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本想流放劉邦,卻就此斷送霸業(yè)!楚漢相爭項羽失敗真因地緣政治?

時間:2022-04-25 21:40:2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吹雪

字數:3454,閱讀時間:約1分鐘

?

編者按:秦末的楚漢相爭,很多人往往有這樣一個印象,就是項羽一直在戰(zhàn)場上吊打劉邦,可一直打不死他,結果垓下一戰(zhàn),項羽就敗亡了。這個極具反差感的印象,其實來自于劉邦人力物力資源上的優(yōu)勢。具體說來,就是劉邦由反秦起家,卻要承襲秦制,除了穩(wěn)定巴蜀、漢地方行政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要動員和依靠秦人和項羽對抗。本文就對楚漢戰(zhàn)爭時期,巴蜀、漢中的地緣做進一步解讀。

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立為漢王,原屬楚國的劉邦集團,在獲得秦國所屬的秦嶺以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漢"為劉邦封國的國名,源于秦漢中郡,郡名起于漢水。所管轄的國土包括巴、蜀、漢中等原秦國故郡,劉邦在該年四月趕至漢中就國。不久之后,劉邦既同項羽決裂,廢除早期實行的楚律,轉而實施秦律。劉邦設立職官,以蕭何為丞相,制定律令,整頓戶籍。以韓信為大將,重申軍法,整頓軍隊。這是后世所言劉邦"漢承秦制"大規(guī)模的開始。

當劉邦獲得巴、蜀、漢中這些地區(qū)后,其關鍵之處在于不僅可以從政治上可以正當的使用"秦法",也可以從軍事上得到秦長期經營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戰(zhàn)略后勤基地,從而在此后的楚漢相爭中保障了人力和糧食的充足供應。同時也證明了項羽的短視和失策。但是在楚漢戰(zhàn)爭的過程中,劉、項同樣作為楚人,他們在對秦地的認知中體現出怎樣的地域觀念?

秦滅亡后,項羽主持諸侯大分封。項羽分封的理念居然還停留在以戰(zhàn)國時代,項羽雖然形式上恢復了分封制,但是諸侯王與項羽沒有血緣關系,而且存在各種利益沖突,這便構成了項羽分封制必然失敗的潛在因素。在分封中,劉邦雖然先入關中并覆滅了秦王朝,但項羽背約,致使劉邦未能如約封王關中。項羽在分封劉邦時表面上說:"巴、蜀亦關中地也。"但是在他看來,巴蜀地區(qū)與外界地勢阻隔,交通不便,以往是秦國流放罪犯的目的地而不是傳統(tǒng)的政治中心區(qū)域,沒有多少價值可以利用。因此他對劉邦的安置,表面上是分封,真實的目的則近乎是流放。

但實際上在秦之崛起和統(tǒng)一的過程中,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條件,此點已如上述。項羽將劉邦封于巴、蜀、漢中,讓他坐擁戰(zhàn)略后勤之地,足見他對秦建立的歷史經驗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識。甚至關中地區(qū),項羽也沒有看到其巨大的戰(zhàn)略價值?!妒酚洝?卷八《高祖本紀》 載:"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曾有人勸項羽稱霸關中:"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見秦宮室殘破,又考慮楚軍思歸的情緒,竟然未能接受。

而劉邦則以一名楚人的身份,成為了巴蜀地區(qū)的合法統(tǒng)治者,在戰(zhàn)國以來秦、楚為世仇的傳統(tǒng)心理背景下,巴蜀當地民眾在楚漢之爭中,耗費大量本地之兵源物資參與其中,并沒有引發(fā)巴蜀地區(qū)民眾的強烈抵制,大體看出巴蜀地區(qū)對劉邦是持以支持態(tài)度的。而之所說支持則因為劉邦把自己的利益和秦地的利益結合在一起,由一個外來的統(tǒng)治者,成為故秦地利益的保護者和代言人。劉邦這一角色的轉化是有一過程的,秦末劉邦以"群盜"身份在江淮起兵伐秦行事亦殘暴,多有屠城之舉。但自從西入咸陽后,開始善待秦人,并約法三章,由此得到秦人的理解和支持。劉邦制定的"約法三章",同時也穩(wěn)定了秦地方行政,以至于"秦人皆喜,唯恐沛公不為關中王"。更需要注意的是,劉邦不僅因襲秦國行之有效的軍事、律令、職官等制度,而且繼承秦的宗教信仰文化。據《漢書?郊祀志》載,劉邦據有關中、蜀、漢后除了增立北峙以祀黑帝外,更召回故秦祀官,然后復置太祝、太宰。①當然劉邦這種對秦文化基本吸收的態(tài)度,主要的原因是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上可以與項羽相抗衡,因為此時的項羽得到了魯地儒生的全力擁戴。劉邦要與項羽進行文化抗衡,只有依憑故秦之文化。

所以劉邦在與項羽的戰(zhàn)爭中,雖然動用了巴蜀地區(qū)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資源,但由于蜀、漢地區(qū)經濟的長期富足,對此負擔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更重要的是,劉邦及時給予了蜀、漢優(yōu)惠政策以安撫民心?!稘h書》卷一上《高帝紀》載漢二年二月(前205年),劉邦"令民除秦社稷,立漢社稷。施恩德,賜民爵。蜀漢民給事勞苦,復勿租稅二歲"。而"關中卒從軍者",僅"復家一歲"。這種"取予兼用、恩威并施"的政策,使巴蜀民眾不僅得到及時的休養(yǎng)生息,也使巴蜀民眾看到以往秦人統(tǒng)治巴蜀過程中某些寬和政策的延續(xù),在政治上并不仇恨楚人劉邦,相反還產生擁護的心理。除了善待蜀、漢民眾以外,巴地的板楣蠻夷等少數族, 由于參加了劉邦北伐關中的戰(zhàn)役,劉邦也待之以體恤的態(tài)度。當他們有思鄉(xiāng)情緒時,劉邦不僅允許他們歸家,而且采取封侯、減免租賦等措施以優(yōu)撫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他們的政治認同,《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載:蠻"遂世世服從"。

到了楚漢戰(zhàn)爭結束之后,由于漢初軍功集團的強大,劉邦被迫分封異性諸侯,后來為了拱衛(wèi)中央朝廷,又建立同姓諸侯,但劉邦始終沒有放棄郡縣體系而回歸封建。當時巴蜀地區(qū)內雖有什邡侯、平州侯的小封國,不過巴蜀地區(qū)從西漢開始就是君主直轄之地,足見其"龍興之地" 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同時為了表彰巴蜀地區(qū)對西漢建國的貢獻,漢高帝六年(前201年)初,分巴蜀二郡又新置一郡,命名為廣漢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下詔令士卒從入蜀、漢、關中者皆免終身租賦徭役。十二年(前195年),再次下詔:"入蜀、漢定三秦者,皆世世復。"并且,西漢初年還對巴蜀邊區(qū)有一定程度的開發(fā)。這些措施反映出漢初中央朝廷對巴蜀這一戰(zhàn)略根據地非常重視的態(tài)度。

而以大歷史的眼光來看,因為由于地形的差別,容易形成不同的經濟生活和不同的政治組織,古代中國之有東、西二元,是很自然的現象。"東、西對峙"的局面大體說來,東方經濟好,所以文化優(yōu),西方地利好,所以武力優(yōu)。"秦末漢初的歷史發(fā)展,依然體現出這種特點,表現出一定的歷史延續(xù)性。秦故地地勢險要,土地肥沃,在武力爭霸、"天下"未穩(wěn)的混戰(zhàn)時期,其易守難攻的地理區(qū)域條件,對爭奪和控制"天下"者非常有吸引力。作為關東楚人的劉邦在"入秦建漢"過程迅速興起,實際上得利于秦王朝數百年在關中、上百年在巴蜀的艱苦經營。秦政短祚,漢承秦利,憑借故秦國軍事和制度優(yōu)勢,得以收其功實為己所用。項羽對于包括巴蜀在內的秦故地的政治和文化排斥,是其失利的重要原因。

中國東西對峙的格局,透露出中國東西兩大區(qū)域發(fā)展的不平衡,由此隱含著難合易分的危險。項羽以戰(zhàn)國格局為政治常態(tài)進行分封,放棄對秦故地的控制,這說明他對這種危險是有一定認識的。項羽的這種看法,也是當時關東人士的普遍認知。劉邦平定"天下"后,在關東籍臣僚的鼓動下,曾一度考慮定都在傳統(tǒng)的"天下之中"一洛陽,后來在婁敬(劉敬)的勸說下才轉而西進關中,定都長安。據《漢書?高祖紀》記載,漢初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劉邦即皇帝位,隨即"西都洛陽"。五月,婁敬求見,勸說劉邦西都長安。②劉邦能接受婁敬的建議定都關中,這一方面恐怕與他在蜀、漢、關中的經歷有關,使他能從戰(zhàn)國以來秦國強大的歷史經驗中取得經驗;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劉邦與謀求建立楚國霸業(yè)的陳勝、項羽不同,他致力于恢復和重建一個統(tǒng)一的大帝國,放棄了狹隘的地方觀念。這可能就是劉邦最后獲勝的關鍵吧。

①《漢書·郊祀志》:"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②《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檻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檻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chuàng)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關鍵詞: 楚漢戰(zhàn)爭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