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被曹操解決的割據(jù)軍閥里,為何漢中太守張魯混得最好

時間:2022-04-14 15:37:42    來源:騰訊網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定漢中,命人招降張魯,后者欣然歸順,并委質于曹。劉備也曾令黃權去迎張魯,未果,遂悻悻道:“張魯虛偽,未必盡忠于操。”可事實證明,張魯在曹營生活得非常不錯。

據(jù)《三國志·張魯傳》記載:“魯盡將家出,太祖逆拜魯鎮(zhèn)南將軍,待以客禮,封閬中侯,邑萬戶。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為子彭祖(曹宇)取魯女。”張魯甫一歸順,便被曹操拜為鎮(zhèn)南將軍,其膝下五子一女也得到了好的歸宿。

顯而易見,張魯備受曹操重視。就連裴松之也說:“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后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弊怨懦赏鯏】埽瑒僬呱?,敗者死。既然如此,身為割據(jù)軍閥的張魯,又憑什么比其他同類混得更好呢?

一、表忠誠

據(jù)《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托;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p>

張魯“拉踩大師”之名,當之無愧。他一邊尊稱曹公,表達謙卑順服;一邊又直呼劉備姓名,表示不屑憤忿??v觀同時代人物對劉備的評價,張魯?shù)膽B(tài)度是最不客氣的。這其中,固然是因為張魯要投曹操,所以才“捧一踩一”,但也與劉備曾策反馬超一事有關。

據(jù)《三國志·李恢傳》記載:“(備)遣恢至漢中交好馬超,超遂從命?!庇謸?jù)彭羕履歷可知,他也曾出使?jié)h中。馬超入蜀時,先過武都,后逃亡氐中,繞了一個大圈;彼時馬超的妾室、兒子馬秋、部將龐德此時仍在漢中。由此可見,馬超投奔劉備實乃背叛張魯,所以他才會倉促繞道而行。

曹操征漢中時,龐德率部曲而降,馬秋失去了“保護傘”。如此一來,張魯才有機會從曹操手中得到馬秋,并親手刃之,以泄私憤。要之,在馬超背叛后,張魯張魯便不會再選擇劉備了。既然蜀地不是好去處,張魯自然更愿意降曹。

的確如此。曹操征漢中期間,張魯曾幾次打算投降,但都被弟弟張衛(wèi)和心腹謀士閻圃給阻止了。正如閻圃所說:“今以迫往,功必輕;不如依杜濩(灌)赴樸胡相拒,然后委質,功必多?!笨梢?,張魯早有投降之意,只是他想抬高自己的“身價”,才又拖延了一段時間,亦如當年的泰山賊臧霸。

二、合得來

張魯主動投靠曹操,也與后者的道教背景有關。

東漢桓帝在位時,曾“祀黃老于北宮濯龍中”。楊寬先生在《黃巾起義和曹操起家》中指出:曹操之祖曹騰身為桓帝心腹,必然也參與其中,信奉了黃老道。又據(jù)考古研究表明:在譙縣曹氏先輩的墓葬中,同樣發(fā)現(xiàn)了帶有道教因素的字磚。

由此可見,曹操日后接受黃巾軍投誠并召集大量方士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其“家學淵源”,對道教較為寬容。而在曹操晚年居住的洛陽行宮中,同樣能看到專門祭祀黃老的濯龍祀。

當然,曹操“迷信”道教,還有另外一層考慮。曹植《辯道論》中說:“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廬江有左慈,陽城有卻儉……本所以集之于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挾奸宄以欺眾,行妖隱以惑民,故聚而禁之也?!?/p>

正是因為了解道教,曹操才深知其可怕影響力。君不見,張角僅用數(shù)年時間,便將太平道發(fā)展到中原各地,以擁數(shù)百萬之眾。是以,曹操對漢中地區(qū)的天師道,又怎么會放下心來呢?

他可以接受道教,但不能允許他們肆意傳播,從而動搖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故曹操需要專門劃一塊地,將這些教眾給控制在眼皮子底下。張魯在漢中傳教多年,身為“大天師”,他深受教眾崇敬。也正是這層身份,才會幫助曹操更好控制天師教眾。所以對張魯?shù)奶幹?,曹操必須要慎重對待?/p>

經過觀察,曹操很快發(fā)現(xiàn),張魯不僅早有投降之意,他身上還有其他優(yōu)點。

三、會做事

曹操定漢中后,“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張魯?shù)纳埔夂卧冢?/p>

原來,張魯退守巴中前,“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自己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此為亂世軍閥的常見做法。如馬騰屯郿塢時,掌控董卓昔日搜刮來的糧草,足以支撐三十年之久。但馬騰被李傕擊敗后,糧草卻不翼而飛,由于馬騰是倉促敗退,不可能一下帶走大批糧草、珍寶,故郿塢所屯糧草,大概率為馬騰所燒。

但張魯卻為自己留了條后路,他說:“本欲歸命國家,而意未達。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贝伺e可謂十分高明。

一方面,漢中被張魯經營多年,早已成為亂世中的一片“凈土”,因免于刀兵之災,此地必然富余大批糧食寶貨??蛇@么一大筆財富,張魯說放棄就放棄,還故意把它留給曹操。后者當然會“甚嘉之”。除了這些物資外,張魯還幫助曹操順利遷走了大批人口。

漢中之戰(zhàn)期間,曹操“拔漢中民數(shù)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令張既“徙氐五萬馀落出居扶風、天水界”,又令杜襲“徙洛、鄴者八萬余口”。張魯在漢中實行“政教合一”,深得民心。曹操能順利遷出大半漢中人口,必然離不開張魯及其后人的幫助。

另一方面,孫權、劉備等人皆稱曹操為“國賊”,但在張魯口中,曹操卻成為“國家代表”,是為國效力。

這么一來,曹操對漢中的征伐,便被張魯定性為了合法事件。后者的“人間清醒”,可見一斑。這顯然離不開道教的影響,黃老之“無為”,讓張魯變得“清心寡欲”,甚至壓制了他的野心。

據(jù)《三國志·曹爽傳》注引《魏略》記載:“時漢中有甘露降,子朗(李休)見張魯精兵數(shù)萬人,有四塞之固,遂建言‘赤氣久衰,黃家當興’,欲魯舉號,魯不聽?!?/p>

張魯雄踞漢中三十余年,未曾稱帝,哪怕有人以極為流行的讖語勸說,張魯也始終不動搖。這份心性,在諸多軍閥當中也是非常難得。幸虧如此,否則張魯降曹后,他這個“僭主”恐怕就不好交代了。

綜上,一個識趣、懂進退、會做人且擁有不俗影響力的張魯,固然無法令曹操給予他實權,但對曹魏而言,賜下豐厚待遇,將張魯高高捧起做個“吉祥物”,的確是最合適的處理方式。

作者:瀛洲???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陳壽撰,裴松之注 《三國志》

〔2〕常璩撰,任乃強校注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3〕曹植撰,趙幼文校注 《曹植集校注》

〔4〕楊寬 《黃巾起義和曹操起家》

〔5〕曾祥旭 《論漢末曹氏集團與劉氏集團對道教的不同態(tài)度》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詞: 黃巾起義 華陽國志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