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因山為陵,唐太宗昭陵之謎

時間:2022-04-23 19:53:45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西安城西北面的禮泉縣,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叫九嵕[zōng]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在這座山上。李世民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口口聲聲說要薄葬,難道是為了薄葬而將玄宮搬上了山?有人說因山為陵比堆土為陵更壯觀,有人說葬在山中還可以防止盜掘。不管是什么原因,昭陵開辟了唐代帝王墓葬的一種新形式。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子,他為建立統(tǒng)一強大的唐王朝躍馬征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后來他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xiàn)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貞觀九年安葬唐高祖后,唐太宗身患重病,累年不愈,長孫皇后雖"素有氣疾",還親自侍奉陪伴,這時兩人時常討論死后的歸宿問題。時過不久,唐太宗恢復健康而長孫皇后卻每況愈下,她一再向太宗請求:"妾生無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壟勞費天下,但因山為墳,器用瓦木而已。"唐太宗為了滿足她的要求,同時派出兩路人馬專卜山陵。一路由李淳風帶領,另一路由魏徵帶領,他們分頭出發(fā),各行其是,彼此不得交換意見。兩路人馬在關中各山峰間轉悠,分別選出最佳的地方,暗自留下記號,回到京城。當長孫無忌前去查驗時,兩路人馬均帶了他來到九嵕山的山頂。長孫無忌吩咐取出各自留下的記號,發(fā)現(xiàn)魏徵插下的那根針恰恰插在李淳風埋下的那枚銅錢的方孔之中,于是九嵕山成了長孫皇后的墓地。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病逝,唐太宗下令加緊建陵。同年十一月,長孫皇后正式葬于昭陵。

也有人認為,選擇九嵕山作為陵址,與唐太宗個人愛好有關。唐王朝建國初期,李世民經常率軍出征,他曾多次路過九嵕山。唐的統(tǒng)一大業(yè)完成后,他又經常在九嵕山一帶畋獵,對這里的山川地貌不但十分熟悉,而且喜歡上了九嵕山。所以,當長孫皇后死后,他就下詔營建昭陵。

昭陵是選取九嵕山的峻峰鑿山建陵,由此開創(chuàng)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一些人認為這是李世民為了節(jié)儉,想薄葬。因為歷代王朝厚葬之風甚盛,唐初也不例外,秘書監(jiān)虞世南列舉因山起墳的故事,勸諫唐太宗葬儀"務以儉約"。《唐會要》記述虞世南的上書說:"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是無不掘之墓。變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fā)掘,乃燒取玉柙金鏤,骸骨并盡,豈不重痛哉!"這些勸諫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文德皇后臨死時,曾遺言太宗,請"因山而葬","儉薄送終"。

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因山為陵主要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貞觀十年(636)長孫皇后死后,唐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當時選取九嵕山險峰造陵,從山下到山腰的墓室之門,要經由"懸絕百仞"的棧道才能到達,造好之后拆去棧道,顯得孤聳回絕,雄渾巍然,更顯帝王氣魄,并且可以防止盜掘。事實上,昭陵建筑并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里,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

有人認為因山為陵的初衷主要是考慮死后的安全。中國古代人為了防盜想出了各種各樣的墓葬方式,以山為陵從春秋時就已出現(xiàn),只不過在唐代是普遍采用罷了。昭陵的形式改成因山為陵,無非是由于陵中隨葬品豐厚,為防止有朝一日暴尸野外而采取的一種辦法。太宗為文德皇后撰寫的墓碑上是這樣說的:"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已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當時他極力宣揚薄葬,說薄葬可以使"奸盜息心,存沒無累",免得像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后尸骨無存,真實的目的一看就知道是為了防盜。

昭陵名稱是怎樣來的?關于這個問題,文獻上從未有過記載。有人根據(jù)古人死后給謚的原則進行分析,認為古代謚法中釋"昭"字說:"圣文周達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們認為唐王朝是當時世界上政治、經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國家,唐太宗是當時世界各國統(tǒng)治者中最富有生氣和創(chuàng)見的政治家、軍事家,沒有人像他那樣在各個方面樹起輝煌和不朽的豐碑,所以唐太宗陵名是選擇了一個歌功頌德喻意美好的字眼。

昭陵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從貞觀十年(636)開始營建,至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入葬方完成,歷時13年,花費的人力、財力可想而知。

昭陵"因山為陵",陵寢位于九嵕山南面山腰,居于整座陵園北部最高處,陪葬墓多集中于山陵之南的遼闊地帶。九嵕山是屬于石灰?guī)r質的石山,山勢突兀,海拔1188米,南臨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山諸峰遙相對峙。正南面和東西側層巒起伏,溝壑縱橫,愈加襯托出陵山主峰的孤聳回絕。加上涇水環(huán)繞其后,渭水映帶其前,顯得氣勢十分雄偉。陵墓的營造工程浩大,布置精心,建筑輝煌。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兄弟參與了墓室的設計。《唐會要》說,昭陵"因九嵕層峰,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為玄宮。緣山傍巖,架梁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遠宮門。頂上亦起游殿"。據(jù)文獻記載,昭陵因山鑿石為玄宮,從埏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門,規(guī)模宏大。墓道用3000多塊大石塊砌成,每塊石頭有兩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五代時軍閥溫韜進入昭陵玄宮,說玄宮里"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間是停放棺槨的寢宮,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里面裝著殉葬品。其中的一個鐵匣中,"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昭陵地宮被盜的情況究竟何如,建國后政府曾進行過考查,但沒有查到被盜的痕跡??磥碚蚜晷m還會留給人們一個不小的謎團,只有等到陵墓被發(fā)掘的那一天,才能最后見分曉。

整座陵園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陵寢四周城垣圍繞,殘存少量夯土地段。地面建筑分布在陵山的周圍,北面有祭壇和玄武門,正南面有朱雀門和獻殿,西南面有下宮。祭壇南高北低,南北長86.5米,東西寬53.5米,由五層臺階地組成,平面略呈梯形,墻基層臺階尚可辨認。由南往北,在南邊3個臺階上,有寢殿、閣樓、東西廡、大門等建筑,中間司馬道直通寢殿。在第四、第五個臺階地面上,除第五個臺地尚存門闕遺址外,其余可能原來是空曠的場地。獻殿殘存面積約40平方米,殿址上曾出土1件鴟尾,高1.5米,底長1米,重150公斤,由此可推測獻殿之高大。下宮遺址在陵西南,平面呈矩形,遺址面積東西寬237米,南北長334米,四周有墻基,墻基厚約3.5米。南墻和北墻中間有門址相對。垣墻內是一片平坦的夯層,厚3至5米,建筑物比較集中,均已不存。

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14個少數(shù)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世界聞名的浮雕石刻六駿。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與吐蕃和親,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深得各族人民的擁護。太宗死時,突厥阿史那社請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了這14個栩栩如生的少數(shù)民族酋長的石像,立在昭陵前。這14尊雕像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系的寫照,可惜它們在清代乾隆以后大多被毀了。

"昭陵六駿"是馳名中外的浮雕藝術品,它們是李世民當年統(tǒng)一全國南征北戰(zhàn)馳騁戰(zhàn)場所騎的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為了紀念它們,將其雕刻在石屏之上。相傳六駿的圖形出自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逼真地雕刻了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題有高宗的贊美詩,是由歐陽詢書寫的。石刻六駿原列置在玄武門內東西兩廡殿內,駿馬姿態(tài)神情各異,線條簡潔有力,手法渾厚。"颯露紫"和"拳毛騧"現(xiàn)存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余四駿保存在陜西省博物館石刻藝術館內。

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輝煌壯麗的景象,他的《重經昭陵》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云飛。"形象地概括了昭陵雄偉的構建形式。

現(xiàn)存昭陵博物館的昭陵碑碣有40余通,墓志20余合。這批碑刻以楷書居多,也有隸書、篆書和行草。歐陽詢所書溫彥博碑,褚遂良所書房玄齡碑,王知敬所書李靖碑,尉遲敬德墓志蓋的飛白書等,其書法藝術早已蜚聲中外。然而這些本該展示初唐書法藝術高水平的碑刻,卻被破壞得很厲害,刻字的地方被砸成一個個坑,幾乎沒有一塊碑文是完整的,這是為什么呢?

一些學者指出,這種破壞主要來自于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一些書商。據(jù)說當時一些有錢的書商勾結地方官府,拓了碑文,一張拓片能賣到兩千兩銀子。為了抬高拓片的價格,他們拓過之后,把石碑上關鍵的字,如年月日、人名、地名等砸成坑,讓后來的人再也拓不出完整的碑文。后來的書商再拓碑文,拓過之后,進一步破壞碑文上的字。這樣,一批批的書商不斷地拓碑文,碑文就遭到一次次的破壞,有的碑還被砸成幾段,有的碑被砸倒在地,年長日久就被土埋沒了。

唐陵陪葬墓以昭陵最多,現(xiàn)存167座。由于唐太宗開始營建昭陵時就定下了陪葬制度,允許大臣申請陪葬,而且這些大臣的子孫也可以隨父、祖葬于昭陵,這樣,以昭陵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陪葬墓群,向南輻射成扇面形狀,列侍兩側。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左右分布,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shù)在山上。陪葬的有皇子、公主、名臣、名將、文人學士和兄弟民族將領,如魏徵、房玄齡、溫彥博等。

昭陵的陪葬墓有四種類型。第一類是依山為墓,如魏徵墓和新城公主墓;第二類是覆斗形墓,如長樂公主和城陽公主墓等,墓前均存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第三類是圓錐形墓葬,此類陪葬墓所占比例最大,文武大臣們的陪葬墓大多是這種形制;第四類是像山形,如李靖墓和李積墓等。李積墓象征陰山、鐵山、烏德鞬山,同樣在墓前有石人、石虎、石羊、石碑,這種特殊形狀的墓葬封土,是對有特殊功勛重臣的特殊獎賞。

昭陵陪葬墓已清理發(fā)掘的有李積、張士貴、鄭仁泰、阿史那忠、尉遲敬德、越王李貞、臨川公主、長樂公主等10多座。張士貴墓等出土的彩繪陶俑群色彩鮮艷,姿態(tài)各異。鄭仁泰墓出土的載運絲綢的駝俑,栩栩如生。昭陵陪葬墓中的壁畫著色絢麗,布局謹嚴,以表現(xiàn)貴族生活的人物畫為主,技法以線條與著色并重,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關鍵詞: 有人認為 唐太宗李世民 栩栩如生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