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人人都知的清君側,到底是何人最先提出?

時間:2022-03-19 10:13:00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所謂清君側,指的是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壞人。本應是正義之舉,但在封建朝代,往往成為叛亂發(fā)動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那么,我們人人都知的清君側,到底是何人最先提出的呢?

其實,清君側最早要追述到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

漢太祖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以后,著手消滅了異姓王,同時又分封同姓王用以"屏藩朝廷",本意是好的,但卻忽視了同姓王在自身強大起來以后,和異姓王一樣,都想推翻朝廷自己當皇帝。

到了漢景帝時期,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十分嚴重了,當時漢景帝的主要謀臣,御史大夫晁錯看清這種形勢,便提出了削藩的主張。他建議削減各王國的封地,逐步擴大中央直接控制的地盤,以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他特別指出吳王劉濞最危險,早就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他分析了當時形勢指出:削藩,諸王要造反。不削,一樣要反;削,早反,但禍??;晚削,晚反,但王坐大,禍害就大了。漢景帝很同意晁錯的意見,采納了削藩建議,開始著手削減一些大封國的領地。這個措施,在打擊了諸侯王的政治野心的同時也直接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必然要招致諸王的反對。

吳王劉濞是最強大的封王,其謀反之心早已昭然若是。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拉上了楚、膠西、趙、濟南、菑川、膠東等七個封王同時發(fā)動了叛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劉濞等人深知發(fā)動叛亂難服人心,就打出了"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他們把攻擊目標集中到晁錯一人身上,說他離間"劉氏骨肉",而他們起兵,也只是清除皇帝身邊的壞人,以"安劉氏社稷",并非反對皇帝 。

公元前154年二月,劉濞敗亡,七王之亂宣告結束。吳王劉濞的皇帝夢化為了泡影,但"清君側"一詞卻保留了下來,成為歷代野心家謀求上位的一個借口。

關鍵詞: 七王之亂 攻擊目標 既得利益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