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秦至清 古代封建王朝為何都稱“朝”而不稱“國”

時間:2022-04-02 13:48:2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跨越了2000多年的時間,從秦始皇建立秦朝開始,到清末溥儀退位,中間江山易主,王朝更迭,政權多達數十個,這些政權國家都用"朝"或"國"來代指。

但縱觀歷史,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呼各國政權都是以"國"來代替,但在秦朝大一統(tǒng)之后,國家政權的稱呼便轉換成了"朝",而在之后里歷史進程中,除了大一統(tǒng)的正統(tǒng)王朝用"朝"來稱呼外,各個割據勢力或者周邊政權都以"國"來代指,這是為何呢?

"朝"指的是"面朝、面向",意欲為朝見,特指一個的正統(tǒng)國家政權,指的是在中原上確立了政權的各個王朝,如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各個都是大一統(tǒng)的正統(tǒng)王朝。

而"國"字包含這疆域,領土的意思,但在先秦時期,還特指某一個地方的都城,指的主要是領土主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是諸侯國,是西周分封制的產物,即分邦建國,實際上還有一個天下共主的周天子。

隨著諸侯國實力的強大,周王室大權旁落,權威蕩然無存,而諸侯國經過爭霸和統(tǒng)一,秦國脫穎而出,統(tǒng)一全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為秦朝后世2000多年朝代更替,正統(tǒng)王朝皆稱為"朝"。

其實"國"與"朝"的稱呼與古人的思想有關,《周禮》中記載"大曰邦,小曰國,邦之所居亦曰國。"西周分封制下,"國"的最早本意,指的是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土地,為諸侯國。

而周天子的地位至高無上,諸侯國的存在是為了擁護周天子的地位,諸侯國應被稱做"屬國",后來簡化為"國",領導人稱為"王",所以"國"的概念,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遠遠低于"朝"。

而秦朝以后,分封制會分散中央權力,而中央集權制度的實行,使分封制度越來越少,但還是存在了很長時間。如漢朝皇子們都有自己的封國,漢獻帝被曹丕給廢了之后被封為山陽國的往,他的后代一直繼承著王位,直到晉朝五胡亂華時才滅亡。

而隨著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的發(fā)展,封國的王逐漸演變?yōu)榉酰?國的"稱呼開始淡出了歷史舞臺,而"國"的含義也開始有了變化,不再指"屬國",而是指一定范圍內存在的統(tǒng)一政權。

"國"只是代表這特定的范圍領地,而"朝"指的是在"國"的范圍內的統(tǒng)一政權,這些政權會進行更替,更替的新政權的統(tǒng)治者所在的時代,在此前加上國號,就形成了新的朝代,如秦朝,漢朝等之后的大一統(tǒng)時代的朝代。

而晉朝之后的南北朝以及唐朝滅亡后的五代十國,讓朝代出現短暫的斷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多個政權同時并存的現象,彼此征伐不斷,南北分裂。在南方先后出現有宋,齊,梁,陳四個政權的更迭,北方先后有北魏,東魏西魏,北周北齊等政權出現。

這時期雖被稱為南北朝,但全國地域范圍內并未出現大一統(tǒng)的情況,只在各政權所在領土內實現了統(tǒng)一,"國"未統(tǒng)一,而出身于北周的李唐宗室修《晉書》,奉南北朝共為正統(tǒng),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奉南朝為正統(tǒng)。

"國"內的"朝"沒能統(tǒng)一,互不承認為正統(tǒng),而后世史學家為了便于記載,將此時期的各個政權統(tǒng)稱為南北朝。

而唐末黃巢起義后,藩鎮(zhèn)割據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zhèn)先后封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意思高度自助的王國。而唐朝滅亡后,地處華北地區(qū)實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了中原,形成了五代,這五個依次更替的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只是藩鎮(zhèn)型的朝廷。

由此可見,"朝"在歷史中橫跨的只是一個時間段,而"國"是出現于歷史中某一塊政權疆域,并不是一家之天下。"朝"的地位在封建社會的兩千多年里,要遠遠高于"國",所以為了稱呼這些政權,才會用"朝"而不用"國"。

關鍵詞: 封建王朝 國家政權 春秋戰(zhàn)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