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侯君集攻滅敵國,班師后卻被下獄,李世民:你死后我不再上凌煙閣

時間:2022-04-07 19:57:14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侯君集竟然因此問張亮,"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當與公反耳"。張亮那是李世民的人,對他輕易說這種話,未免太過交淺言深,果然,張亮回頭便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沒動他,因為侯君集只說了卻沒做,算不得數(shù)。

若論異性兄弟感情,一起上過戰(zhàn)場的戰(zhàn)友可能無人能及,李世民與侯君集就是這種關(guān)系,在李世民最艱難的時候,侯君集陪著李世民一起搞玄武門之變,也因為這樣的感情,得到李世民的重用。

侯君集憑借與李世民的感情,從左衛(wèi)將軍一路升遷到吏部尚書,在爵位的封賞上,李世民也從不吝嗇,封侯君集為陳國公。

為了讓眾人看到李世民對有功之人的重視,他特意建造凌煙閣,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將24位功臣的畫像列入此閣,供文武百官乃至天下敬仰,他侯君集被李世民排在第17位。

侯君集深得李世民信任

李世民覺得身邊有這群功臣兄弟在,心里很踏實。

唯獨李世民的叔叔李道宗,給李世民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在李道宗看來,雖然李世民封侯君集為吏部尚書,未來他一旦獲得機會,必定會反。

因為侯君集志大才疏,雖然能力不甚出眾,卻自視極高,常常自認為功勞及才華不輸房杜、也不輸李靖和徐茂公。

當他對自己與其他人相比的封賞不滿足時,便會作亂。

李世民自然不信,他不相信曾經(jīng)跟隨自己出生入死,陪伴自己一起建立唐朝的兄弟會背叛他。

侯君集內(nèi)心的感受隨之發(fā)生翻天地覆的改變,從開始對李世民感恩戴德,到后來成為理所當然。

侯君集覺得,這是我本就應得的榮譽,而且憑借我的戰(zhàn)功,這些賞賜還遠遠不夠。

性矯飾,好矜夸,玩弓矢而不能成其藝,乃以武勇自稱。

不僅李道宗不看好侯君集,李靖也曾斷言侯君集未來會謀反。

在《大唐新語》就有一段關(guān)于侯君集和李靖的記載。

當時侯君集正受龍寵,李世民為了幫助侯君集增加一些謀略,親自降下口諭,命令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

李靖的兵法是他吃飯的本事,他肯定不愿意教授其他人,但是李世民開口,他自然不得不悉心教授侯君集兵法。

李世民這一驚不小,細問之下,原來是侯君集認為李靖給他講兵法的時候藏私,到了關(guān)鍵之處便不講了。

隨后,李靖說出緣由,原來李靖教給侯君集的兵法都是保國安邦,以鎮(zhèn)四夷的謀略,至于其他方面的謀略確實有所隱藏,因為李靖認為,鎮(zhèn)守邊關(guān)的策略已經(jīng)夠他用了,他還想學習其他兵法,豈不是要謀反嗎?

李世民只覺得二人是在互相逞口舌之快,并未在意,他哪里知道,李靖一語成讖。

李道宗從侯君集的性格與為人,看出侯君集未來會不滿足現(xiàn)狀而謀求新的突破,方法只有謀反一條路;

李靖從侯君集學習兵法時的過分需求,并且惡人先告狀的事件中,看出侯君集心中有作亂的想法。

二人雖然有個人的情緒在其中,但是對侯君集的判斷卻正確無比,只不過李世民不愿意相信此事,畢竟他們一起出生入死,或許李世民早就知道他們說的沒錯,卻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所以刻意回避。

攻滅敵國凱旋卻意外入獄

貞觀十三年(639年),發(fā)生這樣一件事,惹怒了李世民。

一個距離唐朝七千公里遠的小國--高昌國,突然之間給了唐朝臉色看,高昌王麴文泰決定斷絕西域與中原的通商往來。

唐太宗貞觀年間,那可是歷史上有名的盛世,哪受得了邊陲小國的如此怠慢?于是,李世民給高昌王麴文泰寫了一紙詔書,想讓他來面見天子,聊聊這件事。

李世民本想給高昌王麴文泰一個下馬威,結(jié)果高昌王麴文泰壓根就沒理他,稱病不來。

盛世天朝不是說說而已,惹我大唐,雖遠必誅!

李世民這一次派往高昌國為自己出氣的將軍,正是侯君集。

高昌王麴文泰聽說唐朝派兵來攻,也不是很在乎,他的依仗不是兵強馬壯,而是高昌國與唐朝之間難以逾越的地理環(huán)境。

其實麴文泰考慮的沒錯,唐軍雖然強盛,亦裹挾了天朝帝王之怒,帶了充足的補給,但是行軍路途確實遙遠且艱難,想要獲勝并非易事。

好在麴文泰在唐軍到達的時候死了,由他的兒子麹智盛繼位,他就遠沒有其父的實力,雖然依然堅持貫徹了父親麴文泰生前的策略,但是侯君集卻是帶來了天朝的"殺手锏"。

侯君集此戰(zhàn),幾乎帶來了唐朝當時全部的精銳"軍械工程師",當唐軍與高昌國軍隊開戰(zhàn)時,高昌國人才發(fā)現(xiàn),麴文泰之前預計守城二十日耗盡唐軍糧草的想法是多么錯誤,因為他們面對的不是攻城士兵,而是眾多的攻城器械。

"君集遂刊木填隍,推撞車撞其睥睨,數(shù)丈頹穴,拋車石擊其城中……"

伐木填平城壕,攻城車撞破城墻,投石車砸碎了高昌國的守城士兵,還建立了十丈高樓觀察城內(nèi)動靜,每次投石車砸中敵人,都會引起唐軍一陣歡呼。

李世民是皇帝,他派侯君集不遠七千里,花費高額代價攻打高昌國,就是因為面子,沒想到這個侯君集打贏了高昌國,卻成了下一個讓自己沒面子的人,李世民很生氣。

李世民:你死后我不再上凌煙閣

侯君集又犯了老毛病,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將攻滅高昌國的功勞全都一人獨攬,全然忘記了李世民對他的支持,他怎么想都是李世民怠慢了他這位大功臣,而不是感恩李世民給了他一次立功的絕好機會。

侯君集的謀反之心已起,便再也無法撲滅,終于與太子李承乾勾結(jié)在一起,密謀謀反,他侯君集或許認為,當年玄武門之變他有成功經(jīng)驗,這一次他也能成功。

可惜的是,侯君集高估了自己,也高估了李承乾,二位仁兄的謀反就像鬧著玩一樣被李世民終結(jié)了。

侯君集這一次必死無疑,李世民容得了他,滿朝文武也容不下他,侯君集后悔莫及,希望李世民能夠留他家人一條活路,李世民做到了。

侯君集謀反,讓李世民很痛心,但是李世民依然念及他們之間的情感,不忍侯君集受辱。

太宗親臨問曰:"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故自鞫驗耳。"君集辭窮。

李世民真的是對謀反的侯君集依然視作兄弟嗎?或許是,也或許不是。

說他當侯君集為兄弟,因為他在侯君集謀反后,做了很多讓人動容的事情,比如親臨防止他受辱,比如留下他的家人活口,再比如因為侯君集的罪過,李世民明言因他的緣故,未來再也不去凌煙閣。

說他做這一切不是只為了侯君集與他之間的感情,是因為他想借此機會,震懾其他功臣,也感動其他功臣,希望他們不要再做"謀反"的事情。李世民對此十分在意,因為他能上位,其實本質(zhì)就是一次功臣集團的作亂,他自然不希望也跌倒這個問題上。

參考資料:《舊唐書》

關(guān)鍵詞: 玄武門之變 出生入死 志大才疏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