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千古憾事:趙匡胤多活兩年,可以收復燕云十六州

時間:2022-03-25 13:36:37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作者:文史砍柴

評書《楊家將演義》中,寫到宋遼金沙灘一戰(zhàn)宋軍大敗,六郎楊延昭回來稟告父親楊令公:

大哥替了宋王死,二哥替了八王千歲亡,三哥尸身被馬踩成肉醬,四哥、五哥和八弟全無蹤影。

楊令公即楊業(yè),原是北漢的一員大將,北漢劉姓皇帝賜他姓劉,宋朝滅北漢后,他歸于宋朝皇帝麾下,復原姓楊。

評書里說,宋、遼兩國皇帝在金沙灘上開"雙龍會",發(fā)生沖突。兩軍廝殺,楊家兄弟掩護宋太宗和八賢王撤退,自己做了替死鬼。爾后楊業(yè)被圍困,撞死在李陵碑上。--這些都是虛構的。

楊業(yè)征戰(zhàn)遼國,為大宋殉難是真實的,但楊家兄弟沒有死得評書中那么慘,這次北伐宋太宗趙光義也沒有親征,更沒有什么"雙龍會"。

宋太宗親征時在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太宗帶兵滅掉盤踞太原的北漢,想趁勝擴大戰(zhàn)果,捎帶被燕云十六州收回。宋軍東出太行山,一路勢如破竹,攻占了幽州南面的涿州城,幽州北面的順州、薊州也投降了宋朝,幽州被宋軍團團圍住,似乎將如囊中取物一樣即將歸宋朝攻破。北伐燕云十六州的大業(yè)眼看就要完成??删驮谧铌P鍵時刻,宋朝軍隊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西北)碰到了遼國第一猛將、戰(zhàn)神級的耶律休哥,和先行戰(zhàn)敗的耶律沙合兵夾擊宋軍。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

帝大敗,死者萬余人。甲申,帝引師南還。休哥追至涿州,帝急,乘驢車走免,喪資械不可勝計。

過了三年,遼國皇帝耶律賢死了,即位的耶律隆緒年幼,由蕭太后主持國事,改國號為"大契丹"。這下宋朝君臣以為機會來了,契丹孤兒寡母好欺負。宋太宗便于熙雍三年(986)下令三路北伐。潘美為主帥、楊業(yè)為副帥統(tǒng)領西路軍,出雁門關。

最初,三路大軍進軍順利,收復了失地甚多。但隨著西北路軍米信部新城會戰(zhàn)失利,東路軍曹彬在岐溝關(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耶律休哥擊敗。宋太宗急令宋軍三路大軍撤退,并命潘美、楊業(yè)統(tǒng)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內遷。楊業(yè)一部孤軍奮戰(zhàn),潘美未能救援。最后楊業(yè)負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史載:

業(yè)墜馬被擒,其子延玉死焉。業(yè)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這次進攻的失敗,是宋對遼軍事優(yōu)勢的轉折點,對宋的內政,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使宋對遼的戰(zhàn)略關系由進攻轉為防御,從而使在對遼關系上"終宋不振"。

▲斧聲燭影

對宋太宗先滅北漢再攻契丹,所犯的戰(zhàn)略性錯誤,明代史學家陳邦瞻評論道:

宋之受制夷狄, 由失燕薊;其不能取燕薊,失在先下太原。昔王樸與周世宗謀取天下,欲先定南方, 次及燕,最后乃及太原。蓋燕定則太原直中兔耳, 將安往哉!太宗一日忘其本謀,急于伐漢,盡銳堅城之下,僅能克之。師已老矣,復議攻燕,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繒。一敗而沒世不振,再舉再失利,皆由太宗不知天下之大勢,倒行求前,以致顛蹶也。

也就是說,如果宋朝積蓄力量先收回太行山以東的燕、薊等地,再西進攻占云州(大同),太原的北漢如甕中捉鱉,伸手可得。而宋太宗先易后難,帶兵先攻太原,引起與北漢唇齒相依的契丹警覺,契丹出兵支援北漢。宋好不容易贏了這場戰(zhàn)爭,滅了北漢,部隊已經疲憊不堪,怎么可能再有軍力收復幽燕之地呢?而早在后周的世宗和代周而立的宋太祖,根據天下大勢,力量對比,定下了先取燕、薊,最后攻占太原的戰(zhàn)略方針。

▲高粱河大戰(zhàn)宋太宗幾乎被俘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虛歲五十駕崩,在位十六載。如果他多活五到十載,滅了南唐后,做足北伐的準備,按照戰(zhàn)略部署先復幽燕,后伐北漢。以宋朝初年猛將如云,謀士似雨的氣勢,很可能收復了燕云十六州,那么宋朝北部邊境不再是一馬平川,遼強宋弱的戰(zhàn)略態(tài)勢會有根本的改變。

趙光義不能按照他哥的戰(zhàn)略部署推進,急于立功,柿子撿軟的捏。除了他的格局、才略遠不如乃兄外,或許還有一個不便明說的原因。他得位有不正的嫌疑,即宋朝最大的疑案"斧聲燭影"。坊間對太祖突然駕崩多有傳言,他是否急于想開疆拓土,以政績來證明自己當皇帝比哥哥強?明成祖朱棣奪了侄子建文帝皇位后,將統(tǒng)治中心遷到北京,多次帶兵北伐,深入大漠追擊蒙元殘兵,也是類似的考慮。

關鍵詞: 燕云十六州 耶律休哥 戰(zhàn)略部署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