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歷史上的包公真實身份是什么,真是斷過皇家大案嗎,結(jié)局如何?

時間:2022-03-23 17:36:19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中國歷史上的官員,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名聲,估計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高過包拯包公的。包公那一臉的黑,那圓睜的眼,那怒目而視的威武,那鐵骨錚錚的氣度,那無冤不申的公正,都是老百姓所熟悉、喜歡、敬佩和津津樂道的。

歷史上的包公一樣正氣凜然,一樣鐵面無私,只是,與戲劇不同的是,包公沒有審理過什么"貍貓換太子"之類的皇家奇案,也沒判斷過陳世美和秦香蓮的家庭糾紛,即便如此,包公在北宋歷史上,仍然是一個著名的人物,正義的象征,正史、野史關于他的記載十分豐富,他也是那個時代官員的楷模,更是老百姓爭相贊揚的清官。

包拯,安徽合肥人,進士出身,歷任天長知縣、端州知州、監(jiān)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池州知州、權(quán)知開封府、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給事中、三司使,官至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級別。包公一生,官場順利,步步高升,達到了正義的理想與權(quán)力的遞進雙豐收,在高位上因病去世,終年64歲,朝廷贈禮部尚書,贈謚號孝肅,最終實現(xiàn)高位善終,結(jié)局非常不錯。

確實,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幾個清正而個性獨立的官員,有包公這樣順利的仕途,有包公這樣好的人生結(jié)局。包公從入仕做官開始,就堅持正義,一切為民,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做出了一個官員所能做的最好程度。

比如,包公任端州知州的時候,端州產(chǎn)硯,朝中大臣皆以得到端硯為榮,因此,端州的官員,便以此作為升官捷徑,打著納貢的幌子,以數(shù)十倍的數(shù)目征收,然后拿著端硯去結(jié)交打點。包拯到端州后,卻有權(quán)不用,主動減輕農(nóng)民負擔,自斷升官捷徑,當了三年知州,"歲滿不持一硯歸",一塊硯都沒帶走,更沒去送人情。

又如,宋仁宗寵愛張貴妃,想提拔張貴妃的叔叔為宣徽使,包公時任監(jiān)察御史,當皇帝提出這個動議時,包公立即反對皇帝任人唯親。過了一年,宋仁宗在張貴妃的軟磨硬泡下,又把提拔叔叔的議程提了出來,還是御史的包公又站出來反對,他說話激動,唾沫星還濺了宋仁宗一臉,硬是沒讓皇帝的提議通過。

再如,包公權(quán)知開封府時,負責審案。當時有一個規(guī)矩,老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門遞交狀子,要由小吏轉(zhuǎn)呈。為了讓知府早點受理,許多人只好上下打點,疏通關節(jié),往往贏了官司,輸了錢財。包公任開封知府,一改陋習,只開正門,讓老百姓直接上前陳述,老百姓既沒有了打點費用,又讓知府準確把握了案情,縮短了周期,一舉幾得。

于是,開封迅速流傳一句民謠:"關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意思是打官司無錢疏通沒關系,有包大人呢!

關鍵詞: 監(jiān)察御史 中國歷史上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