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清朝獨有武器抬槍,需要兩個人同時操控,被人稱為小型火炮

時間:2022-03-26 08:30:21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清兵剛入關時,為穩(wěn)固自身統(tǒng)治地位,一直都在積極拉攏漢官,并且想辦法為百姓減輕負擔。尤其是康熙年間,百姓基本上安居樂業(yè),國力也比較強大。可惜嘉慶皇帝上位后,清朝逐漸衰弱。后來還因為閉關鎖國等錯誤政策,沒有抓住工業(yè)革命這樣改變國運的機會。道光年間, 英國悍然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最終逼迫清朝舉旗投降。緊接著,兩國簽訂《南京條約》。清朝從一個天朝上國,直接淪為殖民地。

清朝大臣普遍認為,他們之所以打不過英國侵略者,主要是因為武器和裝備相對落后,爭斗時非常吃虧,經常被動挨打。事實上,早在乾隆時期,就有大臣提議說,可以從外國引進一些槍械,用更加先進的武器和裝備,來提升八旗子弟作戰(zhàn)能力,威懾其他國家,防止他們有覬覦之心。不過,這個提議卻沒有乾隆皇帝采納,他認為:弓馬騎射乃建州之本。意思是說,清朝是從馬背上建立的國家,后人不能忘記祖宗的根本。

乾隆本想著讓有所懈怠的八旗子弟,重新振作起來恢復以往的實力。結果清朝的軍隊在相對安逸的情況下,越來越腐敗變得羸弱不堪,這也是西方列強能夠輕松取勝的一個重要因素。清軍在跟英國人戰(zhàn)斗時,其實已經擁有了槍支彈藥。他們用的武器名叫抬槍,是清朝獨有的武器。抬槍,顧名思義就是需要抬著才能使用的槍械,抬槍種類繁多,規(guī)格型號也不盡相同,有很大差異。

比如江南制造局生產的抬槍,大約2米4的長度,重達13.2公斤,槍械口徑有15.9毫米。而山西機器局生產的抬槍,長度只有2米2左右,不過口徑卻有25毫米。湖南機器局的制造的抬槍,只有2米長鉛子重約52.2克。陜西機器局制造的抬槍,總長只有1米5左右,不過凈重卻有14.14公斤。鴉片戰(zhàn)爭時期,清軍就已經大量配備了這種看起來比較笨重,但是威力卻比較強大的抬槍。

只可惜早已腐敗的清軍,沒能發(fā)揮出應有的實力,被英國人用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輕松打敗。說起來,清政府之所以大量生產這種槍械,不是為了對付外國侵略者,而是鎮(zhèn)壓國內的農民起義。晚清政府腐敗無能,王公貴族貪圖享受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全國各地都是反抗清朝統(tǒng)治者的起義軍。農民也知道自己的實力比較弱小,沒有辦法跟朝廷正面抗衡,所以經常躲在深山老林這種地勢比較復雜的地方。

清政府沒有辦法把笨重的大炮帶進深山老林,所以才給士兵們大量配備了相對輕便的抬槍。鎮(zhèn)壓農民起義的時候,清政府的士兵根本不需要動用馬匹,就能帶著抬槍作戰(zhàn)。清政府生產的抬槍中,最長的大概有一丈左右,重達30公斤。作戰(zhàn)的時候,需要兩個人同時操控,一個人在前面充當支架,另一個人在后面進行瞄準發(fā)射。這種長約3米的抬槍,威力也很強大,還被人稱為小型火炮。

有關史料記載,1858年在廣州地區(qū)發(fā)生了一次槍擊案,14個巡邏的英國士兵被人用抬槍攻擊。其中一個當場死亡,還有兩個受了重傷。不過抬槍也一種非常明顯的弊端,那就是精度很差,負責瞄準的士兵很難精準打中敵人。甲午戰(zhàn)爭后,抬槍因為過于笨重,逐漸被清朝軍隊淘汰,改用成了相對輕便,而且威力更加強大的新式武器。不過還是沒能改變清政府滅亡的命運。

參考資料:《清史稿》

關鍵詞: 農民起義 深山老林 比較強大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