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英宗梅開二度后,非要殺名臣于謙?還是不得不殺。

時間:2022-03-23 10:51:32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我想其中有很多人是喜歡明史的,明史確實有很多地方非常的吸引人。也一直有人認為,明朝的皇帝們還是有骨氣的,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有認為《明史》是清朝編寫的,不可全信。

不論怎樣,明朝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清朝,如果去掉努爾哈赤的"金",從皇太極正式更名為"清"開始到最后,也是享國276年。歷史有時候驚人的相識。

言歸正傳,明朝前期的歷史事跡還是比較多的,也出現(xiàn)很多有名的人物,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位"梅開二度"的皇帝和一位名臣、民族英雄。他們就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于謙,提到他們二位,我想大家一定會聯(lián)想到"土木堡之變"。具體的故事結(jié)構(gòu)就不多多贅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己百度一下。

我們想探討的是為什么明英宗被俘虜之后沒有被殺掉,而且放回來之后他的繼任者朱祁鈺(明代宗)也沒有殺他,最后讓他發(fā)動了"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殺掉了有大功的于謙。個人認為,這里面有政治利益的需要,也有人情世故的需要。

明英宗歷史對他的總體評價還是可以的,因為吸取了教訓,第二次稱帝后,改元天順。任用賢臣,聽取納諫,仁儉愛民,釋放建文帝后代,廢除宮妃殉葬制度。

這么看來,人必須要經(jīng)過實踐的洗禮,要不然永遠都不會明白生活的不同。為什么這么說,土木堡之后,瓦剌大軍俘虜了明英宗,這個時候的瓦剌太師也先可謂是又憂又喜,喜的是明朝皇帝都被抓住了,憂的是不知道該殺該留,一時難以決斷。這時明英宗不死第一個要感謝的人就出現(xiàn)了,那就是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他認為明英宗奇貨可居,一來可以在戰(zhàn)斗時拿明英宗做位要挾,二來可以向明朝要錢。就這樣明英宗逃過一劫。

于是瓦剌太師也先就借著明英宗的名義招搖撞騙,明朝還是很硬氣的,于謙為首的大臣們建議孫太后,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在此危難之時。于是,郕王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遙尊被俘的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同時下令邊關將領,不得私自與瓦剌接觸,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義,也不行理會。這跟宋朝的皇帝們形成鮮明的對比,大家發(fā)沒發(fā)現(xiàn),終明一朝,沒有因為政治需要而去聯(lián)姻的,明朝的公主們還是挺幸福的。如果崇禎帝逃到南方,也許歷史會不一樣。但是卻沒有,而選擇自殺,"朕不是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所以,明朝皇帝們的骨氣確實要比其他朝代硬氣的多。

也先惱羞成怒,揮師攻打北京。卻被于謙等明朝文武擊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明軍擊退瓦剌。瓦剌無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離太上皇朱祁鎮(zhèn)被俘,將近一年。瓦剌無法從他身上得到好處,又多次被明軍打敗,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說愿意放朱祁鎮(zhèn)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卻不想接回他的哥哥,太上皇明英宗。

景泰帝派了楊善等人前往查探,楊善是明英宗要感謝的第二個人,這個楊善乘機迎駕,將太上皇接回來。于是,羈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鎮(zhèn)踏上回鄉(xiāng)之路。關于朱祁鎮(zhèn)、朱祁鈺兄弟的會面,歷史上說法不一,不管是噓寒問暖,還是冷眼相對,事實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從此被鎖在南宮,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wèi)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托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lián)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就這樣,太上皇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也正如上文的,沒有此番經(jīng)歷,沒準明英宗復辟之后還是個庸君。

于謙在土木之變后,英宗兵敗被俘,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擁戴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zhàn),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御瓦剌大軍。瓦剌太師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之由拒絕逼迫。也先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和議后,于謙仍積極備戰(zhàn),挑選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得以安寧,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是一個能干且能干成事的人,深受景泰帝的重用和信任。加之,景泰帝年輕有為,勵精圖治,君臣也促使了一場美談"景泰中興",只可惜,景泰帝身體不好,這才有了奪門之變。有人認為于謙的死是因為他擁護景泰帝登基,所以給自己埋下這殺身之禍,其實這不盡然,熟悉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臣子有些真的不怕殺頭,剛直不阿,過于嚴苛,于謙還是景泰帝的大紅人,招人嫉恨。

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還是很有骨氣的,并不懦弱,如果只是因為擁立景泰帝的話,罪不至死,而且于謙還是有過大功勞的人,頂多就離開權力圈子,找個閑職養(yǎng)老了,于謙的結(jié)局,可以說是三種勢力的相互交叉,從奪門之變中就可以看出,第一、宦官勢力,明朝的太監(jiān)在明宣宗朱瞻基手里一步步的接觸到了權力,明英宗得用著他們。第二、被景泰帝和于謙壓制的某些大臣們,還真是趁你病要你命,趁著景泰帝病重,來了個奪門之變,終明一朝,宦官勢力、文臣勢力始終是你方唱罷我方上場,有能力的皇帝還能壓制住,無能的皇帝就成為了傀儡,這個禍根源于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廢除宰相,集權一身,遇到勤奮的君主尚能日夜理政。這也是為何清朝皇帝有些能力平平,但是很勤奮,清朝倒是實實在在的吸取了明亡的教訓。至今有些人還認為,明朝是最接近三權分立的朝代,皇帝、司禮監(jiān)、內(nèi)閣。

于謙死后,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干的壞事敗露,明英宗鐵青著臉說:"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多余的錢財,陳汝言為什么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明英宗滿面愁容。恭順侯吳瑾在旁邊侍候,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明英宗無言以對。所以,在此可窺見一斑,明英宗不會因為于謙擁立景泰帝而殺于謙,實在是權利的犧牲品。于謙不死也得死。

明憲宗朱見深繼位不久,便恢復了于謙的名分,沉冤昭雪,并賜祭,誥文里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wèi)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jīng)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采納了給事中孫需的意見,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號肅愍,賜在墓建祠堂,題為"旌功",由地方有關部門年節(jié)拜祭。

萬歷十八年(1590年),改謚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題寫匾額"丹心抗節(jié)"。

關鍵詞: 梅開二度 有人認為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