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司馬遷家世家風、家教傳承久遠,司馬氏代有才人出

時間:2022-04-14 21:53:17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司馬遷來自于書香門第的史官世家。家學淵源的他,自幼受到父親司馬談豐富文學涵養(yǎng)以及學術思想的熏陶。

司馬氏先祖自周代起即任王室史官,掌管文史、星卜、祭祀等事宜。

五帝時代的顓頊帝命南正重掌管天文星象,北正黎掌管地宜事務;周宣王時,重黎的后裔失去了主管天文地理的職守,而恢復為司馬氏,此便是司馬遷這個家族世系的由來。

司馬遷自述遠古的祖先,追溯至顓頊時期的天官;他強調自己的史官家世,世系上推到重黎之后,自視有世典周史的榮耀。

淵源的家世

司馬氏世代職掌周史。周惠王、襄王的時候,司馬氏遷離周王畿內,到了晉國。晉國大夫范武子逃奔秦國,因而司馬氏家族轉入了少梁這個地方;其直系祖先,是戰(zhàn)國中期秦國著名的武將司馬錯。

后來秦能攻打六國,不得不歸功于司馬錯的高明策略。

秦惠王時期,司馬錯曾經(jīng)在朝堂上與張儀辯論過"伐蜀與伐韓"的利害。司馬錯認為要有經(jīng)濟基礎才能振國威。換言之,他認為伐蜀能得到的利益大于攻韓。

秦惠王采取了司馬錯的策略,并派他出兵巴蜀,結果"得勝而守之"。

司馬錯的孫子司馬靳曾參與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那一戰(zhàn),趙國被秦國坑殺四十余萬而一蹶不振。

可以說,司馬家族是秦國的功臣,他們?yōu)榍貒於艘唤y(tǒng)天下的基礎。司馬靳其后也跟武安君白起一同被賜死在杜郵,葬在華池。

正是祖先的榮光,造就了司馬家族偉大的抱負和歷史責任感。

父親的宏愿

司馬遷的父親是司馬談。他在還未做官時,就非常仰慕遠祖作史官的榮耀,希望從他這一代開始恢復史官之職務,期盼自己能夠像遠祖一樣,擁有史官的名號。他在漢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間任太史令,任職三十年之久。

太史令的工作是負責編纂歷法,測候天文、占卜祭祀,亦負責纂修歷史,管理文書及收集、整理圖書等。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載:"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唐都是當時西漢時期精通天文的專家,楊何是傳授《易經(jīng)》的學者,黃子是研究道學之大師。

司馬談受業(yè)于三位學術領域不同的大師,因而具有廣博的學問及黃老思想。

從《論六家要旨》可以看出司馬談的學力膽識,以及他對儒、墨、名、法和陰陽等家提出的精辟分析。

司馬談對儒、墨、名、法和陰陽等家的優(yōu)劣、利弊、得失做了總結式的批判,卻對道家思想給予了肯定。

而這種思想,對司馬遷的人格和治學態(tài)度,皆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司馬談因為先祖世典周史,期望能夠傳承史官家世,并將史官視為祖業(yè),自然希望兒子司馬遷能夠繼承。

史官在當時是最博學的存在,他們必須具備天地古今萬物之事的知識儲備。于是,司馬談希望在擔任太史官之時,"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而且在擔任太史公的職位時,能夠利用職務之便,撰寫一部表彰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史書。

第二個"孔子"

司馬遷從小便在家里務農,他十歲起誦讀古文,并接受父親的啟蒙教育。

淵源深厚的家學背景,對司馬遷日后治學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后來,他隨著父親來到了長安。

眾所周知,長安在當時是西漢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這種學習條件,對于司馬遷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他請教學問的對象,大多是名儒學者,如著名經(jīng)學的大師孔安國,司馬遷向其請教、學習古文,并且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不僅如此,司馬遷還涉獵了《左傳》、《國語》等古文經(jīng)書。

當時漢朝的文學環(huán)境,已經(jīng)由漢朝初期的黃老之學,轉變成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學,但是司馬談教育司馬遷時,卻采用了"多樣教育之法",除了自己所擅長的道家思想外,還有儒家的思想影響。他甚至還以培養(yǎng)史官的嚴苛要求,來教育司馬遷。

所以,司馬遷在當時所接受的知識,除了太史必備的天文星歷等天官知識外,還有戰(zhàn)國時代的百家學以及其他的古籍文獻。

司馬遷在父親恢宏的理想教育計劃下,擁有了豐富的知識基礎。他在思想上留有黃老思想,精神上卻是承襲孔子的儒學。正因如此,司馬遷對于儒學的經(jīng)典,可以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司馬談一直期望的,是恢復史家之名,完成"著史"的宏偉計劃。遺憾的是,他在生前并沒能完成這項工作。

司馬談推測在他死后,兒子必定做太史。因此,他千叮嚀萬囑咐,要兒子一定不忘自己的計劃。而司馬談的遺訓除此之外,還希望司馬遷以"六義"為依歸,做第二個"孔子"。

司馬遷在史學上的成就,可以說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于他的父親司馬談;正是因為司馬談的用心栽培,司馬遷才能有《史記》這樣輝煌的作品。

關鍵詞: 道家思想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