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金國滅北宋,忠烈楊家將為何沒再次出手救宋朝?原因讓人無話可說

時間:2022-06-09 06:51:0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中國古代的朝代,凡是統(tǒng)治者愛惜人才、英明決斷,那么在這個人的統(tǒng)治之下,人才得到重用,社會得以穩(wěn)定有序,整個國家都會蒸蒸日上。反之,如果統(tǒng)治者寵信小人、顛倒黑白,那么在這個人的統(tǒng)治之下,奸臣肆無忌憚,社會發(fā)展動蕩,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危機,甚至還有亡國的危險。

司馬光深諳為君之道,他的《資治通鑒》就是專門為皇帝而寫,以種種事實加道理分析,告誡皇帝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在這本書當中,司馬光極力的強調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歷來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根基,甚至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這一點在戰(zhàn)國時期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戰(zhàn)國時期,士人階層興起,各國開始了變法之道,率先強大起來的國家是魏國。魏國之所以能夠贏在起跑線,是因為魏文侯善用人才,善于聽從建議,在魏國實行了變法。由此開始,當其他國家看到了魏國的興起之后,無不羨慕,于是大力的張貼告示,吸引人才。

士人階層的壯大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特點,除了國君重視之外,還包括當時的環(huán)境因素。按照周朝的等級制度,士人的地位僅僅比平民高一等,但是也沒有多大的權力。于是士人階層為了向上發(fā)展,努力的學習知識。在當時,變法革新方面的知識最為歡迎。因此,在士人階層當中,涌現(xiàn)了很多赫赫有名的人物。例如申不害、商鞅等。

除了戰(zhàn)國之外,在以后的歷朝歷代中,凡是重用人才的朝代,發(fā)展的都較為穩(wěn)定。但是如果統(tǒng)治者自身決斷不足,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一邊重用人才,一邊又親近小人,那么這個朝代很可能會停滯不前。三國演義之中的劉禪對人才的態(tài)度就說明了這一點。

雖然劉禪極為尊敬諸葛亮,但是劉禪也親近小人,宦官黃皓就是一個被劉禪寵信的小人。當諸葛亮重振軍威,在祁山接連獲勝的時候,黃皓被魏軍買通,于是黃皓按照與魏軍的約定,在劉禪面前說諸葛亮的壞話,使得劉禪急忙召回諸葛亮。

最后,蜀軍不得不中途撤退,魏軍的危機得以解除。從劉禪的身上可以看出,重用賢才和親近小人是能夠并存的,但是怎樣才能避免寵信小人的惡果發(fā)生,只有靠統(tǒng)治者自身的素質和決斷。

除了以上的情形之外,還有一種極端情形,就是遠離人才,只親近小人。楊家將的故事救充分表現(xiàn)了這一點。作為宋朝的武將頂梁柱,楊家將在歷史上就像神一樣的存在,并且楊家將的創(chuàng)業(yè)者楊業(yè)對宋朝忠心耿耿,戰(zhàn)功無數(shù)。

當投降趙匡胤之后,楊業(yè)并沒有因為趙匡胤的懷疑而心生記恨,反而痛擊金軍,除掉金朝駙馬,大振宋軍士氣。經過一段時間之后,趙匡胤完全信任了楊家,并且安排楊家駐守邊疆,抵御外來入侵。

但是歷史上楊家將的結局卻令人感到可惜。到了后來,皇帝受到小人的蒙蔽,一味的在朝中排擠楊家,并且時常將楊家的兵權奪回。

楊家之所以遭受這樣的災禍,其實就是朝中奸臣對皇帝進的讒言,而皇帝卻糊涂的聽從了這些讒言,遠離楊家。楊家一家雖然是滿門忠烈,但是忠心也是有底線的,在一次次遭受小人的迫害,一次次受到皇帝的懷疑之后,楊家漸漸對這個朝廷失去了信心。

小人不斷的挑釁,皇帝不斷的折騰,弄得楊家精疲力盡,楊家的忠心耿耿也漸漸被消耗掉。所以當金軍再一次進攻北宋的時候,楊家沒有人站出來替宋朝打仗。

結語

綜上所述,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對一個朝代來說非常關鍵,除了重視人才之外,還需要統(tǒng)治者能夠做出英明的決斷。至今為止,人才也是衡量一個國家進步的標準之一。

關鍵詞: 戰(zhàn)國時期 忠心耿耿 一個國家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