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貞觀基石——李世民的“計劃生育”

時間:2022-04-17 09:58:06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貞觀之治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大治時代,盡管貞觀后期的李世民有所懈怠和昏庸,但這絲毫不影響貞觀之治以及李世民超然的歷史地位。

大治大同

后來的有志之君,大多都以李世民為楷模,紛紛效仿貞觀之治,然而基本都無法實現像貞觀年間那樣的大治,甚至連接近的也基本沒有。

李世民統(tǒng)治下的貞觀時代和《禮記·禮運》中描寫的"大道之行也"很相似,書中形容的大同社會既是政治清明、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這些都在貞觀年間實現了。單就這個角度來說,一千多年前的貞觀之治對于現代社會仍然有著借鑒和指導的意義。

那么地位如此之高的貞觀之治,成就它的基石是什么呢?

我認為是人口。

在古代社會,人口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窮富強弱的關鍵因素,李唐初年的人口劇增是成就貞觀之治的基石,今天這期內容就以刺激人口增長為切入點,詳細談談一代英主李世民的"計劃生育"。

隋末亂世

隋朝,像秦朝一樣強盛而短命的朝代,它曾經盛極一時,卻又在煙花綻放最絢麗的時刻迅速衰落,在封建時代的長夜中銷聲匿跡。

中國的歷史上,每每朝代更換不可避免的都會出現戰(zhàn)火硝煙,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情況,因為戰(zhàn)亂,人口銳減,糧食大量減產,黎明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昔日的繁榮全部化為泡影。

隋朝末年同樣如此,在隋煬帝急功近利的大工程的推動下,又加上三征高麗的巨大消耗,短暫而強盛的大隋王朝已經是奄奄一息。

"河南楊柳謝,河北李花榮。楊花飛去落何處?李花結實自然成。"

這首內容別有用心的童謠,在當時的年代也意味著李唐必將取楊隋而代之。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的奶奶和楊廣的媽媽是一對親姐妹,二人皆出自一門三皇后的獨孤信家族。也就是說楊廣是李世民的親表叔,那么面對表叔留下來的這一堆爛攤子,李世民又該如何讓這個破敗的帝國重現輝煌呢?

三個重點

土地、水源、人口是制約封建時代發(fā)展的三個重要因素。

土地指的是可耕種面積,這一點到現代社會依然很重視,比如國家制定的18億畝耕地紅線就是最好的印證。而在古代,大部分的社會矛盾,根本上都是土地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大多數大一統(tǒng)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新帝國建立的初年,農民無地可耕的問題基本是不存在的,因為經歷過戰(zhàn)爭的洗禮,土地的原主人很多都死于戰(zhàn)亂,大量的耕地已經被人為荒廢,此時的政府會分配土地,鼓勵耕種。

第二個是水源,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水都是一種戰(zhàn)略資源,李世民執(zhí)政初期也馬上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和楊廣修渠挖溝的思路不同,李世民主要采取興建水庫的方式解決灌溉問題。

據新唐書記載,貞觀年間興修大型水利工程27個,這些工程不僅讓當時的農業(yè)生產取得大豐收,許多工程項目甚至延續(xù)至今,真正稱得上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土地、水源都已具備,最后要解決的就是人口,人口具體指的就是勞動力,沒有勞動力去耕作,就算有再好的土地和水源,也無法產出糧食。

人口流失

經歷了隋末時期的戰(zhàn)亂,到唐朝初年,全國登記在冊的人口已不足二百萬戶,還不及隋朝鼎盛時期的四分之一。

據史料記載,公元604年隋朝共有戶籍890萬戶。

當時從洛陽到山東去的旅人,是需要自備干糧的,帶銀子根本沒有用,因為沿途基本上碰不到什么人家,更別提集市和旅店了。滿目所見皆是千里焦土,連流民都很少,這只是整個國家一片破敗的景象縮影。

人口流失的原因主要有戰(zhàn)死、餓死、病死。除此之外,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在這一時期南下趁火打劫,他們擄走了大量的漢人。當然,也有為了躲避戰(zhàn)亂,主動逃到北方地區(qū)的南方漢人。

就這樣,死的死,逃的逃,中原大地的人口銳減,初登大位的李世民不得不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化解迫在眉睫的人口問題。

計劃生育

準確來說,李世民的"計劃生育"不是控制生育,而是鼓勵生育,為此他主導出臺了大量刺激人口增長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六條。

一是鼓勵百姓多生孩子,一對夫妻生得越多,政府給的獎勵就越多,生男孩還有額外獎勵。這里不能簡單地看成是重男輕女,之所以這樣做主要還是因為男丁的勞動力指數要強于女性。

二是規(guī)定男人二十、女人十五為法定結婚年齡,這一點比當前社會的法定結婚年齡要低很多,尤其是針對女性,結婚年齡足足低了五歲,這一方面是為了拉長生育時間,同時也因為古代人的平均壽命要遠低于現代人。

三是下詔準許寡婦再嫁,在被傳統(tǒng)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下的古代,社會倫理要求包括寡婦在內的女性是必須守節(jié)的,現在來看這條人性化政策,很超前也很難得。它的誕生建立在漫長的五代十國時期,傳統(tǒng)儒家思想已經被嚴重沖擊的基礎上,還因為李世民的血脈中已經混雜了鮮卑人的基因,在鮮卑族中,寡婦再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甚至是父親的妻子,兒子都可以繼承。當然,這也從側面凸顯了唐朝社會的開放程度。

四是贖回逃亡北方的漢人,把那些曾經因為戰(zhàn)亂被擄或者逃到北方的漢人接回來,賞賜土地妥善安置,贖回的人口很多,最高的一年贖回了八萬人。

五是政府幫助無能力者娶妻,通俗的來說就是官方當紅娘,幫那些找不到老婆的人介紹對象,有點類似于現在的《非誠勿擾》。放眼世界,縱觀古今,這條政策都堪稱空前絕后一般優(yōu)惠,畢竟是國家分配媳婦兒嘛。

六是把婚姻和人口增長情況,納入對地方官吏的考核當中,并作為官員升降的參考指標,也就是要想升職加薪,先要搞好"計劃生育"。

結語

在唐太宗李世民各項的"計劃生育"政策推行下,唐朝社會的人口不斷增長,貞觀六、七、八、九年,連續(xù)四年全國風調雨順,貞觀十三到貞觀十六年又是連續(xù)四年的大豐收。

糧食豐收又使得大量外逃的漢人陸續(xù)回鄉(xiāng),全國人口總量進一步提升。

至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繼位,全國登記人口已達380萬戶,人口總數近2000萬,相比于唐朝初年足足增長了一倍。

規(guī)模龐大的人口基數為后來各項內外政策推行提供了客觀條件,所以李世民的"計劃生育"是貞觀之治的基石。

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次的"計劃生育"也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它的意義非凡。

本期內容完

關注我,下期內容更精彩哦。

關鍵詞: 計劃生育 貞觀之治 人口增長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