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特別關注 > 正文

全球焦點!溫彬:經濟復蘇應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時間:2023-03-29 18:04:36    來源: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溫彬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資料圖片)

以下觀點整理自溫彬在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62期)上的發(fā)言

本文字數:3766字

閱讀時間:10分鐘

一、當前經濟復蘇的態(tài)勢和下一階段的走勢

今年經濟增長目標是5%左右,雖略低于市場預期,但還是客觀和實事求是的,也符合我國當前潛在增長力水平。關于潛在增長率有兩個觀察,一是學界研究普遍認為潛在增長率在5%左右;二是政府“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遠景目標”提出,2035年較2020年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15年平均經濟增速應該達到4.7%左右。所以,無論是學界研究還是政策目標,經濟增速應該在5%左右的水平。但是過去三年受疫情影響,平均實際增長率只有4.5%左右,仍存在產出缺口,所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讓經濟恢復到潛在增速非常必要。

去年末疫情管控放開后,大家對今年經濟的增長充滿信心和期待。從前兩個月的宏觀數據來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出現了企穩(wěn)回升。在供給側,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2.4%,較去年年底回升;在需求端,消費已經由去年的下降改為增長3.5%,投資增速也回升到5.5%。經濟呈現穩(wěn)步回升的態(tài)勢。

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長中存在的不穩(wěn)定和不確定因素,外需方面,今年前兩個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同比下降了6.8%,延續(xù)了去年四季度以來出口下降的態(tài)勢;就業(yè)數據方面,2月份調查失業(yè)率是5.6%,較1月份5.5%提高了0.1個百分點??梢哉f,經濟復蘇基礎還不穩(wěn)固。今年穩(wěn)增長的重中之重是改善和擴大內需。從中央到地方都把擴大內需放在了首位。

今年內需能否有效擴大,在穩(wěn)增長中發(fā)揮基礎性作用,主要取決于消費和房地產下階段走勢。去年居民新增存款達到了17.8萬億元,今年前兩個月居民新增存款近7萬億元,居民儲蓄傾向增加。相反居民貸款意愿則有所回落,比如按揭貸款,今年前兩個月增長了3094億元,同比少增3800多億元,居民存量房貸也出現提前還貸的情況。大宗消費中,房地產銷售較去年有明顯回暖,汽車消費則由于新能源車補貼退出,今年1-2月份汽車銷售下降比較明顯。在假日消費方面,春節(jié)出行人數和人均消費都沒有回升到疫情前水平,消費持續(xù)回升的基礎還不穩(wěn)固。今年前兩個月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0.1%,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了5.7%,降幅較去年明顯收窄,反映自去年以來的穩(wěn)地產政策開始顯效。不過,回升勢頭還需進一步觀察。研究發(fā)現,房地產價格、銷售額與居民部門杠桿率呈高度正相關。最近兩年,居民部門杠桿率一直穩(wěn)定在62%左右,如果居民部門杠桿率不能繼續(xù)提升,也會對房地產市場帶來壓力。目前來看,無論是居民消費還是居民負債,都需要宏觀政策進一步支持。

二、今年宏觀調控政策的力度和方向

去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把擴大內需戰(zhàn)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而且在主要宏觀管理政策方面,強調做好積極財政政策和穩(wěn)健貨幣政策的組合。

1、財政政策

政府赤字率從去年2.8%提升到今年3%,地方政府專項債從3.65萬億元提升到3.8萬億元,體現了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雖然去年名義赤字率是2.8%,但廣義財政口徑的實際赤字率達到7.4%,財政支出對穩(wěn)增長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去年為應對疫情,中央和地方支出規(guī)模較大,并動用了歷年結余資源,比如央行上繳了1萬多億元的利潤,用于留抵退稅和增加對地方政府轉移支付。今年目標赤字率雖較上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但實際赤字率未必能達到去年水平。地方政府專項債規(guī)模較上年增加了1500億元,需要做好與其他資金的配合,更多地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同時帶動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商業(yè)銀行配套資金的支持,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

2、貨幣政策

今年穩(wěn)健貨幣政策強調精準有力。從有力來看,作為總量工具運用的降準降息對擴需求和穩(wěn)定市場主體信心很有必要。從降準來看,隨著外匯占款規(guī)模的下降,降準成為現階段投放基礎貨幣的主要渠道,相對于MLF、逆回購等流動性補充工具而言,降準有助于增加金融機構低成本的長期資金,對于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和金融體系穩(wěn)健運行具有積極作用,今年內還有降準的空間和必要。從利率來看,短期內政策利率會保持穩(wěn)定。央行在《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zhí)行報告》中提到“警惕未來通脹反彈壓力”,這主要源于“疫情防控優(yōu)化后消費動能可能逐步升溫,勞動力市場加速回暖可能對未來工資變化產生影響,海外高通脹的傳導效應”等。今年2月末,M2增速達到12.9%,創(chuàng)7年新高,流動性總體充裕,下調政策利率的必要性下降。不過,從實體經濟需求來說還有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的需要。比如存量房貸利率還比較高,提前償還按揭貸款的壓力還比較大。因此,從趨勢上看,政策利率可能保持不變,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易上難下,貸款利率還有下降的可能。從精準來看,目前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規(guī)模已經達到6.4萬億元,對于支持重點領域、薄弱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匯率方面,今年人民幣仍有升值的可能,預計今年下半年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轉向,美元再次走軟,人民幣或出現被動升值。但要考慮到今年出口形勢和壓力,人民幣匯率還是要保持相對彈性,促進外需和出口的穩(wěn)定。

三、宏觀政策協(xié)調配合的政策建議

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為了避免形成宏觀政策的合成謬誤,影響政策效果,需要加強財稅、貨幣、產業(yè)、就業(yè)等政策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確保全年經濟目標的實現。

1、短期看宏觀政策要保持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

市場機構預測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長率在4%左右,低于5%的目標。如果實際增速低于潛在增速,則需要需求管理政策把經濟拉到潛在水平,保持宏觀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其中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協(xié)調配合尤為重要。昨天召開的國常會決定延續(xù)和優(yōu)化實施部分階段性稅費優(yōu)惠政策,對于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穩(wěn)定預期會帶來積極影響。在貨幣政策方面,上周央行決定降準,增加低成本長期資金的流動性投放,這不僅有利于商業(yè)銀行資產負債的配置管理,更重要的是降低銀行體系的資金成本之后,引導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下階段,貨幣政策還有較大運用空間。降準仍然可期。結構性貨幣政策方面,建議做好接續(xù)性管理,疫情期間很多政策出臺,后疫情時代一些臨時性政策可以退出,有些結構性工具可以變成長期的制度性安排,比如對于普惠、綠色、科技創(chuàng)新等領域的支持。有些結構性工具還可以增加額度、擴大金融機構范圍,比如碳減排、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再貸款等。

在房地產調控政策方面,過去一年主要針對剛需出臺了很多支持政策,下一階段可以在改善型需求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隨著二胎家庭的增多,住房改善型需求比較迫切,可以因城施策,調整二套房、普通和非普通住宅認定標準,適度下調二套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等,對于鞏固年初以來房地產復蘇勢頭很有必要。

2、出臺具體有效措施穩(wěn)定市場主體預期

當前需求不足同預期轉弱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有很大關系,需要出臺具體有效措施穩(wěn)定市場主體的預期,包括針對居民和企業(yè),特別是市場一直期待政府部門能夠集中推出一批“綠燈”投資案例,提振民營企業(yè)的信心,這對于增加民間投資、提升經濟活躍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3、中長期看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央多次強調要把擴大總需求戰(zhàn)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近三年,為應對疫情而出臺的政策主要以需求管理為主,目的是盡快穩(wěn)住經濟,解決就業(yè)壓力。下一階段,要使經濟恢復到潛在增速水平,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

一是消費領域的改革。現在消費整體還是偏弱,部分地方政府通過發(fā)放消費券、向中低收入家庭發(fā)放補貼、鼓勵綠色節(jié)能家電和新能源車消費等措施,對于提振消費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金額有限,難以持續(xù)。要真正發(fā)揮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消費領域相關改革至關重要。比如增加居民收入在整個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讓大家有能力消費,也敢消費,這些都離不開消費領域的制度性改革。

二是投融資領域的改革。投資在穩(wěn)增長中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我們在新基建、醫(yī)療健康、養(yǎng)老育兒等服務業(yè)領域還有巨大的投資空間和潛力,特別是支持民間資本進入上述領域,還應在市場準入、營商環(huán)境等方面出臺新的舉措,挖掘投資潛力、提高投資效率。

三是財稅和金融改革。比如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關系問題、金融要素中的利率市場化問題等,需要繼續(xù)深化相關領域的改革。

四是外資外貿領域改革。目前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貿易保護主義、去全球化以及供應鏈重構給我們對外開放造成一定的壓力,下一階段要按照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總體要求,深化外資外貿領域改革,加快構建雙循環(huán)新發(fā)展格局。

總的來看,要實現今年經濟增長目標,達到潛在增長水平,短期還需要保持宏觀政策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并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為我國經濟行穩(wěn)致遠創(chuàng)造出新的動力。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