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非遺魅力】他將傳統(tǒng)皮具制作工藝與現(xiàn)代審美結合,制作產品無數(shù) 天天熱聞

時間:2023-05-15 06:24:37    來源:二三里資訊    

肖硯杰今年41歲,他是渭城區(qū)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饅頭皮具手工制作工藝傳承人。這門手藝在他的家族已經傳承四代,他在繼承的基礎上,用8年的時間發(fā)展創(chuàng)新,使傳統(tǒng)工藝特色與現(xiàn)代審美結合,設計制作出更貼近生活實用的皮具產品。


(資料圖片)

受父輩影響愛上皮藝制作后,辭職創(chuàng)辦工作室

近日,華商報記者在位于渭城區(qū)中山街街道南陽街的饅頭皮藝工作室見到了正在忙碌肖硯杰,小小的工作室里,陳列著他的制作工具以及用皮革制成的各類作品,“這是腰帶、這是仙人掌、這是與葫蘆結合制成的包……”肖硯杰一件一件詳細的介紹。

“在祖輩之前,我家里人就從事皮革加工熟皮的工藝,到我祖輩就開始制作簡單實用的皮革制品了,直到我父輩,雖然傳統(tǒng)的土法制皮逐漸消失,但由于皮革加工水平提高,可以獲得更易制作的皮革原材料,這使得用傳統(tǒng)工藝制作各類皮革制品更加便捷”肖硯杰說。

肖硯杰告訴記者,一件皮具的制作工序大致為設計、選料、打版、裁切、縫制、處理邊緣等,這些工序從小便在他的腦海里,“可以說我是看我爺爺、父親做皮具長大的,但都是當作愛好去做”,直到8年前,他決定將這門制作工藝當成事業(yè),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制作工藝,于是便辭職開辦了工作室。

傳統(tǒng)制作工藝與機器制作相互補充,制作產品無數(shù)

8年間,他做了無數(shù)件產品,種類涉及表帶、手環(huán)、錢包、背包等,“最滿意的作品永遠是下一件”,為此,他除了精進皮革制作技術外,還學習美術、雕刻、烙畫等,與皮革進行互動結合,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同時,為傳統(tǒng)皮革制品注入新的活力。

肖硯杰告訴記者,當下他制作手工皮具時,在材料的選用上,主要使用傳統(tǒng)工藝植鞣革,“這是因為它保留了牛背上的褶皺和紋理”;在工藝上,盡量保留傳統(tǒng)的裁剪方式,用自制的工具對皮料進行開料,皮革的邊緣化處理上,仍使用傳統(tǒng)的水封邊、打磨、火燒等處理方式,繼承經久耐用的傳統(tǒng)……除了適應當下生活所選擇的近代工藝外,每個步驟盡量保留傳統(tǒng),“這樣制作出的產品,隨著使用時間越長,越光滑,越有復古和懷舊感,歷久彌新”。

在機器制作皮具成為主流的當下,似乎純手工這門工藝慢慢會被淘汰,但肖硯杰表示,“手工費時而且對技術要求比較高,而機器永遠都達不到手工的這般精細,但這兩者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補充的”。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自創(chuàng)辦工作室之初就教授皮具制作工藝,至今已教授近千人體驗。未來他將繼續(xù)堅持傳承這門技藝,“只要有人愿意學習,我會盡自己所能去教授”,除此之外,他還想將這門技藝推廣出去。

華商報記者 陳永輝 編輯 牛佩瑤 張敏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