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簡介,最受寵的下場最慘,最后被逼自盡

時間:2022-04-05 19:46:30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凌煙閣是唐朝表彰有功之臣繪有功臣圖像的高閣,位于長安城內(nèi)太極宮東北角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內(nèi)。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jì)念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們,由李世民親自題詞、命閻立本為二十四位有大功于李世民的功臣繪畫,供奉于凌煙閣中,即"凌淵閣二十四功臣"。 此篇簡單介紹下榮登二十四功臣榮譽榜的大唐功勛。第一趙國公長孫無忌(?-659年) 長孫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子。父親長孫晟過早病死,異母哥哥長孫安業(yè)將他母子三人掃地出門,從小由舅舅高士廉撫養(yǎng)成人。 長孫無忌從小便是李世民的知心好友,高祖李淵晉陽起兵后,他便投奔大唐從征李世民。 當(dāng)太子建成與李世民的關(guān)系不可調(diào)和時,長孫無忌極力主張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之變"中有大功于李世民。終太宗一朝,他都是位極人臣、頗受李世民倚重,是位實實在在的大功臣。 可是長孫無忌在高宗李治上位后,開始心生異心、逐步架空了看似軟弱的李治。并以高陽公主的"風(fēng)化案"為契機,將一個上不了臺面的丑聞事件升級為"房遺愛謀反案",大肆誅殺異己,讓高宗李治心生扳倒舅舅的決心。 最終因反對李治冊立武則天為后而逐漸失勢,公元659年被許敬宗污蔑謀反、于流放途中被逼自縊身亡。 第二河間郡王李孝恭(591-640年) 李唐宗室,高祖李淵的族侄,李世民的堂兄弟。 李孝恭屬于為數(shù)不多、能獨當(dāng)一面的宗室猛將。曾統(tǒng)兵擊敗隋末大梟雄蕭銑,平巴蜀、收嶺南,論戰(zhàn)功絲毫不在李世民之下。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后,這位功勛卓著的李唐宗室主動卸任。晚年以歌舞美人作伴,卻并不驕奢淫逸,因此頗受李世民喜愛。 公元640年,李孝恭得疾病暴亡,死后陪葬高祖李淵獻(xiàn)陵,配享高祖廟庭。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建成前已經(jīng)病逝。 第三萊國公杜如晦(585-630年) 一開始是隋朝的官吏,李淵晉陽起兵后,得房玄齡推薦,成為李世民的重要幕僚,"房謀杜斷"中的杜正是指杜如晦。 策劃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后,因長孫皇后怕哥哥長孫無忌權(quán)柄過重、有外戚干政的弊端,因此由杜如晦接替長孫無忌的右仆射之職,與房玄齡共同執(zhí)掌朝政,輔助太宗治理大唐。 凌淵閣二十四功臣建成前已經(jīng)病逝。 第四鄭國公魏征(580-643年) 本是瓦崗李密的幕僚,但不受重用。瓦崗落敗后,隨李密一起投降大唐,歸太子李建成麾下,曾為大唐招降英國公李勣。 魏征曾經(jīng)數(shù)次向太子李建成建議:當(dāng)機立斷除去秦王李世民,但都沒有被采納。玄武門之變后,感念李世民的不計前仇,以犯顏直諫著稱,雖然有時候也讓李世民很惱火,但終生為李世民所倚重。 魏征去世后,太宗李世民曾痛哭流涕地說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第五梁國公房玄齡(579-648年) 晉陽起兵后投奔李世民,是秦王府重要幕僚,與杜如晦并稱"房謀杜斷"。 策劃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后,論功行賞,將他與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列為一等功,同晉國公之位。 房玄齡終太宗一朝,頗受李世民倚重,李世民曾將他比作漢之蕭何死后配享太宗廟廷,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但后來受兒子"房遺愛謀反案"牽連,被遷出太廟。 第六申國公高士廉(575-647年) 長孫無忌的舅舅,養(yǎng)育長孫兄妹長大成人。 高士廉慧眼獨具,早年一眼就看出李世民的不凡,主動將外甥女長孫氏嫁給了李世民,即后來的長孫皇后。 策劃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時,曾命太子李治監(jiān)國,以高士廉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大事,為太宗李世民心腹。 公元647年病逝,死后配享太宗廟庭,陪葬于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七鄂國公尉遲敬德(585-658年) 曾是隋末梟雄劉武周部將,公元620年,劉武周兵敗身死,尉遲敬德歸順大唐,跟隨李世民參與了唐初平定天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的戰(zhàn)爭中屢立軍功。 作為秦王府舊將,參與了"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并手持利刃進宮為高祖李淵"護駕"。 晚年的尉遲敬德常年閉門不出,雖被人誣告謀反,但終因忠心不二,得以終享天年。 公元658年病逝,死后陪葬于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八衛(wèi)國公李靖(571-649年) 大唐不敗的戰(zhàn)神。 李淵晉王起兵之前,李靖曾經(jīng)喬裝潛行、企圖向隋煬帝告密。李淵攻下長安后,李靖差點被殺,幸虧李世民贊賞他的膽量和才氣,才將李靖救了下來。 后來李靖戴罪立功,隨李孝恭經(jīng)略巴蜀之地,先后滅隋末梟雄蕭銑、輔公祏。 貞觀年間,李靖受封定襄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軍十幾萬攻擊東突厥,最終俘虜了頡利可汗,平定突厥之患;后來又統(tǒng)軍平定吐谷渾叛亂。 論軍功,李靖的戰(zhàn)功后期無人能及,但正因為他戰(zhàn)無不勝,在玄武門之變時又冷眼旁觀,晚年曾多次被人誣告有謀反之心。為了避禍,李靖闔門自守,謝絕一切門生故吏,得以天年善終。 公元649年病逝,死后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唐玄宗李隆基時,配享武成王廟。 第九宋國公蕭瑀(675-648年) 隋煬帝蕭皇后的同母弟,后梁皇室,原來是大隋的重臣。 李淵晉陽起兵后,蕭瑀成了高祖李淵的心腹。玄武門之變后,蕭瑀與陳叔達(dá)是唯一受太宗續(xù)用的前朝老臣,但蕭瑀為人耿直,與朝中大臣多有齟齬,而且多次得罪太宗李世民,曾六次罷相。他能入"凌淵閣二十四功臣"榮譽榜,實在讓人不解。 第十褒國公段志玄(598-642年) 晉陽起兵李淵的舊部,身材偉岸、以勇猛著稱,曾經(jīng)擒獲名將屈突通,后為李世民部將。 玄武門之變時,拒絕了太子李建成的拉攏。作為秦王府舊將,擁戴李世民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公元642年病逝,死后陪葬于太宗李世民昭陵。第十一夔國公劉弘基(582-650年) 早年是個游手好閑的浪蕩公子,隋煬帝親征高句麗時,劉弘基因逃兵役差點被斬。 李淵晉陽起兵時,劉弘基與長孫順德共同募兵兩千余人。唐軍進攻長安時,劉弘基斬殺隋將宋老生,率先渡過黃河,屯軍長安舊城,成了第一個攻到長安的人,因此被授為攻克長安的第一功臣。 唐朝建立后,曾隨秦王李世民從征宋金剛,也曾隨太宗征討高句麗。 病逝于高宗李治的永輝元年,死后陪葬于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十二蔣國公屈突通(557-628年) 隋朝大將,隋煬帝南下江都時,留屈突通鎮(zhèn)守長安。李淵起兵進攻長安時,屈突通率部下死戰(zhàn)不敵,最終被段志玄生擒,后來改投高祖李淵。 后隨秦王李世民從征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屢立戰(zhàn)功。在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的紛爭中,他是李世民的堅定支持者,并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擔(dān)心洛陽動亂,派屈突通鎮(zhèn)守洛陽。 公元628年,屈突通病逝,死后配享太宗廟庭。 第十三鄖國公殷嶠(?-622年) 高祖李淵舊將,因軍功累至光祿大夫。后隨劉弘基渡渭水,屯兵長安舊城,因戰(zhàn)功封陳郡公,升吏部侍郎。 公元618年五月,以元帥府司馬一職從征李世民,在淺水原之戰(zhàn)中敗于薛舉。仗打敗了總要有人負(fù)責(zé),于是殷嶠與劉文靜被貶為庶人。 直到公元618年8月,薛舉病逝兒子薛仁杲不敵李世民,被押至長安斬首,殷嶠才官復(fù)原職。 公元619年,殷嶠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因軍功受封鄖國公。 公元622年,在征討劉黑闥途中病逝,后被追贈為陜東道大行臺右仆射,死后配享高祖廟庭。 殷嶠是二十四名臣中最早去世的。 第十四譙國公柴紹(588-638年) 高祖李淵的女婿,妻子是李淵的第三個女兒平陽公主。 柴紹自幼便有矯捷勇猛、鋤強扶弱的賢名。高祖李淵決定起兵前,曾秘密召回女婿柴紹。 晉陽起兵后,柴紹因作戰(zhàn)勇猛被封為臨汾縣公。大唐正式建立后,柴紹從征秦王李世民,在平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的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因此受封右驍衛(wèi)大將軍。 貞觀二年,柴紹作為主帥消滅了最后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三年,隨大將軍李靖平定東突厥。 柴紹的后世也出了一位皇帝,后周世宗柴榮正是他的子孫。第十五薛國公長孫順德(生卒年不詳) 長孫無忌的堂叔,李唐外戚。 長孫順德原本在隋朝擔(dān)任小吏,隋煬帝親征高句麗時,為逃兵役,長孫順德跑到了太原,依附高祖李淵。 晉陽起兵前,劉武周自立為王,引突厥為援圍攻中原。李淵趁勢以抵抗突厥為名,令長孫順德與劉弘基募兵,旬月便招募了兩千壯兵,有大功于李淵。 長孫順德為人彪悍,作戰(zhàn)勇猛。李淵起兵后曾令長孫順德統(tǒng)軍,在平霍邑、臨汾、絳郡都立有大功。大唐開國后,長孫順德官至左驍衛(wèi)大將軍,封薛國公。 玄武門之變后,本來長孫順德因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立有大功,可他貪財好色,數(shù)次被人告發(fā),加上后來牽連進宗室李孝常的謀反案中,太宗念長孫順德年老,罷免長孫順德所有官職,讓其回家養(yǎng)老。 卸職后長孫順德終日郁郁寡歡,李世民不忍,又恢復(fù)了他的爵位,但始終對他沒好臉色,給了個澤州刺史外任官職,將他趕出了長安,直到長孫順德病逝。 第十六鄖國公張亮(?-646年) 出身貧賤,原來隨李密瓦崗起兵,屬于徐世勣(徐茂公)部下。后隨徐世勣一同降唐,得房玄齡推薦,歸入秦王李世民麾下,并倚為心腹。 貞觀年間,張亮揭發(fā)侯君集謀反、又隨太宗親征高句麗,屢立戰(zhàn)功而歷任要職。 公元646年,張亮因蓄養(yǎng)500死士被人告發(fā)意圖謀反,最終被斬于長安鬧市街頭。 第十七潞國公侯君集(?-643年) 曾是李世民心腹愛將,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 太宗李世民繼位后,侯君集作為李靖副手擊敗吐骨渾,后來又平滅高昌,因軍功歷任要職。 公元643年,侯君集因女婿賀蘭楚石擔(dān)任東宮侍衛(wèi),進而依附太子李承乾。太子謀反案爆發(fā)后,侯君集曾與太子密謀發(fā)動兵變的事被人告發(fā)。即使如此,太宗李世民也不忍誅殺侯君集,但群臣都進言說謀反乃天誅地滅的大罪。太宗無奈,最終下令將侯君集斬首。 第十八郯國公張公謹(jǐn)(594-632年) 原為王世充部將,公元618年歸附大唐,后經(jīng)徐世勣、尉遲恭推薦,進入秦王府,被李世民倚為心腹,積極參與了玄武門之變。 貞觀三年,張公謹(jǐn)向太宗進言,認(rèn)為討伐東突厥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有理有據(jù)了陳述了六條諫言,被太宗采納,后隨李靖平定突厥。張公謹(jǐn)因軍功累積,受封鄒國公、任襄州都督。但不久之后,張公瑾就病逝了。貞觀十三年,太宗改封他為郯國公。 第十九盧國公程知節(jié)(589-665年) 原名程咬金,瓦崗李密麾下猛將,善使馬槊。 曾投降王世充,但因為看不慣王世充的小人行徑,于武德初年與秦叔寶一同歸附大唐,屬秦王李世民麾下。 武德年間,隨李世民征戰(zhàn)南北,在討伐竇建德、王世充、宋金剛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屢立戰(zhàn)功。后參與玄武門之變,對太宗的上位有鼎立之功。 貞觀年間歷任幽州都督、左屯衛(wèi)大將軍,鎮(zhèn)軍大將軍等要職。太宗李世民駕崩后,程知節(jié)統(tǒng)軍護衛(wèi)太子李治回朝繼位,并親自護衛(wèi)高宗數(shù)月之久。 高宗時期,程知節(jié)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賀魯,但是因為誤信副手王文度的讒言,曾下令屠殺無辜百姓,后因此被罷官直到病逝。 公元665年,程知節(jié)病逝,死后陪葬于太宗李世民昭陵。第二十永興文懿公虞世南(558-638年) 南朝大臣虞荔之子,隋朝內(nèi)史侍郎虞世基的弟弟。 宇文化及江都弒主后,虞世南被挾裹著北返。后來宇文化及被殺,虞世南又被竇建德強行任命為黃門侍郎。竇建德兵敗后,虞世南歸附大唐,成了秦王府的幕僚。 虞世南自幼以文才著稱,時稱有"德行、忠直、博學(xué)、文詞、書翰"五絕之能。他雖然是個書生,但為人剛正不阿,以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器重。 虞世南書法高超,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 公元638年,八十一歲高齡的虞世南病逝,后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 第二十一渝國公劉政會(?-635年) 高祖李淵舊部,曾幫助李淵誅殺太原副留守、煬帝心腹王威、高君雅二人,是晉陽起兵的重要參與者。 李淵起兵攻進長安后,劉政會負(fù)責(zé)留守晉陽,后來不幸被劉武周生俘,但他寧死不屈、忠心不二,后劉武周被大唐擊敗,劉政會因此獲救。 劉政會病逝于貞觀九年,死后配享高祖廟庭。 第二十二莒國公唐儉(579-656年) 高祖李淵密友,晉陽起兵首倡功臣。 武德年間,高祖李淵的表弟獨孤懷恩曾聯(lián)合劉武周,想加害李淵父子,后被唐儉告發(fā)未成。唐儉由此大功,高祖特旨免死罪一次。 貞觀年間,奉命以說客身份、配合李靖擊敗東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后加封民部尚書(高宗時期改名戶部尚書)。 身居高位后的唐儉開始縱情娛樂,不理政事,后被罷官免職。 第二十三英國公李勣(594-669年) 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又稱徐茂公,后因戰(zhàn)功被賜姓李,唐初與李靖齊名的猛將。 原是瓦崗翟讓麾下猛將,后來李密斬殺翟讓,李勣不得已歸附了李密,后隨李密降唐。 李勣一生侍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帝王,戰(zhàn)功赫赫。歷代帝王都對他委以重任。 李勣病逝后,高宗親臨葬禮現(xiàn)場,命太子李弘扶靈送葬,并特旨恩典李勣陪葬太宗李世民昭陵。 公元684年,因李勣的孫子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兵敗,禍及李勣,武則天下令剝奪李勣的一切官爵、開棺戮尸,并改回徐姓。中宗李顯二次復(fù)位后,恢復(fù)了李勣的勛爵,并為他重新斂葬。 第二十四胡國公秦瓊(?-638年) 字叔寶,原來是隋朝歷城一小吏,先后在隋朝名將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后投李密反隋,為瓦崗李密帳下猛將。瓦崗敗亡后,和程知節(jié)一同投奔王世充,后來又改投大唐,歸秦王李世民帳下。 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但也因戰(zhàn)傷太多、過早病逝。凌淵閣二十四功臣,排名在前的大多是有大功于太宗李世民。尤其是排名第一的長孫無忌,曾經(jīng)多次救太宗于危難,他在太宗一朝因妹妹長孫皇后的壓制,并沒有多少不法行為。但后期為了把持朝政,扶立孱弱的九皇子李治登基。 高宗繼位后,長孫無忌倚仗迎立大功,逐步鏟除異己,架空高宗,連皇子李恪都被他逼死了,最后自己也讓一個酷吏給害死了。 由此可見,長孫皇后的眼光還是很獨到的,看似壓制了哥哥,實質(zhì)是防止外戚干政,禍亂天下,怕哥哥難以善終。只是聰明一世的長孫無忌,最后還是落了個自縊身亡的下場。 參考文獻(xiàn):《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鑒》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從詼諧的角度解讀歷史,關(guān)注剛子聊歷史,了解更多歷史小故事。

關(guān)鍵詞: 玄武門之變 長孫無忌 秦王李世民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fù)責(zé)。

特別關(guān)注