夏出版社;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2.01.

[3]牛建軍,劉白玉編著. 探尋古印加.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4.01.

[4]沈小榆著. 失落的文明:印加.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09.

[5]安婧寧.語言、符號與編碼:印加文明中信息傳播方式探析[J].東南傳播,2022(07):89-91.

[6]周靜.古印加的興衰史[J].知識就是力量,2012(01):54-56.

[7]荊其敏.秘魯安底斯山區(qū)印加建筑文明與外來文化[J].世界建筑,1989(06):36-39.

[8]荊其敏.秘魯安底斯山區(qū)印加建筑考察[J].建筑學報,1989(11):54-57.

[9]嚴中平.印加帝國的滅亡[J].歷史研究,1977(04):115-130.

[10]李昂,李延祥.印加時期南安第斯美洲冶金考古[J].有色金屬(冶煉部分),2016(09):66-70.

[11]江立華.古代秘魯?shù)貐^(qū)印第安人的宗教[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03):140-145.

[12]汪池.印加宗教[J].民族譯叢,1984(01):36-41.

圖片 | 楊巍岙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子彤

關鍵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