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張良能善終,是因為他懂得急流勇退劉邦可沒這么天真

時間:2022-04-24 07:34:18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文/藍夢島主

原創(chuàng)文章,已開啟全網(wǎng)維權(quán),抄襲必究!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歷史規(guī)律,歷朝歷代的開國功臣大多逃不掉如此命運。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有著"千古謀圣"之稱的張良。

西漢建立后,劉邦開始大殺功臣,"漢初三大將"韓信、彭越、英布全部慘死,"八大異姓王"只有一人善終,就連"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也屢遭猜忌,最終通過自黑方式才勉強逃過一劫……唯有張良做到了功高蓋主而君不疑,自始至終深受劉邦信賴。

那么,張良到底為什么能夠在漢初的血雨腥風(fēng)中獨善其身呢?真實原因,你真的看懂了嗎?

原因一:

后人總結(jié)張良善終的原因,大多將其歸功于他懂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但是筆者認為,用"明哲保身"這個詞形容張良是不準確的,因為他急流勇退并非為了自保,而是真正的

"謀國不謀私"。

張良出身于先秦時期的韓國貴族,五代先祖都是韓國國相,后來六國被秦所滅,張良背負國仇家恨,這才踏上了反秦之路。也就是說,張良與出身草根的韓信、蕭何等人不同,他追隨劉邦的初衷,并非揚名立萬、封侯拜相,而只是雪恥報仇。所以當秦朝覆滅,天下安定,張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跟隨赤松子云游四海去了,從此摒棄人間萬物,專心修道養(yǎng)精。

原因二:

另外,張良讓劉邦清楚地看到,他是真的不居功、不貪權(quán)、不愛財。這一點可以通過張良拒封的例子加以佐證。

劉邦對開國功臣的封賞是分三六九等的,其中食邑最多的是曹參,共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其次是蕭何,共八千戶(后來提升為萬戶侯),至于陳平、夏侯嬰等人,則是五千戶,而且所有人都是指定封地。

但對于張良,劉邦卻令其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這是什么概念呢?首先從數(shù)量上看,三萬戶相當于曹參、蕭何、陳平、夏侯嬰的總和,其次從位置上看,齊國是西漢初年全國最富饒的土地,齊國三萬戶的含金量不亞于其他地方的四萬戶甚至五萬戶。

得到劉邦如此厚封,張良卻不為所動,他堅辭不受,最后只勉強接受了一萬戶食邑,同時請求改封留地,這就是張良被稱為"留侯"的緣由。這個留地就是今天的江蘇沛縣,在當時遠不及齊地富庶,張良選此為封邑,表面原因是這里是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真實原因則是這里地處江南,遠離紛爭。

如此無欲無求的張良,劉邦自然多了幾分信任和喜愛,這也是他能善終的因素之一。

以上兩點原因總結(jié)起來就是:張良沒有謀反之心。但筆者要著重強調(diào)的是,劉邦之所以對張良放心,與其說是相信他沒有謀反之心,不如說是斷定他沒有謀反實力。

司馬遷的《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評價張良、蕭何、韓信時如是說:

"夫運籌于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面前,帝王才不會跟你賭真心,他們只會在平衡利弊后做出利益最大、風(fēng)險系數(shù)最小的選擇??偟膩碚f,蕭何善終是因為智慧高、價值大,而張良善終是因為境界高、實力弱。

參考資料:《史記·留侯列傳》、《史記·漢高祖本紀》

文中圖片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關(guān)鍵詞: 急流勇退 開國功臣 明哲保身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