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時訊:古代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做大,皇室宗親為何很難做大?

時間:2022-06-16 07:49:45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外戚、宗室、相權,都是制約皇權的主要成分。他們直接的關系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牽制,皇帝作為最高權力掌握者,若是不能上善若水,決策稍微有失偏頗,都會造成一方獨大的狀況!

在這里首先說一下宦官,宦官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與外戚、皇親、官僚都不相同。首先,宦官沒有很高的官銜,而且屬于"外編",不是中央政府制度保障的朝廷命官。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七品芝麻官都可以自稱朝廷命官,而太監(jiān)卻不能的原因,因為他們不屬于朝廷正式編制。


【資料圖】

其次,太監(jiān)的權力來自于皇帝的信任。正是因為他們"外編"的獨特屬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擁有制度保障的權力,亦或是他們的權力在宮闈之外是無效的(這一點對明朝無效,因為明朝的太監(jiān)已經(jīng)被昏庸到可笑的皇帝授予了國家軍政行政大權)。

第三,太監(jiān)地位低下。在古代士大夫與老百姓眼中,太監(jiān)是不完整的男人,是不符合倫理綱常的產(chǎn)物。哪怕他們離皇上近,得給他們必要的尊重,但是歸根結底沒有幾個士大夫回去和宦官拉幫結,因為那是極其掉價的事情。趙高與李斯那是迫于形勢的合作,明朝太監(jiān)專權之后的士大夫是趨炎附勢。真正意義上的太監(jiān)結黨都發(fā)生在太監(jiān)與太監(jiān)或者太監(jiān)與宮女之間,如十常侍之亂。

綜上所述,太監(jiān)成為強大政治勢力是極其稀少的情況,歷朝歷代好像只有明朝做到了讓太監(jiān)權勢滔天。其他朝代的太監(jiān)大都沒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市場充當替罪羊的角色。

接下來,我將逐個對比外戚、宗室、相權之間的微妙關系與角色變換。

外戚與宗室,它們有一個統(tǒng)一的稱呼:皇親國戚。

在王朝往事當中,皇親國戚是很讓人頭疼的一件事情,為此,統(tǒng)治者們先后確立了以血緣親疏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又確立了外戚不得干政的祖制,以此來保障皇權得以順利傳承并存續(xù)。

外戚專權自漢朝之后就逐漸淡出視野,得益于漢代呂后專政、王莽專政、何進專政等,后世對外戚的限制越來越嚴格。漢后最大的外戚專權發(fā)生在武則天時期,畢竟女皇登基,不是娘家人都靠不住,外戚便迅速崛起。

宗室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悲劇角色,如果你不是嫡長子,那么你一出生就有了潛在危機。雖然古代已經(jīng)確立了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體系,但是難免有嫡子早夭、庶子功高、帝王喜好等諸多因素影響繼承。除了不遵循宗法制度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外,其他漢王朝宗室危機屢見不鮮: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玄武門兵變、燕王掃北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作為帝王,對于宗室的提防往往是超過對外戚的提防。比如漢朝武帝推恩令,就是為了削減宗室權威;明朝《明皇祖訓》,更是將宗室限制的死死的。除此之外,皇帝還會再必要之時啟用外戚來限制宗室。

官僚團體

自封建統(tǒng)一政體建立之后,官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以往靠血緣治國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秦始皇廢除世卿世祿之后,能力成為了官員選拔的重要依據(jù)。從秦朝軍功爵制度,到漢代察舉制,再到魏晉薦舉制,一直到隋代科舉制。選拔制度在不斷演變與完善,官僚群體的屬性也在不斷變化。

從秦代到清代,中國政治主體經(jīng)歷了貴族地主(秦漢)--士族地主(魏晉)--庶族地主(隋唐乃至以后)的轉變,從秦代開始,官僚政治便取代了貴族政治成為主流,官僚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官僚作為皇權代理人,在封建社會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緊接著,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也越發(fā)激烈?;噬贤ㄟ^改組中央政府,從三公九卿--內(nèi)外朝--三省六部--行省制度--廢丞相--軍機處的設立,一系列的集權措施,方才得以控制相權,但是無奈官僚結黨屢見不鮮,矛頭直逼皇帝,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東林黨。

皇帝抉擇

外戚、宗室、官僚三股勢力的相互掣肘為皇帝的制衡提供了機會,而且宦官也以皇帝發(fā)言人的身份出現(xiàn)在了政壇之上。如明朝為斗爭相權而廢丞相,為了牽制內(nèi)閣而設立東廠,為了牽制官僚而設立錦衣衛(wèi)等等,一切都是在皇帝的操作當中。

外戚、宗室、官僚他們的全是不可能一直一家獨大,權勢的大小亦會在政治洗牌中重新設定!

關鍵詞: 屢見不鮮 中央政府 制度保障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