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經(jīng)濟 > 正文

李宜航——悠遠的《嘀嗒、嘀嗒》聲

時間:2018-05-11 11:20:41    來源:學習時報    

在前不久的中央黨校春季開學典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黨校校長陳希談到了開國大將黃克誠的一篇文章——《關于黨風問題》。

1981年2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黃克誠的《關于黨風問題》一文。文中有無聲驚雷:抗戰(zhàn)時期,毛主席就是用個電臺,嘀嗒、嘀嗒地指揮我們。“嘀嗒、嘀嗒”就要無條件地執(zhí)行。沒有什么人來監(jiān)督,也沒有人來批評、斗爭,大家都自覺地執(zhí)行延安的“嘀嗒、嘀嗒”。

為什么僅憑“嘀嗒、嘀嗒”,就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讓全黨全軍行動如一人?

“嘀嗒、嘀嗒”,沿著這悠遠而清脆的聲響,我走進了一條時光隧道,想去找一找、看一看這背后的力量……

“嘀嗒、嘀嗒”,我找到了一塊石頭。這是一塊再尋常不過的石頭:三米長,兩米寬,一米多高,也不知是什么時候被雷擊破從山頂滾落,靜靜地臥在贛湘交界的荊竹山深處,當?shù)厝硕冀兴?ldquo;雷打石”。1927年10月24日,正是秋高氣爽,毛澤東就站在這“雷打石”上,向部隊——一支僅剩100人左右的隊伍,宣布了三條紀律:一、行動聽指揮;二、打土豪籌款子要歸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這個“三大紀律”的最早雛形,就這樣深深刻進了紅軍戰(zhàn)士的生命里,化為鋼筋,鑄成鐵骨,五岳也為輕!

“嘀嗒、嘀嗒”,我看見了一條街道。這是舊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外國冒險家的樂園。1949年5月的一個早晨,年輕的榮毅仁像往常一樣,推開大門,他驚呆了:門前的大街上,躺滿了解放軍戰(zhàn)士,軍衣布滿塵土,臉色很困很累,又都睡得很熟很香……他開車到南京路上再去細看,見到的仍然是一排排席地而臥的解放軍戰(zhàn)士。此時的他,還不知道總前委制定的《入城守則》中有最重要的一條:不入民宅。但面對“露宿街頭”這一中外軍事史上都極為罕見的一幕,他不禁慨嘆:國民黨再也回不來了!

“嘀嗒、嘀嗒”,我駐足于一面旗幟。那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民黨軍第60軍在長春投誠易幟,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的番號。就是這支部隊,一年后扛著紅旗隨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于1949年10月參加鄂西戰(zhàn)役,打敗了國民黨軍第79軍。還是這支部隊,在1949年的12月,又隨第二野戰(zhàn)軍進攻四川,在成都戰(zhàn)役俘獲了國民黨軍官兵8000多人。為什么會這樣“判若兩人”?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改編后的部隊中選派了2495名班長以上骨干到學校學習,戰(zhàn)士們知道了為什么打仗,為誰打仗,有了信仰。

“嘀嗒、嘀嗒”,我觸摸到了一座“雕像”。這是一座還未落成的雕像,卻在我心里矗立著。那是1950年10月,以南方兵為主的第九兵團奉命抗美援朝。時間太緊了,有的連隊根本來不及換裝,士兵沒有棉衣,就把幾層單衣套起來,棉被也不夠,就一個班共用兩三條薄棉被。而那一年,恰巧是1888年以來最寒冷的一個冬天,零下40℃,滴水成冰啊!但就是這樣一支隊伍打了一場改變世界歷史的長津湖之戰(zhàn),其中有一個連隊只出來一個掉隊的士兵和一個送通知的通信員,其余的全部凍死,臨死的時候還保持著沖鋒的隊形……請問,全世界還有比這更壯美的“冰雕”嗎?

“嘀嗒、嘀嗒”,這最簡單又最有力量的音符,凝聚的是紀律,流淌的是信仰。只要“嘀嗒、嘀嗒”在,即便微如燭火,或邈若山河,都會一直有光、有夢、有春天。愿我們的耳邊,都能經(jīng)常響起這“嘀嗒、嘀嗒”聲……

(作者系中央黨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第1期〉學員、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管委會副主任)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