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門神”尉遲敬德,在歷史上竟然是個武林高手

時間:2022-04-16 22:49:55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隋唐演義》中有十八條好漢,個個武藝高強,有萬夫莫當之勇。

其實這十八條好漢之中,只有秦瓊、單雄信 、尉遲恭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其他十五人都是虛構(gòu)的。

秦瓊和單雄信的武藝如何,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不過作為武將,武藝應(yīng)該是十分了得。

不過尉遲恭的武藝,在正史之中都有記載,后世武將或是習(xí)武之人更是對他推崇備至。

尉遲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將,名融(后世誤為恭),字敬德, 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區(qū))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遲(讀音yù chí)是一個鮮卑族的姓氏。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跋部拓跋邽建立北魏。鮮卑族中有一個部落被稱為尉遲部,歸附北魏。

魏孝文帝漢化改革之后,尉遲部落就以族名尉遲為姓,稱尉遲氏。

尉遲恭家族世代為將,但由于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年輕時他以打鐵為生。

隋末大亂,尉遲敬德從軍,以武勇著稱,被劉武周收羅為偏將。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在突厥支持下舉兵南下,尉遲敬德也隨從出征。尉遲敬德多次打敗唐軍,俘虜唐將多人。

李世民率軍親征,大敗尉遲敬德軍。尉遲敬德只身脫逃, 部下全部被唐軍所俘。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乘勝追擊,劉武周逃亡突厥,尉遲敬德降唐。

李世民見尉遲敬德來降,非常高興,將他收為秦王府右一府統(tǒng)軍。

從此,尉遲敬德成為李世民的愛將,對李世民忠貞不二,憑借勇猛和武藝曾三次救過他的性命。

在史書中,詳細記載了尉遲敬德擅長使"槊"。

槊,又寫作矟,又叫馬槍,類似于長矛,長一丈八尺(約合4.14米)。結(jié)構(gòu)上分為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以堅木制成,槊頭呈圓錐形并裝有鐵釘。

槊主要用于騎兵沖鋒,又可舞槊橫掃,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主要種類有馬槊、步槊、雜槊。

秦漢時期馬槊已相當流行,比如赤壁之戰(zhàn)前,曹操曾橫槊賦詩。

到了隋唐時期,馬槊非常流行,高手輩出。

比如秦瓊善使鐵槍,單雄信擅長使用棗木槊。

而尉遲敬德,更是使槊高手中的高手。

武則天時正式設(shè)立了武舉制度,馬槍是必考項目之一。

唐朝名將哥舒翰、白孝德都是使用馬槍的高手。

……

李世民率領(lǐng)唐軍進攻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尉遲敬德也隨同前往。

一次,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少數(shù)人去打獵,結(jié)果遭遇王世充的數(shù)萬軍隊。王世充部下驍將單雄信見李世民人少,便帶領(lǐng)騎兵沖過來,想要擒拿李世民。

尉遲敬德大吼一聲,拍馬上前,長槊一下子把單雄信挑下馬來,鄭軍被尉遲敬德的勇武震驚,紛紛后退。尉遲敬德趁機保護著李世民殺出包圍?;貭I后他帶領(lǐng)騎兵跟王世充交戰(zhàn),王世充的鄭軍大敗,將領(lǐng)陳智略被俘,還俘虜了長矛兵六千人。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是日,因從獵于榆窠,遇王世充領(lǐng)步騎數(shù)萬來戰(zhàn)。世充驍將單雄信領(lǐng)騎直趨太宗,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賊徒稍卻,敬德翼太宗以出賊圍。更率騎兵與世充交戰(zhàn),數(shù)合,其眾大潰,擒偽將陳智略,獲排槊兵六千人。

除了擅長在馬上持槊沖殺之外,尉遲敬德還善于在馬上"空手奪槊"。

這種在馬上空手奪白刃的功夫,十分難得。

人騎在馬上,顛簸不說,還要防止敵人槍刺。所以奪槊的人既要把馬控好,還要防止敵人擊刺,同時更要眼疾手快將敵人的馬槊奪過來,并且反刺敵人。

如果不是膽略過人身手矯健,根本無法做到。

而尉遲敬德竟然不僅能避開槊刺,還能奪取敵人的長槊反刺敵人,實在令人驚嘆。

憑借這一手絕學(xué),尉遲敬德多次單槍匹馬沖入敵陣中,來去如風(fēng),毫發(fā)無損,并且還能反殺敵人。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敬德善解避槊,每單騎入賊陣,賊槊攢刺,終不能傷,又能奪取賊槊,還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圍,往返無礙。

當時唐軍中除了尉遲敬德之外,齊王李元吉也是一個使槊的高手。

聽說尉遲敬德善于使槊后,李元吉對他十分輕視,想要和他比試一番。

為了安全起見,李元吉要去掉槊頭,但尉遲敬德說:"就是有槊頭也沒關(guān)系,不用去掉。"結(jié)果李元吉使用長槊擊刺尉遲敬德,始終刺不中。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齊王元吉亦善馬槊,聞而輕之,欲親自試,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縱使加刃,終不能傷。請勿除之,敬德槊謹當卻刃。"元吉竟不能中。

李世民問尉遲敬德"奪槊、避槊,哪個難,哪個容易?"

尉遲敬德說:"奪槊難。"

于是李世民就命尉遲敬德奪取李元吉的長槊。不大一會兒,尉遲敬德竟然從李元吉手中奪了三次。

李元吉也十分驍勇,對尉遲敬德奪槊的本領(lǐng)十分吃驚,同時也因為敗在他的手下而感到恥辱。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太宗問曰:"奪槊、避槊,何者難易?"對曰:"奪槊難。"乃命敬德奪元吉槊。元吉執(zhí)槊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槊。元吉素驍勇,雖相嘆異,甚以為恥。

因為尉遲敬德槍法高超,所以李世民對他十分看重,二人經(jīng)常配合殺敵。

李世民曾這樣對竇建德說:我持長弓射箭,你持長槍抵擋,百萬大軍也對我們無可奈何。

李世民弓馬嫻熟,是個神射手,尉遲敬德馬槍無敵,兩人出陣,一個遠射,一個近攻,配合無間,真可謂是所向無敵。

《隋唐嘉話》中記載:太宗之御竇建德,謂尉遲公曰:"寡人持弓箭,公把長槍相副,雖百萬眾亦無奈我何。"乃與敬德馳至敵營,叩其軍門大呼曰:"我大唐秦王,能斗者來,與汝決。"賊追騎甚眾,而不敢逼。

《資治通鑒》:世民謂尉遲敬德曰:"吾執(zhí)弓矢,公執(zhí)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又曰:"賊見我而還,上策也"。去建德營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

引弓射之,斃其一將。建德軍中大驚,出五六千騎逐之;從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與敬德為殿"。

于是按轡徐行,追騎將至,則引弓射之,輒斃一人。追者懼而止,止而復(fù)來,如是再三,每來必有斃者,世民前后射殺數(shù)人,敬德殺十許人,追者不敢復(fù)逼。

世民逡巡稍卻以誘之,入于伏內(nèi),世勣等奮擊,大破之,斬首三百馀級,獲其驍將殷秋、石瓚以歸。

到了后世,尉遲敬德使槊、避槊、奪槊的絕技逐漸不再被人提及,反而使鞭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聲譽。

尉遲敬德使鞭,在唐史中沒有記載,但在《全唐詩》中,詩人李昌符有一首七律:

《詠鐵馬鞭》

其序云:長慶 二年,義成軍節(jié)度使 曹華進,且曰得之汴水,有字,刻"貞觀四年 尉遲敬德"諸字

漢將臨流得鐵鞭,鄂侯名字舊雕鐫。須為圣代無雙物,肯逐將軍臥九泉。

汗馬不侵誅虜血,神功今見補亡篇。時來終薦明君用,莫嘆沉埋二百年。

鞭本來是驅(qū)馬的工具,最早是皮革制作,后來又用竹子代替,稱為"策"或"笞"。東晉時出現(xiàn)了鐵馬鞭。

《三十國春秋》:"王敦謀害王澄,而澄眾有二十人,持鐵馬邊為衛(wèi)"。

可見,在當時鐵馬鞭既可以驅(qū)馬,也可以作為一種武器自衛(wèi)。

那么為什么擅長使槊的尉遲敬德也會有鐵馬鞭呢?

原來,槊和鐵馬鞭兩種武器一長一短,相輔相成,在馬上作戰(zhàn)時配合使用。

騎兵在使用長槊戰(zhàn)斗時,持槊的雙方對沖,一閃而過,如果刺不中的話,因為槊太長周轉(zhuǎn)不靈,所以便暫時失去了效力。這時騎兵立即拿起鐵馬鞭,既可以傷人,又可以傷馬。

《水滸傳》中寫孫立"使一管長槍,腕上懸著一條虎眼竹節(jié)鋼鞭"。

這是槍鞭搭配使用的具體描寫。

到了五代和北宋,鐵馬鞭已經(jīng)成為許多武將擅長的武器,并且對使鞭高手尉遲敬德推崇之極。

比如宋初名將呼延贊就是尉遲敬德的小迷弟。

《宋朝事實類苑·卷55》記載:贊作破陣刀、降魔杵、鐵鞭,幞頭兩旁有刃,皆重數(shù)十斤,乘烏騅馬,緋抹額,慕尉遲鄂公之為人,自稱小尉遲。

《宋史·列傳第三十八·呼延贊列傳》:雍熙四年,(宋太宗)召見,令之作武藝。贊具裝執(zhí)鞬馳騎,揮鐵鞭、棗槊,旋繞廷中數(shù)回,又引其四子必興、必改、必求、必顯以入,迭舞劍盤槊。賜白金數(shù)百兩及四子衣帶。

可見呼延贊對尉遲敬德十分仰慕,也是使槊使鞭的高手,而且以"小尉遲"自稱。他不但自己擅長使槊和鞭,他的四個兒子也是使槊使鞭的高手。

經(jīng)過后世戲曲、小說、評書的鋪張渲染,尉遲敬德使用鐵鞭的形象深入人心,如元人雜劇《尉遲恭單鞭奪槊》、《尉遲恭三奪槊》、《敬德不服老》等都突出了尉遲敬德使鞭,甚至年畫上都是他手持鐵鞭的形象。

《水滸傳》中"雙鞭將"呼延灼"此人乃開國之初,河?xùn)|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使兩條鋼鞭,有萬夫不當之勇。"

《水滸傳》中孫立、孫新兄弟,一個綽號"病尉遲",一個綽號"小尉遲",因為二人的武器都是鞭槍。

"姓孫,名立,綽號病尉遲,射得硬弓,騎得劣馬,使一管長槍,腕上懸一條虎眼竹節(jié)鋼鞭,海邊人見了,望風(fēng)而降。"

"孫新生得身長力壯,全學(xué)得他哥哥的本事,使得幾路好鞭槍,因此多人把他弟兄兩個比尉遲恭,叫他做小尉遲。"

一直到近現(xiàn)代,民間武師擅長使鞭的,都以尉遲敬德為標榜。

關(guān)鍵詞: 防止敵人 宋朝事實類苑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