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真實的歷史上,狄青是個怎樣的戰(zhàn)將?

時間:2022-03-29 17:40:23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提起宋朝,大家第一印象是比較弱。

當然這樣的印象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有宋一朝,在與遼,西夏,金的戰(zhàn)事上,總體上都乏善可陳。

其實這不能完全怪宋朝,但是宋朝也是有一定責任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宋朝,尤其是南宋就是偏安一隅中沉淪。

實際上宋朝還是有幾位名將的,北宋狄青,種世衡等人,南宋有中興四將。

南宋中興四將是指宋室南渡之后,朝中將領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戰(zhàn)功最為卓著,他們在抵抗金兵、保證南宋的建立與鞏固過程中起過重大作用,被譽為"中興四將"。

今天來說一說北宋第一名將狄青的故事。

出身平民

狄青出身貧寒,十六歲時,因哥哥與鄉(xiāng)人斗毆,代兄受過,臉上刺有金印。

刺金印,即刺字再染色。源自商、周時期的五刑(墨、劓、剕、宮、大辟)之中的"墨刑"。秦漢時又稱"黥刑"。

后投身行伍,早期是隸屬于御馬直的一名騎兵,練就了一身過硬的騎射本領后選做散置。

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

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西夏于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zhàn)),集兵于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

北宋在與西夏軍隊作戰(zhàn)時,因將領輕敵冒進,多有失敗,北宋議和之和漸起。

北宋名臣范仲淹表示強烈反對,慷慨陳詞,于是宋仁宗讓范仲淹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興軍,戍邊西北。

范仲淹非常欣賞狄青,授以《左氏春秋》,折節(jié)讀書,精通兵法。

大破西夏

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詔選擇衛(wèi)士到邊疆,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zhàn)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zhàn)斗,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又建橋子谷城,筑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

安遠一戰(zhàn),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后,奮力拼搏。臨敵作戰(zhàn)時,披頭散發(fā)、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人稱"面涅將軍"。

嘗戰(zhàn)安遠,被創(chuàng)甚,聞寇至,即挺起馳赴,眾爭前為用。臨敵被發(fā)、帶銅面具,出入賊中,皆披靡莫敢當。

宋仁宗趙禎為此評價: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 朕之關張。

激勵士卒

狄青出身行伍之中,為軍卒十余年才得以顯達。然而顯貴之后,臉上因早年代兄受過,受墨刑染黑的痕跡卻一直保留著,有人勸他除去,他說:"留下這墨跡可以鼓勵軍中的普通士卒奮發(fā)向上。"

一生經歷二十五戰(zhàn),夜襲昆侖關,拜樞密副使、護國軍節(jié)度使、河中尹。

平儂智高之亂后,被授為樞密使。宋朝時以樞密使為最高軍事長官,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

當時文潞公文彥博在朝執(zhí)政,建議仁宗讓狄青出任兩鎮(zhèn)節(jié)度使以便讓他離開朝廷。狄青上書說自己無功卻受封節(jié)度使,無罪卻又外放,心中很是委屈。

仁宗也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向潞公述說了狄青的話,并說狄青是忠臣。

潞公說:"本朝太祖難道不是后周世宗的忠臣嗎?但因為得到軍心,所以才會發(fā)生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事。"

仁宗聽了,默然無語。狄青尚不知道這事,到中書門下去為自己辯白。潞公盯著他,直截了當地說:"沒有其他原因,只是朝廷有些懷疑你罷了。"狄青嚇得禁不住后退好幾步。

狄青到藩鎮(zhèn)以后,仁宗每個月都派使者去慰問看望他兩次。每次聽說皇上的使者要來,狄青都會整日驚嚇疑慮。結果不到半年,就得病去世了。

那么北宋第一名將狄青,戰(zhàn)功卓著,為何晚景比較凄涼呢?

其實這跟宋朝的開局,殿前禁衛(wèi)統(tǒng)領,點檢,被視為皇帝最忠心的人,最終卻黃袍加身,做了天子有關系。

所以宋朝對武將有天然的猜忌,尤其功勛卓著的武將。

狄青的結局,在宋朝開局特殊性的背景下,不懂得急流勇退,及時請求賜點田產,安享晚年的做法,有關系。

不過北宋因為過度猜忌將領,尤其北宋第一名將,以致后來與西夏和遼國的戰(zhàn)爭屢戰(zhàn)屢敗,如此對待有功之臣,也是不對的。

可以開誠布公說為了朝廷安危,君臣不再有間隙,把狄青的兩個兒子放在京城為質,狄青的兩個兒子,偶爾輪換著去侍奉狄青就行了。

狄青任樞密使四年,每當他出現時,士卒總會指著他互相夸獎贊嘆。諫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并且多次發(fā)光,便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他的聲譽,宋仁宗沒有答復。

嘉佑年間(1056~1063),京師發(fā)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降狄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離京出任陳州知州。

第二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瘡,病死?;实蹫樗У?,追贈他為中書令,賜謚為"武襄"。

熙寧元年(1068),宋神宗給近世將帥排名次,認為狄青從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為人深沉而有謀略,又能謹小慎微,保全名聲,有始有終,對狄青頗為感慨和思念。

下令取來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并親為他御制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禮節(jié)來祭祀。

關鍵詞: 黃袍加身 樞密副使 可以說是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