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文帝,究竟該不該問鬼神

時間:2022-03-28 22:55:4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編輯:付愛玲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賈生》

賈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 )人,西漢初年的著名文學家與政治家。賈誼在漢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后遭其它大臣排擠,被謫往長沙,任長沙王太傅,三年后才被召回長安。

這首詩,講得就是賈誼被召回長安時,與漢文帝徹夜長談了一晚鬼神之事。

李商隱的一首托古諷今詩,借漢代賈誼的遭遇,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不問蒼生問鬼神"也成了后來我們貶斥統(tǒng)治者迷信而不關心民情的典常用之語。

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漢文帝究竟該不該"問鬼神"。

在這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故事的兩個主人公。

漢文帝,"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者,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興修水利,實現了國家的強盛安樂,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賈誼,少年大才,年少任仕,一個很有才華的政治家。

我們知道,在有著比較完整科學觀的今天,迷信在我們認為已經是非常落后的"四舊"之一。而在古代,卻是大大不同,事實,在古代人的世界觀里,"鬼神之事"的確可以影響蒼生。在中國古代的哲學中,有一種說法是"天人感應",即上天能影響人事,上天可以預示災祥禍福,人類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影響自身的吉兇。

就此而言,問鬼神之事在某種程度上無異于問蒼生,而故事發(fā)生的當時,漢文帝剛進行完祭祀納福,并沒有回寢宮,而是待在宣室齋戒,在這樣的情況下問"鬼神之事",無疑是合情合理的,而"不問蒼生"只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與時間暫時沒有問而已,并不是真的"不問蒼生"。

在世界觀與哲學的角度來看,我們之所認為"問鬼神"這種行為荒謬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同時代對世界看法的不同,這與時代信仰有關,無所謂誰對誰錯。但客觀地想一想,"問鬼神"又何嘗不是一種古代版的終極關懷,而若是在祖先崇拜、上天崇拜的古代不問鬼神,就像是在相信科學的今天不去興科教一樣,反而是真正的"不問蒼生"了。

這倒不是說李商隱不懂這件事,他只是將此事用來比喻自己同樣懷才不遇的境遇,他批判的不是漢文帝,而是當今統(tǒng)治者。

就像我們用柳葉來比喻眉毛時,是用柳葉的形,而不是用柳葉的色。李商隱只是寫了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清代的袁枚已經用另一首詩寫出來了:不問蒼生問鬼神,玉溪生笑漢文君。請看宣室無才子,巫蠱紛紛死萬人。

可見,在古代,錯誤的不是鬼神之事,而是借鬼神之事而達到自己骯臟目標的壞人。所謂"刀劍無罪,持刀人罪",也大抵如此吧。

當然,筆者并不是宣揚在今天還要去相信所謂的"鬼神之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信仰,若是在科學的今天,我們還去行迷信之事,那反倒是倒行逆施、開歷史的倒車了。

--故事典故取材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關鍵詞: 不問蒼生問鬼神 懷才不遇 勵精圖治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