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鐵木真帶蒙古全部主力西征七年,金和西夏為何不趁機端他老巢?

時間:2022-03-29 05:38:20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成吉思汗西征之前做了一些準備,所以金和西夏沒敢對蒙古動手。當時成吉思汗對金作戰(zhàn),打得金國節(jié)節(jié)敗退,大片的國土淪喪,最后還是和親--把岐國公主嫁給成吉思汗,而且給成吉思汗割地賠款才算了事。

這時候金國的大片國土都已經(jīng)丟失了還賠了款,這對金國來說都是很傷元氣的事情,再說成吉思汗撤軍以后,金國皇帝畏懼成吉思汗竟然遷都到開封了。這樣的遷都行為是很輕率的,也充分證明金國皇帝被成吉思汗打怕了,遷都就是畏懼的表現(xiàn)。

遷都也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后果,首先是,北方的百姓有被拋棄的感覺,對金國很失望,他們有的投降了蒙古,有的結寨自保,這些行動都是對金國失望的表現(xiàn),而且加劇了金國的衰落,金國對北方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名存實亡了。

其次為了加強對內部的控制,金國皇帝封了九個較大的地主武裝集團,稱為"封建九公",結果不但沒有促進金國內部的團結和統(tǒng)一,反而加劇了內部的分裂,形成了封建軍閥割據(jù)的態(tài)勢,金國皇帝的統(tǒng)治權威更加弱化。

不久之后成吉思汗,發(fā)兵討伐金國,于是金國再次割地賠款。這是西征之前對金國的一次軍事行動,進一步震懾了金國朝廷,打擊了金國的士氣和軍心。

此次對金作戰(zhàn)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次震懾,防止金國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后輕舉妄動,事實證明這次行動很有力地打擊了金國的意志,效果十分明顯。

再看西夏,西夏是個屢遭成吉思汗軍事打擊的國家,在蒙古鐵騎的蹂躪下,西夏的國勢日益衰落,成吉思汗在西征之前對西夏作戰(zhàn)四次,前三次就已經(jīng)把西夏軍民打的魂飛魄散了。

西征之前,成吉思汗要求西夏出兵助戰(zhàn),遭到西夏拒絕,于是成吉思汗立即發(fā)兵討伐西夏,這一次對西夏作戰(zhàn),蒙古軍隊攻打西夏京城中興府,驚慌失措的夏神宗逃到西京靈州,留太子在那里對敵,太子束手無策只能趕緊派使者投降。成吉思汗因忙于西征,所以才納降撤軍。

從成吉思汗對金國和西夏的軍事行動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是進行了縝密的分析和思考以后,進行了認真的部署,才先后對金和西夏用兵,極大的打擊了這兩個國家的軍心民氣,在這兩個國家內部造成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恐怖氣氛,給這兩個國家的人造成了蒙古鐵騎所向披靡的印象。

這可以說是非常高明的心理戰(zhàn)、輿論戰(zhàn),把這兩個國家的戰(zhàn)斗決心和戰(zhàn)爭意志都催垮了,通過戰(zhàn)爭成吉思汗的國力得到進一步的充實,而這兩個國家國力則遭到了戰(zhàn)爭和割地賠款的雙重消耗而越來越弱,使他們無力短期內形成對蒙古作戰(zhàn)的實力。

除了這樣的進攻性的防范措施之外,成吉思汗還采取了防御性的防范措施,他留下蒙古四杰之一的木華黎堅守自己的南部領土,木華黎有勇有謀,而且善于用人,大膽使用漢人,對金國的政策是打擊和收買相結合,所以木華黎的軍隊雖然不多,但是始終保持著對金國的絕對優(yōu)勢,這些優(yōu)勢造成金國對蒙古的畏懼進一步加深。

金國為了挽回在和蒙古軍隊作戰(zhàn)中的損失,對南宋作戰(zhàn),但是又不能完勝,戰(zhàn)爭出現(xiàn)膠著狀態(tài)。西夏想和金國結盟打擊蒙古,但是卻被木華黎發(fā)現(xiàn)苗頭,主動出擊打敗西夏也打消了西夏和金聯(lián)盟打擊蒙古的念頭。

就這樣金國和西夏一支沒有機會和精力實現(xiàn)聯(lián)合,所以共同打擊蒙古也就成了一個泡影。

關鍵詞: 成吉思汗 割地賠款 軍事行動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