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管遇到的是明君還是昏君,戰(zhàn)神李牧的悲劇結(jié)局早已注定

時間:2022-04-02 10:39:49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中,除了王翦比較圓滑得以善終外,其余三位都用實力證明了"有多大能耐就有多大脾氣"這句話。

白起那個傲嬌的小性格就別提了,人家國君低聲下氣求他出馬,他連理都不理,落得個被逼自刎的下場;廉頗比他好點有限,脾氣也是相當之大,當趙王派了樂乘前來搶功的時候,老將軍一怒之下掉頭攻打自己人,之后離國出走客死在楚國。

李牧在這四大名將中算是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了,他這一生幾乎都是處于國君的猜忌之中,以一己之力抗擊秦軍入侵,最后卻被昏庸的趙王遷和佞臣郭開聯(lián)手殺害,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不過要是深入分析下趙國的國情以及李牧的性格,就會發(fā)現(xiàn)李牧的悲劇命運從他出道之日起就已經(jīng)注定。點背總碰上昏君是一方面,自身棱角太多是另一方面。這兩方面累加起來,最終成為砍向李牧的那把利劍。

李牧是廉頗、趙奢之后趙國唯一的頂梁柱,本來趙括也可以勉強算作一根不太粗的柱子,可長平之戰(zhàn)中趙括被亂箭射死,廉頗年紀也大了,李牧就是在這種青黃不接的情況下接受國君委派,到趙國邊境線雁門關一帶混基層打匈奴。

當時趙國的邊境線簡直一團糟。長平之戰(zhàn)后,趙國40萬大軍被白起坑殺,其中也包括趙孝成王的爺爺趙武靈王費勁巴力訓練出來的草原飛騎。

自此,趙國邊關再也沒有足夠的的防御力量抵御匈奴,日益衰微的國力也不允許他們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部隊。

說實話騎兵實在太燒錢了,戰(zhàn)馬得喂精飼料,不然極容易跑肚拉稀喪失戰(zhàn)斗力,騎兵的裝備也比步兵的費錢,訓練起來難度還相當大,畢竟馬背不比平地,訓練不到位極容易從馬背上摔下來斷胳膊斷腿的。

當時趙孝成王因為長平之戰(zhàn)的失利正一腦門子官司呢,哪還顧得上搭理北邊這群拿著彎刀、嗷嗷亂叫的少數(shù)民族??墒峭耆湃尾还芤膊恍?,匈奴實在太討厭,動不動就沖進邊境線掠奪物資,邊境地區(qū)老百姓紛紛逃亡,糧食生產(chǎn)趨于癱瘓,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

趙孝成王雖說缺點一籮筐,什么耳根子軟啦、不思進取啦、領導能力差啦,但總歸能夠看出李牧的才華,派他去鎮(zhèn)守邊關。李牧臨走前,趙孝成王拍著他的肩膀說:"小李啊,只要是能把那群披著羊皮的匈奴給哥戰(zhàn)敗,要啥你隨便說。"

他給了李牧充分的自由權,規(guī)定李牧可以自行設置官吏,而且整個雁門郡的田賦稅收也全部歸他自己支配。

說實話這種規(guī)定在當時就是張空頭支票,是個人都能看出來,雁門郡讓匈奴給霍霍夠嗆,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到這種地方當統(tǒng)帥,簡直一點前途都沒有。

可人家名將之所以成為名將,就是可以在絕路中趟出一條活路來。

李牧到雁門郡沒多長時間就出名了,不是因為作戰(zhàn)勇猛,而是因為沒出息。

只要匈奴入侵邊境,烽火臺那報警的黑煙一冒,李牧就趕緊轟著士兵和老百姓收拾東西躲進城內(nèi),從來不主動出擊。時間一長匈奴軍認為李牧膽小如鼠,就連自己手下士兵也感覺主官太丟臉,是個不折不扣的窩囊廢。

事情傳到趙孝成王那里,趙孝成王面子上有點掛不住。李牧是他給安排到邊關的,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嘛。

于是趙孝成王派出使者傳達他的意思:"你小子別給我當縮頭烏龜,趕緊給我?guī)П鋈ゴ蛐倥?然后李牧依然如故,把領導的話當成耳邊風。

趙孝成王那個氣啊,小樣,我還治不了你,立刻空降來一位將領,把李牧踹出雁門郡。

這位新來的將領倒是挺勇猛,只要匈奴入侵立刻下令迎戰(zhàn),可他打不過人家,每次都被匈奴按在地上摩擦,既丟物資又丟人。老百姓的牛羊被搶走,地也沒法種,紛紛收拾了包裹逃亡去也。

趙孝成王沒法子,親自上門去請李牧,李牧借口有病,堅決不肯就任??匆姏]有,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位列四大戰(zhàn)神之首的白起就跌在這上面,沒給秦昭王面子的結(jié)果是被逼自刎。

李牧比白起歲數(shù)小,就算長期在邊境上呆著也該聽說過白起的故事,可他卻堅決要走前輩覆沒的老路,誰都拉不住。

還好他和趙王最終達成了和解,但和解的前提是要趙孝成王完全遵從他之前的路線,趙孝成王答應了。

李牧又回到熟悉的雁門,還是按老法子繼續(xù)堅守。等到力量積蓄得差不多后,他選了10萬精兵強埋伏好,趁著匈奴晚上睡覺時集合人馬,夜襲匈奴大營,匈奴被打得找不著北,最后除了單于帶領少量部隊逃走外,10萬騎兵全被咔嚓。

此次戰(zhàn)役讓李牧揚名天下,也為他后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要知道,雖然這場戰(zhàn)爭勝利了,但趙孝成王的心里非常不痛快。當初他執(zhí)意認為李牧的堅守方針有問題,如今李牧用一場勝利證實趙孝成王的軍事眼光不行,換成誰誰也不高興。

于是在趙孝成王任期范圍內(nèi),李牧再未得到重用,始終在北部沙漠地帶吹風。

趙孝成王去世后,兒子趙王偃繼位,這位仁兄跟廉頗有點不對付,加之他的伴讀郭開曾被廉頗訓斥過,哥倆一合計,讓樂乘去取代正在打趙國的廉頗,廉頗掉頭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也出走魏國,這頓"神"操作下來,趙國已無將領可用。

所以當秦軍氣勢洶洶來襲時,趙王偃環(huán)顧趙國,只剩一個李牧可用,于是李牧從邊境被征調(diào)至主戰(zhàn)場。

是金子在哪都發(fā)光,宜安一戰(zhàn),李牧大破秦軍,他還打敗了趁火打劫的燕國、韓國與魏國的一系列進攻,不愧其名將稱號。

公元前229年,秦國派王翦進犯趙國,趙國派李牧、司馬尚抵御。秦國看到在戰(zhàn)場上取勝太艱難,又想起了"老朋友"郭開。此時趙王偃已經(jīng)去世,兒子趙王遷繼位,郭開搖身一變成為趙國丞相,真正是位高權重。

這個郭開雖然人品奇差,但是頗有職業(yè)道德,有著"收錢辦事"的良好信譽,收了秦國人的大量金子,郭開立即在趙王遷耳朵邊嘀咕:"聽說李牧要造反。"做戲做全套,他還偽造了李牧與秦國往來的書信。

趙王遷就是個喜歡享受的花花公子,一聽老師說李牧要造反,當時就急了,立即召回在前線奮勇抗秦的李牧。李牧知道自己一走趙國必然完蛋,拒絕交出兵權。

趙王遷與郭開暗中派人窺探李牧,趁他松懈時將他殺害。李牧被殺后三個月,王翦攻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

李牧死得冤不冤?冤!但他的結(jié)局從他成名那天起就已經(jīng)注定了。

要說李牧的運氣確實不好,他趕上的這三代國君,一代比一代昏庸。趙孝成王耳根子軟,長平之戰(zhàn)把趙國的老本給賠進去了;趙王偃就知道寵愛歌妓,甚至廢掉太子,把不學無術的趙遷推上王位;趙王遷就別提了,估計他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

但不論遇上的是昏君還是明主,李牧其實都很難逃脫悲劇的結(jié)局。權力太大性格有硬傷,這兩點是致命的。

李牧在駐守雁門關期間,集官吏任免、財政稅收大權于一身,還手握15萬精兵。加之他很體恤士兵,無論多苦難都保障士兵吃好喝好,因此在軍隊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有時候太出挑了不是什么好事,他的所作所為必然遭到君王與權臣的猜忌。

不止是李牧,古代那些統(tǒng)兵在外的大將,沒幾個不遭到君王猜忌的。除了趙匡胤巧妙地用了個"杯酒釋兵權"完美解決過該問題外,這個矛盾幾乎無解。

而且趙國國君特別缺乏安全感。趙國是個政變頻發(fā)的國家,十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大規(guī)模的政變就發(fā)生了九次之多,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也是在"沙丘之亂"政變中被幽禁后活活餓死,所以趙國國君對于手握軍權的人天生就有一種恐懼感。

趙國的傳統(tǒng)是喜歡用自家親戚,大家都姓趙,你好我也好。為什么長平之戰(zhàn)用趙括換下廉頗,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趙括屬于自己人,用著放心,廉頗在朝中屬于中間派,自然要受到排擠。

李牧也是如此,本來趙國君主對非趙姓將領就是處于不信任的狀態(tài),李牧長期在邊境打仗,遠離政治核心,隨便有人說幾句壞話就會招致國君的猜忌。

偏偏李牧又不會來事,性格倔強不知變通,大事小情也不向上頭匯報,這點其實相當危險。

李牧是位極有個性的人物。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就堅持到底。說到底在趙國人家趙王才是老大,這種"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相當不妥,不尊重領導、不給領導留面子最終導致趙王對李牧相當不信任,秦國的反間計輕而易舉便獲得了成功。

最后趙王要解除李牧兵權時,李牧的做法其實相當有爭議。也許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知道自己一旦離開,趙國必敗。但作為軍人,服從命令是天職,拒絕交出兵權其實就等同于謀反。

但是和廉頗比起來,李牧的氣節(jié)還是值得稱贊。

戰(zhàn)國末期流行的是功利主義思想,很多人汲汲營營,信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廉頗更多的是為自己謀利益,所以他受到排擠后選擇了出走。而李牧更多的是為國家為大局考慮,他沒有為自己做過多考慮。

如果當時李牧臨陣倒戈投降秦國,他也不會淪落至如此下場,所以他的結(jié)局帶著一種英雄主義的悲涼色彩。

關鍵詞: 趙孝成王 長平之戰(zhàn) 知道自己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