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十三陵中,為什么有一座太監(jiān)的陵墓?

時間:2022-03-21 17:49:32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這座太監(jiān)的陵墓,是明末那個忠心于崇禎皇帝,跟著一同自縊煤山的王承恩之陵墓。

公元1644年4月25號,李自成攻破北京,百般求助朝臣的崇禎帝知道大勢已去,下令后宮妃嬪一同自盡,不要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所玷污。崇禎帝吊死煤山后,偌大個朝廷,反而是王承恩愿意陪著崇禎帝一同死去,而其他的大臣還在等待著李自成進京封官,開啟他們的新仕途生涯,這其實是一副令人發(fā)笑又不能笑的諷刺畫面。

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一開始是不知道的。京城的混亂很快被壓制了下來,李自成發(fā)出公告,找到崇禎皇帝有賞,如果藏匿則要砍頭。于是京城里的軍隊、百姓找了幾天,第三天,終于在煤山發(fā)現(xiàn)了掛在樹上的兩人,一個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他生前還在銳意改變,可惜回天乏力,另一個則是崇禎的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

王承恩在歷史中的出場次數(shù)不多,因為是屬于宦官系統(tǒng),根本不像文官那樣大出風頭,而且文人極其鄙夷這些生產出"東西廠"的宦官系統(tǒng),所以王承恩身為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都只是在李自成打到北京時,展開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才有一點痕跡。

首先,王承恩的職位很高。

司禮監(jiān)的一把手是掌印太監(jiān),這掌的印,正是皇帝的印。明朝是皇權至上的政治體系,皇帝賦予了太監(jiān)很高的地位,掌印太監(jiān)相當于當時的內閣首輔,也就是明朝的"丞相"。

二把手是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這個秉筆太監(jiān)還能夠轉型當東西廠的領導者,所以這與內閣次輔又是不同。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時候,崇禎帝就是任命的王承恩成為了"提督",說通俗點就是當時北京城的城防隊長,王承恩的守城還是有效果的,擊斃了許多敵人。

承恩見賊坎墻,急發(fā)炮擊之,連斃數(shù)人,而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內官,備親征。

崇禎帝還準備著親征,其實這也是崇禎想當然了,當時的農民軍數(shù)十萬人,而崇禎實際上能用的軍隊已經無幾了,王承恩能夠守住一段時間,靠的正是火炮之利,通過后來李自成進城后。諸多大臣的表現(xiàn)來看,崇禎帝沒有什么忠心人愿意幫助他。

大勢已去,崇禎冷靜安排太子等兒子的逃難,又讓后宮,自己的女兒都去自盡,崇禎含淚揮劍,對自己的女兒說,何苦出生在我這個帝王之家,最終崇禎的女眷幾乎都早崇禎一步離開了人世。崇禎與王承恩來到煤山,崇禎留下一行字,也是遺書,這份遺書其實可見這位大明皇帝的血性和心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fā)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君王死社稷,崇禎愿意讓亂軍砍殺自己的遺體,也希望放過老百姓。在此之前,崇禎號召過百官,百官都裝死不來,崇禎知道自己手下這批官員是心腸很壞,貪污一大堆,都想著賣國,例如崇禎自己的岳父,后來還把太子給出賣了,可見當時整個北京城里的官員,又是人性的另一個極端。

王承恩之死,讓李自成頗為感動,李自成一開始將崇禎帝與田貴妃合葬,這里,也就是后來的"思陵"??墒抢钭猿勺约涸诒本┏且矝]能待多久,立馬山海關告急,無奈被清軍擊敗,中華內斗,李自成斗死了崇禎帝,打殘了吳三桂,卻便宜了皇太極,于是清軍通往北京的大門洞開,江山易主。

但明朝之后還有南明。

對于王承恩,福王朱常洵感觸頗多,于是建立了忠祠來紀念王承恩,并且將王承恩移到了崇禎帝的陵園旁。

福王時,謚忠愍。本朝賜地六十畝,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側。

于是王承恩就扎根在了崇禎帝的旁邊。因為當時李自成自己也沒錢,而且也不愿意出錢,安葬崇禎帝的錢其實都還是大家捐錢,最后湊了250兩不到,眾人打開了田貴妃的陵墓,把崇禎帝和周皇后安葬了進去,不過王承恩也是后來才安排過去的。

其實太監(jiān)陪葬帝陵,這是自古以來都很少的事情。因為太監(jiān)到底是一種不好的社會身份以及現(xiàn)實身份,自古以來太監(jiān)不少,忠心的也不少,但是陪葬的幾乎是沒有。王承恩能夠挨著崇禎帝的思陵,總的來說還是在當時那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下造成的。

明末社會的腐敗是明朝毀滅的根源。當時崇禎又不舍得對自己的大臣下手,后來連收集軍費都收集不到多少兩,而后來李自成呢?李自成一威逼利誘,這些貪官們幾乎把命都貢獻了出來,還壓榨了好幾百萬兩的財富,李自成自己都替崇禎感到不值,非常生氣,殘暴處理了一大堆貪官。

當時崇禎的棺材被抬出來的時候,百官的表現(xiàn)是這樣的:

"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過之。"

當然啦,這里的百官是指還活下來的百官,也有一批忠臣在知道崇禎自縊而亡后,拖家?guī)Э谝煌硣沁@些無一例外都是真的窮,崇禎也不可能指望他們翻盤。而剩下的這些人里,只有三十個人是肯哭一下,拜一下,另外六十人是拜一下,但是不哭,更甚者,直接拜都不拜,隨便掃一眼便過去了,冷血得很。

大明最后的失敗,便是這群老鼠屎造成的禍端。

于是福王,便為了宣揚王承恩這種忠誠,讓王承恩永遠陪著崇禎帝。

到了清軍入關,順治當時還再度修繕了思陵,花了錢讓崇禎帝走得體體面面地。對崇禎花了錢不止,順治還安排王承恩葬到崇禎帝旁邊,為王承恩修筑新的陵墓,也算是讓這對主仆有始有終了。順治親自給王承恩的碑寫字,直到康熙時期,康熙經常都會去祭祀王承恩的墓,讓王承恩在清朝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地位。

其實話講回來了,不管是順治還是康熙,他們都看起來敬佩王承恩這種精神,也把工作做得很足。

但實際上,他倆當皇帝的,在進行王承恩和崇禎帝主仆團圓的處理上,必然是有著政治目的的。

清朝比明朝更強調臣子是他們的奴仆,任何人都要對他們忠心,而把王承恩拉出來做一個表率,本質就是這種價值觀的宣傳,收買人心收買精神,這臣子更加賣命,既是告訴他們,只要賣命了就會有這樣的待遇,也是提醒他們,不賣命的話,只會成為忠臣的反面派,奸臣,名聲就不好聽了。

可是不管怎么說,明朝十三陵里,有著這么一座太監(jiān)墳墓,這背后的故事是感人的。可以說是扭曲的封建社會下的一點人與人的真情,是忠孝這一種文化的最好體現(xiàn),也是崇禎的末路最后那一個宦官陪著他在煤山眺望的惆悵,不管崇禎錯了還是對了,他的遺書讓當時的子民值得為他流下一滴淚,而王承恩也是一樣。

北京那一天沒有下大雨,但兩人的靈魂,最終卻是那么清澈,一個人是掛念著守護,一個人掛念得忠誠。

關鍵詞: 秉筆太監(jiān) 大勢已去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