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殺人,劉伯溫求情,朱元璋指出4個字,劉伯溫啞口無言

時間:2022-04-01 16:53:13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眾所周知,明朝有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和徐渭,這三人都因才華橫溢而名滿天下,但他們的結局卻都非常凄苦。這實際上是眾多明朝才子們的縮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當時南京的文壇流行一句話:"文濂詩啟經青田。"

這句話實際上是在說"明初詩文三大家","濂"指的是宋濂,"啟"指的是高啟,"青田"指的是劉基,也就是劉伯溫(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即,在明朝初年,也有"詩文三大家",其中宋濂在文章方面成就最高,高啟在詩詞方面首屈一指,而劉伯溫比較全面,他在理學、經學方面有特別的貢獻。

和明朝的三大才子一樣,"明初詩文三大家"的結局也都十分凄慘,宋濂是朱元璋欽定的"開國文臣之首",在整個翰林院無人不服,另外,宋濂早年跟隨朱元璋,是太子朱標的老師。但最終因為胡惟庸案的牽連,宋濂被流放四川的途中病逝。劉伯溫有"再世諸葛亮"之稱,被諸葛亮多番敲打,最終疑似被胡惟庸下毒害死。而高啟的結局更為凄慘,他被朱元璋親自下令腰斬。

高啟出生于蘇州士紳之家,從小家庭富足,只可惜父母死的早,高啟性格孤僻,為人孤傲。他潛心修學,終于成為一代才子。紀曉嵐曾評價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可見,高啟不僅僅是一代天才,他的水平在明朝眾多詩人之上。

在元末明初,戰(zhàn)亂四起,高啟才華再高,也不過是亂世之蜉蝣。當時張士誠雄踞蘇吳,聞高啟之名,親自派弟弟張士德上門請高啟做幕僚。高啟當時年僅16歲,被張士誠的誠意所打動,來到蘇州城為張士誠所用。但因為高啟恃才傲物,被同僚所排擠,高啟便辭去官職,從此隱跡江湖,不問世事。

朱元璋剛登基時,提出"世亂則用武,世治當用文"的觀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文臣們的春天來了,在劉伯溫的推薦下,高啟入朝。當時高啟32歲,正值壯年,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朱元璋讓高啟做皇子們的老師,又讓高啟和宋濂一起編撰《元史》。可見,朱元璋最初對高啟還是十分尊重的。

但是,僅僅過了3年,高啟就厭倦了官場生活,想寄情于山水,朱元璋曾有意提拔他為戶部侍郎,高啟以自己資歷不夠為由拒絕接受,并且提出辭官歸鄉(xiāng)。朱元璋非常惋惜,賞賜高啟金銀,讓高啟放飛自我。

高啟遠離朝堂之后,無官一身輕,稱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這種說法讓朱元璋有些反感。更為甚者,高啟曾寫了一首《題宮女圖》詩,其中一句曰: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

這首詩貌似諷刺宮廷,引起了朱元璋的記恨。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說,你高啟才華出眾,我的確很欣賞。我請你入朝為官,并沒有虧待你,你辭官時我還賜你金銀。但你怎么屢屢諷刺我呢?《明史》云:

啟嘗賦詩,有所諷刺,帝嗛之未發(fā)也。

面對高啟這樣的狂士,朱元璋一忍再忍。洪武六年,朱元璋終于抓住高啟的把柄,將高啟置于死地。這一年,蘇州知府魏觀新到任,打算把蘇州知府衙門搬到張士誠皇宮的舊址上。在衙門竣工時,高啟作為蘇州的大才子,被知府大人請到現場,尊為上賓,然后求高啟為新衙門寫一篇賦文留作紀念。高啟才如涌泉,下筆千言,寫下著名的《郡治上梁文》,贏得滿場喝彩。只是,這篇文章中使用了"虎踞龍盤"四個字,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朱元璋認為,"虎踞龍盤"是帝王才能用的詞匯,蘇州知府衙門建在張士誠的宮殿上,高啟竟然用"虎踞龍盤",明顯是在擁護張士誠。因此連夜派人將高啟抓回南京,甚至都沒有審問,就定了死罪,判處腰斬。

自古以來,文人惺惺相惜,當時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xiāng),正好被朱元璋召回京城議事,聽聞高啟獲罪,劉伯溫聯合宋濂等文臣,一起為高啟求情。朱元璋大動肝火,指著賦文上的"虎踞龍盤"四個字問劉伯溫:"這是何意啊?"劉伯溫啞口無言。

高啟到底有沒有擁護張士誠的意思,已經無從得知,但在朱元璋看來,高啟屢屢諷刺自己,早已忍無可忍,殺高啟是必然。于是,一代才子高啟,最終被腰斬而死,享年39歲。

高啟之死,不是一般的刑事案件,而是政治事件,從此后,朱元璋對文人們的態(tài)度大變,文字獄案接連發(fā)生,明朝文臣們的尊嚴從此遭到封建專制的蹂躪,一發(fā)不可收拾。

關鍵詞: 虎踞龍盤 啞口無言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