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袁紹究竟該不該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

時間:2022-03-20 09:50:01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官渡之戰(zhàn),是東漢末年"三大戰(zhàn)役"之一,也是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zhàn)例。戰(zhàn)前,袁紹兵強馬壯、地廣糧多,實力雄厚,很有點氣吞山河的意思;曹操則相對弱小,而且居于四戰(zhàn)之地,強敵環(huán)伺,隨時都有可能被眾人圍毆,處境兇險。但結果卻是曹操以弱勝強,袁紹經此打擊,身心俱創(chuàng),不久離世,袁氏集團也分崩離析,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統(tǒng)一了北方。

歷史無法假設,但我們還是可以假設一下,如果袁紹不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而是聽田豐的話,"靜守以待天時",結果會不一樣嗎?官渡之戰(zhàn)是一場袁、曹之間的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當時北方的這兩強,早晚要決出個勝負。所以,不在公元200年,而是在其他什么時間,不在官渡,而是在其他什么地方,總之,早晚要大戰(zhàn)一場的,這是避免不了的。田豐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并不是不要打,而是要"以久持之,待其有隙而后可動",如果真如田豐所言,雙方再各自發(fā)展幾年,然后再找個地方開戰(zhàn),袁紹能擊敗曹操,稱霸北方嗎?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北齊出了一系列的昏君,執(zhí)行了一系列錯誤的政策,最大的敗筆在于激化了處于統(tǒng)治階級的鮮卑人與底層漢族人的矛盾,所以國力日漸衰落;而北周則執(zhí)行了更加包容的民族政策,鮮卑人與漢人逐漸融合,漢人的智慧和能力源源不斷地補充著北周的經濟和軍事,國力日益強盛??梢?,短期對抗靠軍事,長期對抗靠政策,這是鐵律。

回到東漢末年,袁紹實力強于曹操,這個大家都知道,但袁紹的能力不及曹操,這個不僅是拋棄袁紹、投奔曹操的荀彧、郭嘉看出來了,田豐、沮授也知道。所以,這種情況下搞長期對抗,此消彼長,袁紹將更加不是曹操的對手,還不如趁曹操實力尚弱之時,速戰(zhàn)速決,尚有一線勝機。因此,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是正確的,但為什么袁紹還是失敗了呢?

戰(zhàn)略上的正確不一定帶來勝利,還需要戰(zhàn)術上的支持才能成功。"四世三公"的袁紹,上層建筑的久了,腳踏實地做具體事情的能力太差。當年討伐董卓,袁紹被推為盟主,那時他就裹足不前,仗打不下去,在虎牢關前干耗著,最后散伙了事;這次官渡之戰(zhàn),袁紹還是老毛病,不會做具體事的缺陷再次凸顯,把一場本該速勝的戰(zhàn)斗,硬生生打成了持久戰(zhàn)、消耗戰(zhàn),夜長夢多,這就增加了幾分變數(shù)。

最后,一個偶發(fā)事件決定了戰(zhàn)場的走勢,袁紹的重要謀士許攸突然叛逃,給曹操帶來重大轉機。曹操根據許攸提供的信息,一下點中袁紹的要害,烏巢糧倉被燒使袁軍軍心大亂,最終土崩瓦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所以,對袁紹而言,官渡之戰(zhàn)在戰(zhàn)略上是正確的(田豐的見解不妥,田豐確實也難以步入一流謀士的行列),只不過戰(zhàn)術上失敗了??傊?,袁紹應該發(fā)動官渡之戰(zhàn),因為如果袁紹和曹操各自再發(fā)展三年的話,袁紹則沒有一點擊敗曹操的可能,而馬上開戰(zhàn),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袁紹取勝的概率要大得多。其實,袁紹差一點就成功了,要知道,袁曹兩軍對壘之時,曹操一方相當困難,糧草將盡,又有后顧之憂,已經考慮撤軍退出戰(zhàn)斗了,是許攸的到來改變的戰(zhàn)場的走向。

戰(zhàn)略的執(zhí)行還需要戰(zhàn)術的配合才行,每個人都應該腳踏實地的做些事情,才能鍛煉出真正的能力。袁紹就是一貫善于玩虛的,搞得好像是禮賢下士,其實人才來了也不知道怎么用,而且也沒認真去考慮怎么用。這些前來投奔的、名聲在外的人才不過是加強了袁紹"四世三公"的光環(huán)而已,而那些真正有點想法的人,如荀彧、郭嘉,包括劉備都看出他實在是不行,于是紛紛離去。

不行的人活著是為了面子,行的人都活成了里子。最終,里子戰(zhàn)勝了面子,一切回歸本質。

關鍵詞: 官渡之戰(zhàn) 四世三公 腳踏實地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