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朝兄弟皇帝之爭,弟弟朱祁鈺卻將哥哥朱祁鎮(zhèn)逼入絕境,為何?

時間:2022-03-19 20:18:39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影視劇《大明風華》將觀眾的目光帶回到了漢民族最后一個王朝明朝,雖然這部劇以孫若微,胡善祥女人丑小鴨逆襲之路為線索,以家庭視角為切入點,展現出朱家的帝王日常生活,但這里每時每刻卻充滿了權力的爭斗,從靖難之役的叔叔奪侄子皇位,到朱高熾、朱高燧、朱高煦三兄弟爭奪,再到朱祁鎮(zhèn)、朱祁鈺的兄弟皇位之爭。

但影視劇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與歷史還是有差異的,那么真實的明朝是什么樣子呢?"日月星辰所在,大明天下永存",明朝是歷史中極為精彩的王朝,在這個朝代,大多數皇帝都是比較稱職的,并且整個王朝上部結構混亂,但卻很少影響下層結構,也就平民百姓。明朝不類似其他朝代那樣,將自己政治上出現的矛盾和困難轉移到社會中,而是自我消化、自我解決。

明朝的皇帝們都可以稱得上有血性、有擔當,但明朝年間爆發(fā)了一個大事件,這個事件差點把明朝逼成南宋那種絕境,那就是明朝正統(tǒng)年間發(fā)生的"土木堡之變";而這次事變的男主角就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zhèn)。

北方游牧民族對明朝無重大威脅,雙方相持對峙

朱祁鎮(zhèn)這個皇帝其實整個人并不壞,并且還虛心地向父親(朱瞻基)、爺爺(朱高熾)一輩奮斗的楷模,也是一個很努力的皇帝,大明帝國北方的威脅已經不像歷代那么恐懼,整個北方被分裂為多個政權部落集團,宋代時期的蒙古民族的大一統(tǒng)的威脅,在這個時候也早就不存在。

雖說北方的威脅變小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北方的瓦剌部落的牽頭下,北方游牧集團開始了持續(xù)的進犯明朝,從永樂皇帝朱棣開始,歷經仁宗、宣宗三代皇帝,北方威脅一直存在和明朝的僵持狀態(tài),而這三代皇帝時期,朱棣和朱瞻基也出擊過北方,但是收獲甚微,一直沒有大的作為。

朱祁鎮(zhèn)采取防守策略,安心國內建設

后來,朱瞻基干脆就不打了,安心搞國內建設,經過近十年的恢復民生和國力,大明帝國開始變得國富民強;然而,明朝選擇不戰(zhàn),北方民族大多數統(tǒng)領也選擇了不戰(zhàn),但恰恰就出了"也先"這個好戰(zhàn)分子,也先帶著瓦剌部落聯(lián)合其他幾個部落,又熱火朝天的搞軍事建設,為攻打明朝做準備。

朱瞻基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但他知道和北方打,就算贏了也占不到多少便宜,反而還拖累國力,何必賭一時之氣,宣宗皇帝就加強的北方防備,但是就是不打;后來朱瞻基去世了,大兒子朱祁鎮(zhèn)就順理成章成為了皇帝,說到朱祁鎮(zhèn)這一代,其實皇位的競爭者沒有哪個皇子能夠搶得過朱祁鎮(zhèn),朱祁鎮(zhèn)也是對自己非常自信。

朱祁鎮(zhèn)還有一個弟弟朱祁鈺,哥倆的感情極好,弟弟也非常信服哥哥,恰恰是這一點,朱祁鎮(zhèn)過分相信弟弟,導致自己只要出去,那么就留下弟弟監(jiān)國,這與大多數朝代是不同的,就連唐朝的李世民都無法容忍自己的兄弟參與朝政。

在太監(jiān)王振的慫恿下,貪圖虛名的朱祁鎮(zhèn)御駕親征

年少輕狂的朱祁鎮(zhèn),為了擺脫自己老爹和爺爺年間的功績,就著手開始準備出擊瓦剌帶領的幾個北方部落,而朱瞻基給這個兒子留下的臣子們都是十分優(yōu)秀的,比如三楊(楊士奇,楊溥,楊榮),三楊是極力勸說皇帝放棄攻打北方的決定,因為大明帝國和他們打,就算贏了也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惹一身禍。

而朱祁鎮(zhèn)也是一個直性子,憤怒的直接下令讓京師三大營的將士們準備迎敵,三大營是明帝國最精銳的部隊,也是明帝國軍事支柱。三大營為"三千營"、"五軍營"和"神機營",并且朱祁鎮(zhèn)狂妄到什么地步,兵部給皇帝的作戰(zhàn)計劃和路線,他就是不按照常規(guī)來,旁邊的太監(jiān)王振極力慫恿他,說軍隊是皇帝的,憑什么兵部指手畫腳。

三大營被重創(chuàng),朱祁鎮(zhèn)被俘于土木堡

其實,"兵部"的作戰(zhàn)路線是極其完美的戰(zhàn)略,不僅進軍極為安全,并且還能夠減少邊境駐防部隊的壓力,但英宗皇帝的瞎改路線導致了北方騎兵的迅速包圍出擊,而邊境幾個重鎮(zhèn)的守兵無奈只能想盡一切辦法去救皇帝,而這一救,城池就丟了;一下子北方大同、宣城等重鎮(zhèn)就丟掉了。

而在精銳的三大營部隊,首先陣營亂掉了,神機營是遠程作戰(zhàn),一下子就失去了優(yōu)勢,只能當步兵用,而三千營是精銳騎兵,可是被敵人圍困在這么小一個地方,并且皇帝選的位置還是鄉(xiāng)路,沒有啥平原,內圍騎兵的優(yōu)勢也蕩然無存,五軍營為了保護皇帝,根本不敢戀戰(zhàn),因此,三大營算是被圍殲了,這是前幾任皇帝攢下的家底,就被這個糊涂皇帝給敗光了。而這個糊涂皇帝也被抓了當人質,這就是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救時宰相于謙力挽狂瀾,朱祁鈺臨危授命即位

好在后來,明帝國出了個于謙這個能人,將帝國轉危為安;北方游牧民族為了羞辱大明,就把皇帝脫光了放在陣前示威,這算是把大明王朝的臉面給丟光了,后來弟弟一看不行,老祖宗的臉不能被某個人給丟光,在太后和群臣的支持下,朱祁鈺登基為帝,稱之為明代宗。

別看弟弟心眼小,但弟弟能力可不小,上位首先就下令堅決抵抗北方民族,并且調兵來京師拱衛(wèi);說起來弟弟的能力其實一點都不比這個糊涂哥哥弱,朱祁鈺和于謙的聯(lián)合下,北方民族算是無功而返,而這些游牧民族看著這個糊涂皇帝,越看越不爽,但是也無可奈何。

后來一年后,這個糊涂皇帝被送回了京師,據說兄弟倆見面都是眼淚汪汪的,弟弟心疼哥哥的遭遇,而哥哥羞愧難以;但是心疼歸心疼,弟弟讓哥哥好生休養(yǎng),給他安排了崇政殿,也就是南宮,朱祁鎮(zhèn)那時候真的是愧對祖先和父親,也再也不提皇帝的事,弟弟就給了他太上皇的位置。

弟弟朱祁鈺貪戀皇位,未優(yōu)待哥哥朱祁鎮(zhèn)

在朱祁鎮(zhèn)還慶幸大明江山至少后繼有人了,弟弟是個明君,但等他到了南宮,他蒙了,這里根本無法和皇宮比,只能算是比臣子的家舒服一點;但是沒辦法,既來之則安之;朱祁鎮(zhèn)也沒有去怨恨誰,只能怨恨自己。弟弟開始對哥哥還算不錯,每天都好吃好喝的送來,還把哥哥的皇后、妃子們都送來了。

但隨著朝中議論太子之選,應該是朱祁鎮(zhèn)的兒子還是朱祁鈺的兒子時候,弟弟對哥哥的看法就變了,他認為這些和自己作對的大臣肯定是偷偷和太上皇聯(lián)系了,本來心眼就不大,再加上幾個小太監(jiān)一說,朱祁鈺就下令把南宮周邊的樹木全部砍光了,并派人每天去看管,不允許任何人接近。

后來,朱祁鈺又下令去南宮拆一些宮殿,理由是皇宮想建幾個宮殿,材料不夠,就到南宮拆了;這些朱祁鎮(zhèn)都忍了,千錯萬錯都是自己的錯;后來朱祁鎮(zhèn)的生活水平直線下降,弟弟朱祁鈺不在安排山珍海味,每天就安排一些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菜肴,為了生活過得好一點,朱祁鎮(zhèn)的錢皇后就帶著幾個妃子們一起織衣服送出去賣錢,然后補貼家用,朱祁鎮(zhèn)的日子像極了平民老百姓,好在這些妃子和皇后對他是真愛。

那么哥倆反目成仇的導火線是什么?其實是,弟弟一步步把哥哥逼入絕境,不僅監(jiān)禁起來,每天還派心腹太監(jiān)監(jiān)視他,真的是24小時監(jiān)視;這些太監(jiān)們也不是個東西,看太上皇沒啥權威,就各種欺負太上皇和他的妃子們,這就真的惹毛了朱祁鎮(zhèn),朱祁鎮(zhèn)開始籌劃如何翻身。

在錦衣衛(wèi)和于謙的默認下,朱祁鎮(zhèn)成功翻身

接下來就是明朝奪門之變的三人組登場,據說是"神棍"徐有貞牽引下,石亨和曹吉祥三個人在朝中不受待見,也是為了翻身,三人就密謀讓太上皇上位,按道理講,這三人的密謀是逃不過錦衣衛(wèi)的眼睛,但很有意思的是,朱祁鈺很討厭錦衣衛(wèi),把錦衣衛(wèi)壓制的死死的。

搞得錦衣衛(wèi)都對他心照不宣的,而于謙管著北京布防,但于謙知道這事也不想插手;于是三人組的奪門之變就這么簡單的成功了。朱祁鎮(zhèn)成功上位了,而弟弟朱祁鈺當時換衣服準備去朝堂,聽說這事,說了淡淡一句:哥哥上,好,脫掉衣服休息了。

那么朱祁鎮(zhèn)是怎么對待這個弟弟,他其實還是念舊情的,只是廢掉了他和監(jiān)禁了他,其實也沒怎么欺負弟弟,只不過這個弟弟還沒過一個月就掛了。其實,朱祁鎮(zhèn)從瓦剌回來就沒想過繼續(xù)自己的皇帝位置,作為朱家人,他認為自己是極為失敗,并且給老祖宗丟人了。而后來自己的老弟一步步地逼迫自己的底線,讓自己無法茍活于世,欺負自己就算了,還欺負相依為命并且瞎了一只眼睛的錢皇后。

小結

朱祁鎮(zhèn)奪位成功后,據說跪在祖宗廟堂里跪了很久;后來他執(zhí)政的天順年間,其實已經和他老爹宣德年間沒有多大差異,不主張對外戰(zhàn)爭,不搞事,安心休養(yǎng)生息;而對自己患難之妻錢皇后,這個男人在后來也是獨寵她一個人,就算她瞎了一只眼睛,并且不再那么貌美,朱祁鎮(zhèn)也對他相敬如賓。

這個男人為了這個女人做到什么程度?晚年他擔心自己比媳婦先去世,導致媳婦因為祖宗規(guī)矩要隨自己殉葬,于是就廢掉了這個制度,可能是失去太多,也讓這個男人更珍惜自己落魄時候還愛自己的人,而朱祁鎮(zhèn)這一舉動,在后世的女人中留下美名傳,至今仍得到女人的贊賞,這也是朱祁鎮(zhèn)千古留名的最大貢獻。

關鍵詞: 北方民族 游牧民族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