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崇禎最大的錯誤是斬殺魏忠賢?崇禎到死才明白的問題

時間:2022-03-16 10:49:46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崇禎皇帝為什么秘密收葬 魏忠賢 的遺???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十二月月十一日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原名李進忠。自從任秉筆太監(jiān)后,更名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受到寵信,驕橫跋扈,掌權(quán)弄政,被當時的人稱為"九千九百歲",甚至出現(xiàn)"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的局面。

魏忠賢知道自己必死無疑

天啟七年(1627年)秋八月,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信王 朱由檢 繼位。朱由檢還是信王時,就對魏忠賢恨之入骨,嘉興貢生錢嘉征彈劾魏忠賢十大罪:一與皇帝并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quán),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圣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guān)節(jié)。朱由檢聽后便召見魏忠賢,并且讓人讀給他聽。魏忠賢聽后自知難逃一死,于是在被發(fā)配途中上吊自殺,朱由檢心不解恨,命人肢解魏忠賢,并且將他頭懸河間府。直到崇禎二年(1629年)二月,魏忠賢黨羽才被肅清。

崇禎注定是一個悲催皇帝

朱由檢重用大學(xué)士韓火廣 東林黨 人,這看似清明廉政的做法,確實給當時的官場帶來短暫的新氣象,但是不久后的將來,朱由檢的做法直接導(dǎo)致了大明王朝的滅亡。自古以來,讀書人總是迂腐無能而且清高飄忽不定的,他們有心計,有想法,有計謀,就是沒有落實。甚至東林黨的人比閹黨宦官,更加熱衷于黨派之爭,這就導(dǎo)致當時的朝政,有政策沒有落實,有雷聲沒有雨點。那時的大明王朝,不是中興時期的大明王朝,需要一些殺伐果斷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偏偏朱由檢啟用了東林黨這群讀書人。所以會滅亡是必然的!

17年后印證了這個事實,就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一段時間,崇禎密旨收藏魏忠賢的遺骸,還偷偷將其安葬在香山碧云寺。為何朱由檢會有如此舉動?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在這國破人亡的時刻,為何朱由檢會有這樣的舉動,那是因為他想通了整個事情的緣由和道理,這世間,需要一種平衡,為何自古帝王之術(shù)首先學(xué)的就是馭人之術(shù),而馭人之術(shù)首先就要知道怎么平衡勢力。

東林書院

明熹宗叮囑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但是朱由檢沒有理解他的意思,朱由檢的初衷是好的,要正官場之風(fēng),樹世間正氣,沒想到好心辦了壞事,最終沒有勢力可以平衡東林黨勢力,導(dǎo)致東林黨勢力獨大,這就最終導(dǎo)致很多政令被阻止在東林黨。政令不暢,必生禍端!

東林黨六君子

宦官魏忠賢為鞏固個人勢力,必然是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一面,魏忠賢把持朝政期間,政局形勢相對良好,外部局勢也是平穩(wěn)的,最起碼后金勢力不得僅供關(guān)內(nèi),魏忠賢還是有魄力,有能力,有眼觀的。崇禎即位后,國內(nèi)動蕩不安,關(guān)外雄兵凸起,這個時候正需要一個能人、狠人來獨擋一面,但是,卻沒有這樣一個人。崇禎啟用了東林黨,個個無能至極,畏手畏腳,不思國家安危,只知黨爭私立!最后崇禎上吊之前,算是看清楚了這一切,但是為時已晚。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既是對魏忠賢這個人能力的肯定,價值的肯定和功績的肯定,也是對自己執(zhí)政的否定。這就是為何崇禎被認為是最勵志又最悲催的皇帝之一的原因。煤山上的歪脖子樹,就是崇禎的最后歸宿,打敗大明王朝的不是別人,正是崇禎他自己!

關(guān)鍵詞: 馭人之術(shù) 黨同伐異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