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巨鹿之戰(zhàn):項羽封神一戰(zhàn)背后的歷史問號

章邯崛起

在將星云集的秦帝國,章邯至多只是一名二流戰(zhàn)將,始皇帝登臨大位,章被授予少府之職,負責驪山陵工程。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舊諸侯國群起響應。此時,秦軍精銳布防一南一北,南越防蠻夷,長城對匈奴,反秦義軍趁內地空虛之際,大有風起云涌之勢。

張楚虎將周文兵威尤甚,一路向西,如秋風掃落葉,竟攻入函谷關,關中告危,咸陽震動。剛剛即位的秦二世驚恐不安,主政的趙高、李斯亦束手無策。

千鈞一發(fā)之際,章邯上書,請豁免驪山刑徒,配發(fā)武器,匯合京師軍隊迎敵,二世一一應準。

章邯親自領軍,擊退周文,穩(wěn)住陣腳。隨即,調集北境精銳出關剿殺,擊敗張楚陳勝,殺死楚將項梁,攻滅齊王田儋,打垮魏國魏咎,兵鋒銳氣,攻勢凌厲,數(shù)月間肅清黃河以南之反秦勢力。

章邯幾乎憑一己之力扭轉戰(zhàn)局,一躍成為秦國柱石,可謂時勢造英雄。

之后,章邯、王離揮師北上,先克邯鄲,后圍巨鹿,大有一舉蕩滅河北之勢。

但令章邯、王離始料不及的是,在小城巨鹿,強大的秦軍遭遇到頑強的抵抗。

趙國英豪

巨鹿位于河北平鄉(xiāng),今看其地形,與華北平原其他地區(qū)無異,一馬平川,似不利于防守。

項羽劉邦滅秦圖

秦朝末年,上將軍項羽帶領楚軍渡過彰水,經(jīng)過巨鹿一戰(zhàn),破釜沉舟、勢如破竹,全殲秦軍主力。劉邦避實擊虛帶軍進入咸陽,接受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來源:CFP

古代實則不然,《呂氏春秋》言:戰(zhàn)國有九藪:吳之具區(qū),楚之云夢,秦之陽華,晉之大陸,梁之圃田,宋之孟諸,齊之海隅,趙之鉅鹿,燕之大昭。

九藪即九個湖泊。彼時,巨鹿城建于地勢險要的高地,北有大湖澤,周邊有大片森林,秦軍大部隊難以充分展開、沖擊。

這也是趙國君臣果斷放棄邯鄲,選擇固守巨鹿的主要原因。

地利之外,"人和"因素才是關鍵。

自古燕趙多豪杰之士,勇武善戰(zhàn),尤其是長平之戰(zhàn)(《參見《煮酒》之《重看長平之戰(zhàn):"紙上談兵"的幻象》)后,秦趙成為不共戴天之宿敵,趙國軍民對秦仇視至深,以致章邯攻克邯鄲后,為鞏固后方,不得不毀壞城郭,遷徙趙民。

面對強敵,深陷絕境的趙軍迸發(fā)出強大的戰(zhàn)斗精神,借助有利地形,上下同心,孤城奮戰(zhàn),令王離大軍數(shù)次攻城無果而返,再現(xiàn)當年邯鄲保衛(wèi)戰(zhàn)的頑強與堅韌。

待楚、齊、燕、魏等列國援軍趕到,形成了對秦軍里外夾擊之勢。

趙王一度看到了希望曙光,卻又突然幻滅。懾于秦軍強悍戰(zhàn)力,諸國皆逡巡不敢進,作為反秦聯(lián)盟盟主,楚軍主將宋義更是穩(wěn)坐釣魚臺,四十余日未進一步,徒看趙軍孤軍作戰(zhàn)。

此時,一位年輕將領的橫空出世,將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打破了這一詭異的局勢,并最終扭轉乾坤,他就是:

項羽。

項羽雕像圖

來源:CFP

霸王之劍

項氏一族為楚國四大貴族之一(注:另三個即著名的"屈、景、昭"三氏)。楚末,項燕、項梁、項羽三代更是成為楚國砥柱式人物。

項羽自幼跟隨叔父項梁,勇武有力,膽氣過人。定陶之戰(zhàn)中,項梁遭章邯突襲,力戰(zhàn)而亡,楚懷王一直憂心項氏一族坐大以致尾大不掉,正好借此削弱項羽權力。

因此,本為項梁副手的宋義受到重用,地位日隆。接到趙王求救信函后,懷王拜宋義為主將,項羽做偏將,領兵援趙。

抵臨前線后,作為盟軍之首,宋義和其他諸侯表現(xiàn)無二,一直對秦趙交戰(zhàn)持觀望之勢。項羽屢次進言發(fā)兵,均遭拒絕。

眼見補給困難,徒耗糧草,項羽憑借武力及項氏長期以來在軍中積累的威望,突然發(fā)力,斬殺宋義,接管兵權。懷王在無奈中被迫任命項羽為主將。

英氣勃發(fā)的項羽如下山猛虎、出海蛟龍,上演了破釜沉舟的驚艷一幕。

也許因為民間的演義造成的刻板印象,項羽似乎是有勇無謀的角色。但從諸多史料上分析,項羽或缺乏戰(zhàn)略眼光,可在戰(zhàn)術方面卻具有極高天賦。

以巨鹿之戰(zhàn)為例,為何項羽將自己至于絕地?這并非意氣用事的魯莽之舉,而是審時度勢的應對之策。

自章邯領軍以來,連破各路諸侯,反秦農(nóng)民軍士氣低落,"恐秦癥"復發(fā),楚軍亦對秦兵產(chǎn)生怯意。此種情緒氛圍彌漫,進攻一旦受挫,軍隊極易崩潰,尤其項羽以劣勢兵力對陣強敵,兵士恐懼之心更甚。

破釜沉舟、斷絕退路反而讓將士不再有貪生之念、畏戰(zhàn)之心,從而激發(fā)最大潛力,頗有些"有毒攻毒"的道理。

圖:楚軍戰(zhàn)前破釜沉舟

來源:《楚漢傳奇》

還有不為人知的一個細節(jié)是,項羽大軍發(fā)兵之前,英布、蒲將軍二虎將已經(jīng)帶領先鋒部隊渡河成功,取得小勝,穩(wěn)定立足于河北,以接應項羽主力。

從聯(lián)盟角度來說,無人打破僵局,各路諸侯大概率會繼續(xù)觀陣,于援軍和趙國皆不利。無論道義上,還是實力上,作為盟軍領袖,楚軍都是挑頭的不二選擇。

楚軍果敢出擊,才能打消諸侯疑慮,合力攻秦,唯此,反秦義軍才可與秦一戰(zhàn),各自心懷鬼胎,必會被秦逐個擊破。

項羽渡河后,未直接攻擊秦軍主力,而是瞄準了秦軍薄弱地帶,即章邯為王離輸送糧食的甬道,待王離率軍救援,項羽集中兵力攻其一處,秦軍深處楚趙夾擊中,首鼠兩端,腹背受敵,連遭敗績,主帥王離遭擒,副將蘇角被殺,另一員副將涉間自焚。

與此同時,各國諸侯亦紛紛開營出軍,向秦軍發(fā)起進攻,至此,巨鹿之戰(zhàn),秦軍敗局已定。

項羽以超乎尋常的魄力和對戰(zhàn)局的敏銳洞察,實現(xiàn)了一次經(jīng)典的以弱勝強,刺出了對秦帝國的致命一劍。自此,項羽奠定了自己在諸侯中的盟主之位。

秦軍前方戰(zhàn)事遭遇重挫,后方亦亂了陣腳。

趙高之禍

巨鹿之戰(zhàn)前夕,趙高在與李斯的斗爭中獲勝,李斯入獄,后被滅三族。

李斯的垮臺令章邯失去了最可靠的支持,在此之前,章邯前線領軍指揮,李斯后方督導糧草,一武一文,配合默契。

趙高獨攬大權后,形勢大變,趙高一面不顧實際,反復催促章邯進軍,一面以章邯功高震主之語讒言構陷,令章邯如芒刺背,驚懼不安。

趙高在朝廷"指鹿為馬"

圖片來源:《楚漢傳奇》

章邯一度派副將司馬欣回咸陽探聽虛實,趙高避而不見,司馬欣四處斡旋亦無法得見二世,悻悻而歸。在為章邯分析局勢時,司馬欣直言,將軍敗必獲罪,勝則難容于趙高,進退皆失措,唯一死中求生之路就是降楚。

后來秦軍歸降,項羽剝奪章邯兵權,當即改任司馬欣為將,由此推測,司馬欣或與項羽早已暗通款曲。

章邯陷入艱難抉擇,這也可解釋為何這位如天神一般挽秦國大廈于將傾的將軍,在占領邯鄲后就猶豫不定,幾無作為。

在王離軍被殲滅后,面對盟軍攻勢,章邯手握二十萬精銳卻連連退卻,戰(zhàn)意銳減,直至率全軍投降。

但秦軍降楚后軍心不穩(wěn),項羽在緊迫的形勢下為了一絕后患,下達了倍受后世批評的命令:

坑殺20萬秦兵!

不知那時的章邯做何感想,是否后悔當初的選擇?我讀史至此,首先想到的是長平之戰(zhàn)。50多年前,秦將白起在長平坑殺趙軍,他絕不會想到,他的后輩秦人有一天也會遭此之禍。

歷史常常在這種對比中顯得愈加殘酷,令人唏噓,無限感傷。

結語:

巨鹿之戰(zhàn)后,反秦之勢大變,盟軍勢如破竹,待楚霸王入關,一把火將咸陽燒了個干凈,顯赫一時的帝國大廈轟然倒塌。

關于秦亡的總結汗牛充棟,但似乎還是西漢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最為精辟。

遙想始皇當年,掃滅六國,如摧枯拉朽,何等的霸氣!何等的威武!時移世變,陳勝吳廣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秦軍四處出擊,應接不暇,巨鹿一戰(zhàn)后,勝利天平徹底傾斜,最終秦國二世而亡。

老子言治大國若烹小鮮,要掌握火候,恰到好處,不可過猶不及,一味猛火淬煉。然秦帝國始終如高速戰(zhàn)車,長途奔襲,晝夜不停,即使機器尚需定期保養(yǎng),方可良性運轉,何況人呢?

戰(zhàn)國后期連年大戰(zhàn),生靈涂炭,老百姓好不容易等到統(tǒng)一,無不盼望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以過安穩(wěn)日子,但始皇帝修皇陵、建阿房、筑長城,苛法重刑,耗費財富,濫用民力,惹得天怒人怨,舉國動亂終不可收拾。

常言道:馬上打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大抵如此吧。

參考文獻:

劉勃:《戰(zhàn)國歧途》,百花文藝出版社;

李開元:《秦崩》,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lián)書店;

郭霞:"巨鹿之戰(zhàn)中章邯消極避戰(zhàn)及其原因新探",《軍事歷史研究》

閆純有、閆哲:"巨鹿之戰(zhàn)過程及棘原位置",《邢臺學院學報》

鮑家樹:"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勝利的主要原因再探",《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關鍵詞: 巨鹿之戰(zhàn) 破釜沉舟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