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非洲發(fā)現(xiàn)明朝古墓,被挖掘后專家仰天長嘆600年前中國真是強大

時間:2022-04-09 17:33:43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引言

壯士許國,不問生死。朱元璋晚年不幸,太子朱標壯年薨逝。為了給孫子鋪路,朱元璋只得大開殺戒,把氣焰囂張的驕兵悍將們徹底消滅。朱允炆即位后,為了撤藩頻出昏招,丟了偌大江山。坊間傳聞,朱棣之所以派遣鄭和下海出洋,就是為了尋找消失不見的朱允炆。事實真相如何,我們已經(jīng)難以得知。但不管怎么說,鄭和和他所率領的船隊,終究是將大明視線,帶到了中原之外。《明史》中就有:(鄭和下西洋)"示中國富強。"非洲就發(fā)現(xiàn)了一座明朝古墓,古墓被挖掘之后專家仰天長嘆:600年前中國真是強大!一、遙遠的異域,古老的傳說

二零一八年,在遙遠的非洲大陸,出了一件舉世皆驚的怪事。內拉穆群島隸屬于肯尼亞,帕泰島是屬于內拉穆群島的一個島嶼,當?shù)鼐用裨趦壤氯簫u上,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座明朝古墓。中國古墓的出現(xiàn),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學家。專家們非常困惑,明朝人的墳墓怎么會出現(xiàn)在在萬里之外呢?學者們仔細勘察后發(fā)出驚嘆:六百年前的古中國真是無所不能!

帕泰島歷史悠久,是肯尼亞境內主要的港口。在帕泰島上,有一個流傳了六百多年的傳說。當?shù)鼐用穹Q,在六百多年前,有二十多個來自東方的水手到帕泰島定居。據(jù)老人們所言,這二十多個水平都是中國人,因為船只毀壞,他們只好在帕泰島度過余生。值得一提的是,帕泰島上的居民,自稱是中國人的后裔。帕泰島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保存了很多屬于中國的習俗傳統(tǒng)。帕泰島上曾有一位叫謝里夫的少女始終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為了尋根,她還曾于二零零五年到中國。二、鄭和大航海

古人典籍中,雖然沒有出海水手流落異域的記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蛛絲馬跡中發(fā)現(xiàn)一絲端倪。六百年前,永樂皇帝命親信鄭和,率領二百多艘海船出海。鄭和一生多次出海,因航海需要,每次他的船隊都至少有兩萬名水手。鄭和先后訪問了三十多個位于亞非的國家。鄭和本是云南人,他的父親曾組織過抵抗明朝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失敗后,鄭和一家以戰(zhàn)俘的身份被押解入京。因為年齡相仿,鄭和被朱元璋賞給了朱棣。鄭和深得朱棣寵信,二人感情頗佳。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最大的航海活動。明成祖文治武功功名垂世,他的背后離不開鄭和的默默奉獻。《永樂大典》以及征伐蒙古的資金,皆出自于鄭和領導的海洋貿易。宣德八年,鄭和與返航途中病逝在印度西海岸。可惜當時的文臣,只看到的鄭和遠洋的耗費,卻看不到鄭和帶回來的巨大收益??杀氖牵嵑秃胶D竟然被兵部尚書劉大夏燒了!

帕泰島上的居民,雖然都知道有關于鄭和的傳說,但我們顯然不能單憑一個傳說,就認定他們是我們的遠方親戚。內拉穆群島并沒有記錄歷史的習慣,況且肯尼亞境內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證據(jù)消失殆盡。二零一零年二月二十三年日,為了驗證這個傳說的真實性,中國特地派出了一只科考隊。經(jīng)過一些科學探測與研究,專家們宣布了一個特大發(fā)現(xiàn)。帕泰島居民有一個傳統(tǒng)職業(yè),那就是去近海捕撈瓷器。專家們共發(fā)現(xiàn)四十多處有關中國瓷器的遺址。

在二零一七年,由中國、美國和肯尼亞三國專家組成了聯(lián)合科考隊,更是有了重大發(fā)現(xiàn)。科考隊從內拉穆群島上,挖掘出了一個有著中國血統(tǒng)的骨骸。經(jīng)過科學鑒定后,專家們推測這具尸骨的主人很可能生活在鄭和時代。

約在十七世紀,內拉穆群島發(fā)生了規(guī)模較大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結束后,又恰逢奴隸貿易興起。島上的百姓為了逃命,便搬到離海岸線較遠的西尤村居住。西尤村有一處特殊的集體墓地,里面的所有墳墓都朝著東北方向的中國。西尤村都是穆斯林,按照傳統(tǒng),他們的墳墓本來應該沖著西方的麥加。墓地四周并沒有屬于穆斯林的傳統(tǒng)銘文,只有古中國的瓷器。

各項證據(jù)都表明,帕泰島居民有可能為中國人的后裔。若傳說為真,當時那二十多個水手,心里一定非常凄涼。海上不同于陸地,出事故在所難免。能像得救的水手們一樣,安全活下來并娶妻生子的,終究是在少數(shù)。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那些犧牲自己的人!

參考資料

《明史》

《消失的水手》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立即刪除,謝謝!

關鍵詞: 鄭和下西洋 兵部尚書 事實真相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